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4559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0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轴承座,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第二端盖与第一端盖配合以在二者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腔,第一端盖在朝向容纳腔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油槽,第一端盖还具有注油孔,注油孔由第一端盖的外表面连通至导油槽。工作人员通过注油孔向容纳腔中的轴承注油,导油槽将从注油孔注入的润滑油脂分散到轴承上,实现对轴承的有效润滑。

Bearing sea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earing seat,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end cover and a second end cover, a second end cover and a first end cover are matched to form an accommodation cavity for accommodating bearings between the two, the first end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n oil guide groove on the inner wall facing one side of the accommodation cavity, the first end cover is also provided with an oil injection hole, and the oil injection hole is covered by the first end cover. The outer surface is connected to the oil drain tank. The worker injects oil into the bearing in the holding cavity through the oil injection hole, and the oil guide groove disperses the lubricating oil injected from the oil injection hole onto the bearing to achieve effective lubrication of the bea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承座
本技术涉及轴承支撑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轴承座。
技术介绍
目前,神华粤电珠海港堆场内8条BDQ带式输送机排水器轴承座轴承脂润滑由于原润滑注油嘴设计位置不合理,其注油嘴不是设置在像普通滚筒轴承座侧端盖上,而是在上端盖正上方,其注油嘴通道紧贴在轴承外圈上,通过注油嘴不能直接向轴承腔内注润滑脂,无法有效润滑轴承。现场每次对其轴承进行润滑时都要打开轴承座上盖涂抹脂,一条皮带6个轴承座,8条皮带共计48个轴承座均需要开上端盖润滑作业,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座,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润滑作业费时费力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轴承座,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第二端盖与第一端盖配合以在二者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腔,第一端盖在朝向容纳腔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油槽,第一端盖还具有注油孔,注油孔由第一端盖的外表面连通至导油槽。进一步地,导油槽沿着轴承座的轴向延伸。进一步地,导油槽的宽度为3毫米至5毫米;和/或导油槽的深度为3毫米至5毫米。进一步地,导油槽的宽度为4毫米;和/或导油槽的深度为4毫米。进一步地,第一端盖具有第一润滑槽,第一润滑槽位于第一端盖的朝向容纳腔一侧的内壁上,第一润滑槽沿第一端盖的周向设置,第一润滑槽与导油槽连通。进一步地,第一润滑槽为多个,多个第一润滑槽沿轴承座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第一润滑槽分别位于导油槽的两端。进一步地,第二端盖具有第二润滑槽,第二润滑槽位于第二端盖的朝向容纳腔一侧的内壁上,第二润滑槽沿第二端盖的周向设置,当第一端盖与第二端盖装配到位后,第二润滑槽与第一润滑槽对应连通。进一步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均具有用于卡接固定轴承的轴承卡槽,轴承卡槽位于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的朝向容纳腔一侧的内壁上。进一步地,第一端盖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端盖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相配合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卡接、焊接、粘接或通过紧固组件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为设置在第一端盖上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部为设置在第二端盖上的第二连接孔,紧固组件还包括连接件;紧固件,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后与紧固件锁紧。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轴承座包括两个端盖,两个端盖配合形成容纳轴承的容纳腔,并且其中的第一端盖上设置有注油孔,工作人员通过注油孔向容纳腔中的轴承注油,在第一端盖的朝向容纳腔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油槽,注油孔连通导油槽,导油槽将从注油孔注入的润滑油脂分散到轴承上,实现对轴承的有效润滑。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轴承座的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第一端盖;11、导油槽;12、注油孔;13、第一润滑槽;14、轴承卡槽;15、第一连接部;20、第二端盖;21、第二连接部;30、容纳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人工润滑作业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技术的提供了一种轴承座。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轴承座,包括第一端盖10和第二端盖20,第二端盖20与第一端盖10配合以在二者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腔30,第一端盖10在朝向容纳腔30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油槽11,第一端盖10还具有注油孔12,注油孔12由第一端盖10的外表面连通至导油槽11。具体地,轴承座包括两个端盖,两个端盖配合形成容纳轴承的容纳腔30,并且其中的第一端盖10上设置有注油孔12,工作人员通过注油孔12向容纳腔30中的轴承注油,在第一端盖10的朝向容纳腔30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油槽11,注油孔12连通导油槽11,导油槽11将从注油孔12注入的润滑油脂分散到轴承上,实现对轴承的有效润滑。可选地,导油槽11沿着轴承座的轴向延伸。具体地,由于轴承外圈是沿其轴向延伸的,为了使得润滑油脂能够充分润滑到轴承的整改外圈面,将导油槽11设置有沿轴承座的轴向延伸,使得导油槽11能够引导润滑油脂润滑轴承的外圈面,提高润滑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可选地,导油槽11的宽度为3毫米至5毫米;和/或导油槽11的深度为3毫米至5毫米。具体地,导油槽11的大小会影响到润滑的效果,导油槽11过大,可能会影响到轴承的正常工作,导油槽11过小,又会使得润滑过程缓慢,润滑效率低,甚至无法起到润滑作用。因而将导油槽11的宽度设置为3毫米至5毫米和/或深度为3毫米至5毫米,使得导油槽11能够引导润滑油脂充分润滑轴承。优选地,导油槽11的宽度是4毫米,和/或深度为4毫米。可选地,第一端盖10具有第一润滑槽13,第一润滑槽13位于第一端盖10的朝向容纳腔30一侧的内壁上,第一润滑槽13沿第一端盖10的周向设置,第一润滑槽13与导油槽11连通。具体地,在第一端盖10上还设置有第一润滑槽13,润滑油脂经过导油槽11的引导对轴承进行润滑后,流入第一润滑槽13中,避免润滑油脂过多造成的油脂外溢,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后续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清理或者重复使用。进一步地,第一润滑槽13为多个,多个第一润滑槽13沿轴承座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第一润滑槽13分别位于导油槽11的两端。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润滑槽13设置在轴承座的两侧并且均连接导油槽11,使得第一润滑槽13能够接收来自导油槽11的润滑油脂,提高了润滑油脂的利用效率。可选地,第二端盖20具有第二润滑槽,第二润滑槽位于第二端盖20的朝向容纳腔30一侧的内壁上,第二润滑槽沿第二端盖20的周向设置,当第一端盖10与第二端盖20装配到位后,第二润滑槽与第一润滑槽13对应连通。具体地,在第二端盖20上也设置有与第一润滑槽13相同的结构,并且第二润滑槽与第一润滑槽13对应连通,实现整体结构的完整性,保证了整个轴承座的润滑油脂均能流入第一润滑槽13或者第二润滑槽中。可选地,第一端盖10和第二端盖20均具有用于卡接固定轴承的轴承卡槽14,轴承卡槽14位于第一端盖10和第二端盖20的朝向容纳腔30一侧的内壁上。具体地,在第一端盖10和第二端盖20上设置有轴承卡槽14,工作人员安装轴承时将轴承卡接在轴承卡槽14中,以防止轴承在转动时发生偏移甚至从轴承座中脱落下来的情况,保证了轴承工作的稳定性。可选地,第一端盖10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5,第二端盖20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15相配合的第二连接部21,第一连接部15与第二连接部21卡接、焊接、粘接或通过紧固组件连接。具体地,如图1,在第一端盖10和第二端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盖(10);第二端盖(20),所述第二端盖(20)与所述第一端盖(10)配合以在二者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腔(30),所述第一端盖(10)在朝向所述容纳腔(30)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油槽(11),所述第一端盖(10)还具有注油孔(12),所述注油孔(12)由所述第一端盖(10)的外表面连通至所述导油槽(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盖(10);第二端盖(20),所述第二端盖(20)与所述第一端盖(10)配合以在二者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腔(30),所述第一端盖(10)在朝向所述容纳腔(30)一侧的内壁上设置有导油槽(11),所述第一端盖(10)还具有注油孔(12),所述注油孔(12)由所述第一端盖(10)的外表面连通至所述导油槽(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1)沿着所述轴承座的轴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1)的宽度为3毫米至5毫米;和/或所述导油槽(11)的深度为3毫米至5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槽(11)的宽度为4毫米;和/或所述导油槽(11)的深度为4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10)具有第一润滑槽(13),所述第一润滑槽(13)位于所述第一端盖(10)的朝向所述容纳腔(30)一侧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润滑槽(13)沿所述第一端盖(10)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润滑槽(13)与所述导油槽(11)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润滑槽(13)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润滑槽(13)沿所述轴承座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且至少两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久华丁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粤电珠海港煤炭码头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