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88125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安装座、贯通所述安装座中部且顶部与之平齐的垃圾收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顶部的顶架,所述垃圾收集架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垃圾收集仓,所述垃圾收集仓内设有开口向上且无底的滤架,所述滤架顶部周向设有圆板,所述圆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与所述顶架之间并与之顶推连接,所述滤架内设有滤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方便移动和搬运。

An improved 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mproved 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n installation seat, a garbage collection rack running through the middle of the installation seat with a flat top and a top rack arranged on the top of the installation seat. The garbage collection rack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 upward garbage collection bin, and the garbage collection bin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 direction. The top of the filter rack is circumferentially provided with a circular plate, which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mounting rack and the top rack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push-up, and the filter rack is provided with a filter cavity. The filter rack has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s convenient for moving and handl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市政交通
,具体是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普及,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市政道路上的灰尘以及垃圾需要及时处理,目前,通常使用垃圾清理车或者人工清除,使用垃圾清除车需要耗费大量的采购成本,而使用人力工作则工作效率低,耗费人工量大,因此,需要一种智能的交通路面管理清理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安装座、贯通所述安装座中部且顶部与之平齐的垃圾收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顶部的顶架,所述垃圾收集架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垃圾收集仓,所述垃圾收集仓内设有开口向上且无底的滤架,所述滤架顶部周向设有圆板,所述圆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与所述顶架之间并与之顶推连接,所述滤架内设有滤腔,所述圆板左右端设有相对称且与所述滤腔相通的吸尘管,所述吸尘管中设有吸尘腔,所述吸尘腔左右两侧内壁内设有导引腔,所述导引腔中滑动配合安装有伸入所述吸尘腔中的导引块,所述导引块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部端面固设有吸尘头,所述滤腔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气压缸,所述第一气压缸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向上延展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顶部延展末端固定设有用以密闭所述滤架底部的活动板,所述安装座内设有左右相对称的第一孔洞腔,所述第一孔洞腔顶部内壁体内滑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推板,所述推板顶部延展末端贯穿所述安装座顶部端面且与所述吸尘管底部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板底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一孔洞腔内,所述第一孔洞腔远离所述垃圾收集仓一端内壁内嵌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贴近所述第一孔洞腔一端动力连接有向所述垃圾收集仓的一端延展且位于所述推板正下方的第一转向轴,所述第一转向轴贴近所述垃圾收集仓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孔洞腔贴近所述垃圾收集仓的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轴上设有用以与所述推板动力配合连接的偏心轮,所述顶架内设有第二孔洞腔,所述第二孔洞腔底部设有第三孔洞腔,所述第二孔洞腔与所述第三孔洞腔之间相通设有左右相对称的开槽,所述第二孔洞腔内设有转换装置,所述第三孔洞腔底部内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第二转向轴,所述第二转向轴顶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三孔洞腔内且在末端设有第一齿形轮,所述第二转向轴底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滤架内,所述第二转向轴位于所述滤架内的部分轴向设有转动片,所述第三孔洞腔底部内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且左右对称的螺形杆,所述螺形杆顶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三孔洞腔内且在末端设有第二齿形轮,所述螺形杆底部延展末端贯穿所述圆板且伸入所述垃圾收集架内壁内并与之螺纹配合连接,所述顶架底部端面内相通设有排放管,所述排放管另一端贯穿并伸出所述顶架右端端面,所述顶架上还设置有光照装置。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转换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孔洞腔内且相对称的第一滑行块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孔洞腔内且位于两个第一滑行块之间的第二气压缸,所述第一滑行块与所述第二孔洞腔内壁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气压缸两端设有相背离且与所述第一滑行块动力连接的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一滑行块内嵌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底部末端动力连接有向下延展的第三转向轴,所述第三转向轴底部延展末端贯穿所述开槽并伸入所述第三孔洞腔内,且末端设有用以与所述第一齿形轮和所述第二齿形轮齿合连接的第三齿形轮。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垃圾收集仓底部设有相对称的可拆式储放灌。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顶架顶部设有光伏板,所述顶架顶部端面内设有电瓶,所述电瓶与所述光伏板电路连接。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圆板与所述螺形杆间隙配合连接,实现升降工作仅仅使顶架升降。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两个第二电机转向和转速相同。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光照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顶架前后端面的灯架,所述灯架上设有节能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专利技术的设备在初始状态时,所述推板完全伸入所述第一孔洞腔内,此时,所述圆板底部端面与所述安装座顶部端面相抵接,所述活动板完全密闭所述滤架,所述第二活塞杆处于完全伸缩状态,两个第一滑行块处于最接近的状态,此时,所述第一齿形轮与所述第三齿形轮齿合连接,所述顶架底部端面与所述圆板顶部相抵接,所述第二转向轴完全伸入所述滤架内,从而利于装置整体密闭,将整个机构配合在一起,增加工作时长。当需要本专利技术的设备收取垃圾工作时,将装置放在市政道路上,此时,吸尘头144与地面相抵,启动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转向轴转动,从而所述吸尘管开始将垃圾吸附进入所述滤腔内,此时,空气经过所述排放管排除,垃圾滞留在所述滤腔内,从而完成垃圾吸附的工作,从而增加垃圾吸附工作效率。当所述滤腔内垃圾饱和需要提取垃圾时,启动所述第二气压缸带动两个第一滑行块相背离移动,当所述第一滑行块移动至所述第二孔洞腔远离其中心的一端时,此时,所述第三齿形轮与所述第二齿形轮齿合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螺形杆转动,从而使所述顶架升起,同时,启动所述第一气压缸使所述活动板脱离所述滤架,使所述滤腔内部的垃圾倾倒进入所述垃圾收集仓内,从而完成卸料工作,从而便于卸料,防止堵塞,增加工作时长。当完成垃圾吸附工作需要清理装置并进行提取工作时,首先将所述顶架升起以及所述活动板脱离所述滤架,此时,启动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偏心轮转动,所述偏心轮带动所述推板上下快速移动,所述推板带动所述滤架做相同的运动,从而使所述滤架震动将内部粘连的垃圾清除,然后取出所述可拆式储放灌并倒出垃圾,待后续加工使用,从而便于装置清理和维修。本专利技术的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采用自动吸附工作和自动提取工作,工作有序,提高了垃圾提取工作效率,除了增加了装置工作效率以及效果,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时长。附图说明为了易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卸料作业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滤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图1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安装座108、贯通所述安装座108中部且顶部与之平齐的垃圾收集架115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8顶部的顶架100,所述垃圾收集架115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垃圾收集仓114,所述垃圾收集仓114内设有开口向上且无底的滤架120,所述滤架120顶部周向设有圆板131,所述圆板131设置在所述安装座108与所述顶架100之间并与之顶推连接,所述滤架120内设有滤腔122,所述圆板131左右端设有相对称且与所述滤腔122相通的吸尘管106,所述吸尘管106中设有吸尘腔145,所述吸尘腔145左右两侧内壁内设有导引腔141,所述导引腔141中滑动配合安装有伸入所述吸尘腔145中的导引块142,所述导引块142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43,所述连接杆143底部端面固设有吸尘头144,所述滤腔122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气压缸117,所述第一气压缸117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向上延展的第一活塞杆118,所述第一活塞杆118顶部延展末端固定设有用以密闭所述滤架120底部的活动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安装座、贯通所述安装座中部且顶部与之平齐的垃圾收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顶部的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架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垃圾收集仓,所述垃圾收集仓内设有开口向上且无底的滤架,所述滤架顶部周向设有圆板,所述圆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与所述顶架之间并与之顶推连接,所述滤架内设有滤腔,所述圆板左右端设有相对称且与所述滤腔相通的吸尘管,所述吸尘管中设有吸尘腔,所述吸尘腔左右两侧内壁内设有导引腔,所述导引腔中滑动配合安装有伸入所述吸尘腔中的导引块,所述导引块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部端面固设有吸尘头,所述滤腔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气压缸,所述第一气压缸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向上延展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顶部延展末端固定设有用以密闭所述滤架底部的活动板,所述安装座内设有左右相对称的第一孔洞腔,所述第一孔洞腔顶部内壁体内滑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推板,所述推板顶部延展末端贯穿所述安装座顶部端面且与所述吸尘管底部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板底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一孔洞腔内,所述第一孔洞腔远离所述垃圾收集仓一端内壁内嵌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贴近所述第一孔洞腔一端动力连接有向所述垃圾收集仓的一端延展且位于所述推板正下方的第一转向轴,所述第一转向轴贴近所述垃圾收集仓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孔洞腔贴近所述垃圾收集仓的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轴上设有用以与所述推板动力配合连接的偏心轮,所述顶架内设有第二孔洞腔,所述第二孔洞腔底部设有第三孔洞腔,所述第二孔洞腔与所述第三孔洞腔之间相通设有左右相对称的开槽,所述第二孔洞腔内设有转换装置,所述第三孔洞腔底部内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第二转向轴,所述第二转向轴顶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三孔洞腔内且在末端设有第一齿形轮,所述第二转向轴底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滤架内,所述第二转向轴位于所述滤架内的部分轴向设有转动片,所述第三孔洞腔底部内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且左右对称的螺形杆,所述螺形杆顶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三孔洞腔内且在末端设有第二齿形轮,所述螺形杆底部延展末端贯穿所述圆板且伸入所述垃圾收集架内壁内并与之螺纹配合连接,所述顶架底部端面内相通设有排放管,所述排放管另一端贯穿并伸出所述顶架右端端面,所述顶架上还设置有光照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安装座、贯通所述安装座中部且顶部与之平齐的垃圾收集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安装座顶部的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收集架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垃圾收集仓,所述垃圾收集仓内设有开口向上且无底的滤架,所述滤架顶部周向设有圆板,所述圆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与所述顶架之间并与之顶推连接,所述滤架内设有滤腔,所述圆板左右端设有相对称且与所述滤腔相通的吸尘管,所述吸尘管中设有吸尘腔,所述吸尘腔左右两侧内壁内设有导引腔,所述导引腔中滑动配合安装有伸入所述吸尘腔中的导引块,所述导引块底部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部端面固设有吸尘头,所述滤腔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气压缸,所述第一气压缸顶部末端动力连接有向上延展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顶部延展末端固定设有用以密闭所述滤架底部的活动板,所述安装座内设有左右相对称的第一孔洞腔,所述第一孔洞腔顶部内壁体内滑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推板,所述推板顶部延展末端贯穿所述安装座顶部端面且与所述吸尘管底部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板底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一孔洞腔内,所述第一孔洞腔远离所述垃圾收集仓一端内壁内嵌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贴近所述第一孔洞腔一端动力连接有向所述垃圾收集仓的一端延展且位于所述推板正下方的第一转向轴,所述第一转向轴贴近所述垃圾收集仓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孔洞腔贴近所述垃圾收集仓的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向轴上设有用以与所述推板动力配合连接的偏心轮,所述顶架内设有第二孔洞腔,所述第二孔洞腔底部设有第三孔洞腔,所述第二孔洞腔与所述第三孔洞腔之间相通设有左右相对称的开槽,所述第二孔洞腔内设有转换装置,所述第三孔洞腔底部内壁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展的第二转向轴,所述第二转向轴顶部延展末端伸入所述第三孔洞腔内且在末端设有第一齿形轮,所述第二转向轴底部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超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利萨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