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84338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具备该车身框架构造的摩托车。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支承来自座椅的负荷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具有: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曲且向下方延伸,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的刚性;左右一对座椅轨道,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接合于该主框架的弯曲部位附近且向后方延伸,用于设置座椅;以及座椅桥架,该座椅桥架设于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与所述主框架接合的一侧,用于连结所述一对座椅轨道,所述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桥架构成为通过加强部件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下方延伸部位。

Frame structure and motorcycle of motorcyc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a motorcycle and a motorcycle equipped with the frame structure of the body. A body frame structure and a motorcycle capable of effectively supporting a load from a seat are provided. The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the invention of the motorcycle has a main frame, which extends from the head tube to the rear and extends underneath, having the rigidity of the suspension engine; the left and right seat tracks, the left and right seat tracks joining the bent parts of the main frame and extending to the rear, are used for setting up. The seat bridge, which is located on the side of the left and right seat tracks with the main frame, is used to connect the pair of seat tracks. The body frame of the motorcycl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eat bridge that is formed to join the lower extension of the main frame by strengthening the components. Pos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002867(申请日:2017年1月11日)为基础,且从该申请享有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以及具备该车身框架构造的摩托车。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7546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具备: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以及座椅轨道,该座椅轨道从该主框架的后部上部向后方延伸且用于设置座椅,这些主框架和座椅轨道是矩形中空截面体,主框架构成为能够支承发动机的刚性,座椅轨道构成为能够支承座椅负荷的刚性。此外,在该车身框架构造中,支承后悬架的上端的后悬架托架固定安装于主框架。可是,在摩托车中,为了保持大重量的车辆构造物并且提高操作稳定性,必须使车身框架的刚性提高。发动机是摩托车的最大重量的车辆构造物。因此,支承该发动机的主框架一般采用高刚性且大重量的管。另一方面,主框架以外的车身框架以减轻车辆重量为目的而有尽可能地采用轻量的结构的趋势。然而,在采用相同材质且相同构造的框架的情况下,若采用轻量的车身框架则导致车身框架的刚性降低。因此,要求一种车身框架构造,虽然采用轻量且低刚性的车身框架,但是能够使车辆整体确保高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考虑到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支承来自座椅的负荷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支承来自后悬架的负荷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及摩托车。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具有: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曲且向下方延伸,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的刚性;左右一对座椅轨道,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接合于该主框架的弯曲部位附近且向后方延伸,用于设置座椅;以及座椅桥架,该座椅桥架设于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与所述主框架接合的一侧,用于连结所述一对座椅轨道,所述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桥架构成为通过加强部件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下方延伸部位。此外,也可以在所述座椅桥架和所述加强部件接合有后悬架托架,该后悬架托架对缓冲来自后轮的冲击负荷的后悬架的一端进行支承。另外,所述座椅桥架也可以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也可以将该座椅桥架的开放部侧接合于截面呈コ字形的桥架加强件的开放部侧构成中空构造。另外,所述加强部件的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所述下方延伸部位的接合部位也可以形成为沿着所述下方延伸部位延伸的倾斜形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根据本专利技术,来自座椅的负荷经由座椅轨道以及该座椅轨道中的与主框架的接合部位向主框架传递,除此之外,来自座椅的负荷经由座椅轨道、座椅桥架以及加强部件向主框架传递。因此,能够通过有效地活用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的刚性的主框架,而有效地支承来自座椅的负荷。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等的左视图。图2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图1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且透视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立体图。图3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图2的前座椅桥架和桥架加强件且透视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从斜前上方观察图2的前座椅桥架的立体图。图5是图2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且省略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左视图。图6是表示从斜后下方观察图2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的立体图。图7是从斜后上方观察图2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且透视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座椅下方观察图1的由座椅轨道构成的座椅的支承构造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图1的燃料箱的后部结合状态等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添加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一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等的左视图。另外,图2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图1的后悬架托架和角管周围且透视地表示左侧座椅轨道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左右、前后的表达以车辆乘车时的驾驶者为基准。图1所示的摩托车10具有车身框架11,该车身框架11在前端部具备头管12。该车身框架11是将后述的发动机25设为框架的一部分的所谓的菱形框架,构成为具有头管12、主框架13、下管14、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中间管20以及座椅支柱24。在位于车身框架11的前部上方的头管12支承有未图示的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构成为具备前叉和手把(都未图示),该前叉和手把将前轮19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内置有悬挂机构。利用手把使前轮19向左右转向。主框架13构成为具有:从头管12的上部后面向车辆斜后下方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延伸部位13A;从该直线延伸部位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位13B;以及从该弯曲部位13B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位13C。左右一对中间管20与下方延伸部位13C的下端部结合。在该中间管20配置有枢轴支承部21,摆臂22能够沿车辆上下方向摆动地支承于该枢轴支承部21。后轮2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摆臂22的后端。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与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中的弯曲部位13B附近结合,且向车辆后方延伸。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经由左右一对座椅支柱24支承于中间管20,此外,经由后述的前座椅桥架30和角管45支承于主框架13的下方延伸部位13C。下管14从头管12的下部后面向车辆下方延伸。发动机25与该下管14及主框架13结合,且该发动机25悬架于该下管14和主框架13。因此,主框架13和下管14构成为能够悬架发动机25的高刚性。并且,发动机25经由未图示的传动链而旋转驱动后轮23。燃料箱26横跨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且在头管12的后方位置支承于该直线延伸部位13A。另外,座椅27(即,在车辆前方为骑手座椅27A、在车辆后方为后座座椅27B)与燃料箱26的车辆后方相邻并载置且支承于座椅轨道15。如图1和图2所示,下端支承摆臂22的后悬架28的上端支承于后悬架托架29。该后悬架托架29接合于后述的前座椅桥架30和角管45。并且,通过后悬架28来缓冲来自后轮23的冲击负荷。可是,如图3和图4所示,前端接合部位33的各座椅轨道15的前端部内侧部分越处于前端被挤压得越深,且随着沿着座椅轨道15的长度方向远离前端而被挤压得逐渐变浅且倾斜,从而形成为宽广的接合面积,其中,前端接合部位33是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右侧座椅轨道15R)与主框架13的直线延伸部位13A接合的部位。另外,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在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左侧座椅轨道15L、右侧座椅轨道15R)中,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的车辆内侧面通过前座椅桥架30彼此连结,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5的远离前端接合部位33的车辆后方侧通过第一后座椅桥架31和第二后座椅桥架32彼此连结。如图4~图7所示,前座椅桥架30是厚度薄的板状,通过对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进行折曲加工,从而前座椅桥架30形成为截面呈コ字形。在该前座椅桥架30中,在使截面コ字形的开放部侧朝向车辆上方的状态下,左侧缘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左侧座椅轨道15L,且右侧缘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右侧座椅轨道15R,从而连结左侧座椅轨道15L和右侧座椅轨道15R。此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具有: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曲且向下方延伸,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的刚性;左右一对座椅轨道,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接合于该主框架的弯曲部位附近且向后方延伸,用于设置座椅;以及座椅桥架,该座椅桥架设于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的车辆内侧面之间,用于连结所述一对座椅轨道,所述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桥架构成为通过加强部件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下方延伸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11 JP 2017-0028671.一种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具有:主框架,该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之后弯曲且向下方延伸,具有能够悬架发动机的刚性;左右一对座椅轨道,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接合于该主框架的弯曲部位附近且向后方延伸,用于设置座椅;以及座椅桥架,该座椅桥架设于该左右一对座椅轨道的车辆内侧面之间,用于连结所述一对座椅轨道,所述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桥架构成为通过加强部件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下方延伸部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车身框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桥架和所述加强部件接合有后悬架托架,该后悬架托架对缓冲来自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桒野敬太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