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76706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第一支承架包括第一左弯管、第一右弯管和前横管,第一左弯管和第一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靠近端部的位置由所述前横管连接,第二支承架包括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第三支承架包括左支承板、右支承板和后横管,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分别连接于所述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上部,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下部由后横管连接,这种环抱式车架能够大大分散来自发动机的震动,提高驾驶舒适性,防止车架疲劳断裂和与发动机箱体的刚性碰撞。

An encircling frame used for motorcycl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ncircling frame for motorcycles. The first support frame comprises a first left bend, a first right bend and a front transverse pipe. One end of the first left bend and the first right bend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other end i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connected near the end by the front transverse pipe. The third supporting frame comprises a left supporting plate, a right supporting plate and a rear transverse pipe. One end of the second left bending pipe and the second right bending pipe is fixed to each other, and the other end i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connected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left supporting plate and the right supporting plate respectively. The lower part of the left supporting plate and the right supporting plate is connected by a rear transverse pipe. The hug frame can greatly disperse the vibration from the engine, improve driving comfort, prevent the frame from fatigue fracture and rigid collision with the engine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制造
,尤其是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
技术介绍
摩托车车架对发动机的支承一般采用在发动机前方下部、中部上方和后部下方进行三个位置的支承,传统的摩托车车架的前下支承点由一根前斜管支承,中上支承点由一根主梁管支承,后下支承点由一根后车体管支承。这种支承方式均采用单管支承,单管支承的话,车架就会更明显地感受到来自车架的震动,影响驾驶舒适性且容易造成车架疲劳断裂,发动机箱体与车架更容易发生刚性碰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其能够大大分散来自发动机的震动,提高驾驶舒适性,防止车架疲劳断裂和与发动机箱体的刚性碰撞。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包括可支承发动机前部下方的第一支承架、可支承发动机中部上方的第二支承架和可支承发动机后部下方的第三支承架,所述第一支承架包括第一左弯管、第一右弯管和前横管,第一左弯管和第一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靠近端部的位置由所述前横管连接,第二支承架包括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第三支承架包括左支承板、右支承板和后横管,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分别连接于所述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上部,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下部由后横管连接。作为改进,第一左弯管和第二左弯管之间连接有多根左辅助管;第一右弯管和第二右弯管之间连接有多根右辅助管。作为改进,第一左弯管和第一右弯管的一端通过一根供方向柱穿过的竖管相互固接,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同样通过该竖管相互固接。作为改进,第一左弯管和第一右弯管上相互固接的一端安装有一块加强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第一支承架包括第一左弯管、第一右弯管和前横管,第一左弯管和第一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靠近端部的位置由所述前横管连接,第二支承架包括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第三支承架包括左支承板、右支承板和后横管,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分别连接于所述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上部,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下部由后横管连接,由于第一支承架和第二支承架均采用两根弯管组合的方式,车架可以大大地分散来自发动机的震动,从而减轻整个车架的震动,提高驾驶的舒适性,防止车架疲劳断裂,也防止由于震动过大以致使发动机箱体与车架产生过多的刚性碰撞。第三支承架中两块板状的支承件相对于单管支承,同样可以分散来自发动机的震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环抱发动机时的俯视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环抱发动机时的仰视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至图3所示,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包括可支承发动机前部下方的第一支承架1、可支承发动机中部上方的第二支承架2和可支承发动机后部下方的第三支承架3,在传统的摩托车架上,同样具有前下、中上和后下三个支承点,具体为,发动机的前下支承点由一根前斜管支承,中上支承点由一根主梁管支承,后下支承点由一根后车体管支承。这种支承方式虽然同样达到了对发动机进行三点支承,但是均采用单管支承,单管支承的话,车架就会更明显地感受到来自车架的震动,影响驾驶舒适性且容易造成车架疲劳断裂,发动机箱体与车架更容易发生刚性碰撞。在本技术中,第一支承架1、第二支承架2和第三支承架3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第一支承架1包括第一左弯管11、第一右弯管12和前横管13,第一左弯管11和第一右弯管12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靠近端部的位置由所述前横管13连接,第二支承架2包括第二左弯管21和第二右弯管22,第三支承架3包括左支承板31、右支承板32和后横管33,第二左弯管21和第二右弯管22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分别连接于所述左支承板31和右支承板32的上部,左支承板31和右支承板32的下部由后横管33连接。第一左弯管11和第一右弯管12上相互固接的一端安装有一块加强板4,提高整个车架的强度。由于第一支承架1和第二支承架2均采用两根弯管组合的方式,车架可以大大地分散来自发动机的震动,从而减轻整个车架的震动,提高驾驶的舒适性,防止车架疲劳断裂,也防止由于震动过大以致使发动机箱体与车架产生过多的刚性碰撞。第三支承架3包括左支承板31、右支承板32,两块板状的支承件相对于单管支承,同样可以分散来自发动机的震动。而且,本技术的车架对发动机形成了环抱式结构,对发动机的防护更加全面、到位。第一左弯管11和第二左弯管21之间连接有多根左辅助管5;第一右弯管12和第二右弯管22之间连接有多根右辅助管6,左辅助管5和右辅助管6对整个车架的强度起到加强作用,结构的增加同时使整个车架更好地分散发送机的震动,而且对发动机更好地进行环抱防护。第一左弯管11和第一右弯管12的一端通过一根供方向柱穿过的竖管7相互固接,第二左弯管21和第二右弯管22同样通过该竖管7相互固接,将整个车架与穿过方向柱的竖管7相连接,提高整个车体的紧凑性,也同样使车头的部分震动通过环抱式的车架分散掉。以上仅是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按权利要求作等同的改变都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支承发动机前部下方的第一支承架、可支承发动机中部上方的第二支承架和可支承发动机后部下方的第三支承架,所述第一支承架包括第一左弯管、第一右弯管和前横管,第一左弯管和第一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靠近端部的位置由所述前横管连接,第二支承架包括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第三支承架包括左支承板、右支承板和后横管,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分别连接于所述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上部,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下部由后横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环抱式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支承发动机前部下方的第一支承架、可支承发动机中部上方的第二支承架和可支承发动机后部下方的第三支承架,所述第一支承架包括第一左弯管、第一右弯管和前横管,第一左弯管和第一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靠近端部的位置由所述前横管连接,第二支承架包括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第三支承架包括左支承板、右支承板和后横管,第二左弯管和第二右弯管的一端相互固接,另一端相互分离且分别连接于所述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上部,左支承板和右支承板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新军赖伟凡叶育帆许跃池钟春英吴力强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厦杏摩托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