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35203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0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通过在尼槽侧板上预留限位孔、在内层钣金上预留导向豁口,用于拆装安装支架,由于导向豁口位于胶条舌边在内层钣金的覆盖面积内,不会影响整车外观,不会对车身结构造成破坏;通过在第二侧板上设置与限位孔匹配的限位卡爪,从而便于将安装支架与车身之间可靠连接,防止滑脱;通过设置胶条避让段,并在胶条避让段与第二侧板之间形成倒置的U形凹槽,用于容纳胶条舌边,有效避让了胶条舌边;由于胶条避让段为Z字形结构,其第一水平段与内层钣金相贴合,第二水平段固定连接用于安装遮阳帘导轨的固定块,由此避免将遮阳帘导轨直接固定在车身原有型面上,从而规避了遮阳帘导轨在车身复杂型面的匹配问题。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sunshade curtain guide rail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unshade guide rail installation structure, which is used for disassembling and installing a bracket by reserving a limit hole on the side plate of a nigroove and a guide notch on the inner sheet metal. The guide notch is located in the coverage area of the inner sheet metal near the tongue of the rubber strip, and will not affe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whole vehicle and cause no damage to the body structure. By setting a limit claw matching with the limit hole on the second side plate, the mounting bracket can be reliably connected with the car body to prevent slippage, and by setting a rubber strip avoidance section, an inverted U-shaped groove is formed between the rubber strip avoidance section and the second side plate to accommodate the rubber strip tongue, 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rubber strip tongue. The strip avoidance section is Z-shaped structure. The first horizontal section is metallographically bonded with the inner sheet metal. The second horizontal section is fixe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fixing block used for installing the shade guide rail. Thus, the shade guide rail is not directly fixed on the original body surface, thus avoiding the matching problem of the shade guide rail on the complex body 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附件安装结构,特别是一种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遮阳帘越来越受到汽车用户的青睐,它既能保护车内隐私,防止车外人员的窥视,同时也能起到隔热挡光的作用,阻隔紫外线的侵袭,阻挡过强的日光照射,保护乘车人员的同时延缓车辆内饰老化。目前整车出厂基本不配备遮阳帘,遮阳帘多为后期加装。后装遮阳帘固定主要有两种:一、3M双面胶粘贴固定。通过3M双面胶200粘贴固定,其技术路线为:使用3M双面胶200将遮阳帘导轨100粘接在车身300相对平整的面上,充分按压后,达到固定的目的,其结构如图1所示。缺点是:3M双面胶200固定方案强度不够,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如高温、进水等,比较容易脱落。同时必须要求车身300上有平整的平面,以提供足够的粘接面积,复杂的曲面无法进行粘接固定遮阳帘导轨100。二、通过自攻螺钉将导轨与车身固定。其技术路线为:使用自攻螺钉400将遮阳帘导轨100紧固在车身300上,其结构如图2所示。缺点是:由于车身300没有预留安装孔,会对车身300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影响整车内饰美观性。同时,自攻螺钉400过小,自攻打紧过程易出现滑牙,安装后力矩易衰减产生松动。为了应对上述技术缺陷,迫切需要重新设计一种遮阳帘安装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方便安装遮阳帘导轨,结构牢固可靠,不破坏车身结构,不影响整车外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包括车身钣金结构和尼槽胶条,所述车身钣金结构包括尼槽和内层钣金,尼槽包括与内层钣金相邻的尼槽侧板,尼槽胶条安装在尼槽中,尼槽胶条包括尼槽胶条本体和胶条舌边,胶条舌边的底端与尼槽胶条本体连接,且胶条舌边与尼槽胶条本体一体成型,胶条舌边与内层钣金朝向车内的一表面相贴合,所述尼槽侧板上设置有限位孔,内层钣金上设置有与限位孔的位置相匹配的导向豁口,导向豁口纵向延伸至内层钣金的下边缘,导向豁口处于胶条舌边在内层钣金上的覆盖面积内;所述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还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钣金配合段、胶条避让段、固定块;钣金配合段设置为U字形结构,U字形结构的凹陷处用于容纳尼槽侧板的下端和内层钣金的下端,钣金配合段包括弧形连接部以及相对设置在弧形连接部两端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尼槽侧板上远离内层钣金的一表面相贴合,第二侧板与内层钣金上远离尼槽侧板的一表面相贴合,第二侧板上设置有与限位孔的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卡爪,限位卡爪与限位孔相卡接;胶条避让段设置为Z字形结构,包括第一水平段、竖直段和第二水平段,第一水平段设置在第二水平段的上方,第一水平段的一端与第二侧板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水平段的另一端与竖直段的上端连接,竖直段的下端与第二水平段的一端连接,竖直段的一表面和第二侧板的一表面与第一水平段的下表面构成截面形状为倒置的U形的凹槽,凹槽用于容纳胶条舌边,第一水平段的上表面与内层钣金相贴合;固定块与第二水平段固定连接,固定块上设置沿遮阳帘导轨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内壁与遮阳帘导轨的外周侧相贴合。如上所述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钣金配合段与胶条避让段设置为一体成型。如上所述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第一侧板的朝向尼槽侧板的一表面设置有固定卡爪,该固定卡爪的一端与第一侧板连接,固定卡爪的另一端向尼槽侧板延伸并与之接触。如上所述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限位卡爪与固定卡爪在空间上错开设置。如上所述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尼槽侧板上设置有与固定卡爪相匹配的卡口,固定卡爪与卡口相卡接。如上所述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尼槽侧板上设置有与固定卡爪相匹配的凹陷部,固定卡爪与凹陷部相卡接。如上所述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限位孔设置为圆孔。如上所述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第一侧板的纵向长度大于第二侧板的纵向长度。如上所述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还包括两个卡箍,两个卡箍相对的设置在固定块的两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通过在尼槽侧板上预留限位孔、在内层钣金上预留导向豁口,用于装配安装支架,由于导向豁口位于胶条舌边在内层钣金的覆盖面积内,这样在拆除安装支架后,不会影响整车外观,且预留限位孔和导向豁口,不会对车身结构造成破坏;通过将钣金配合段设置为U形结构,从而便于将尼槽侧板的下端和内层钣金的下端限制在U形结构的凹陷处,一方面能够对尼槽侧板与内层钣金的交汇处起到防护作用,另外还能起到提高车内饰美观度的好处;通过在第二侧板上设置与限位孔匹配的限位卡爪,从而便于将安装支架与车身之间可靠连接,防止滑脱;通过设置胶条避让段,并在胶条避让段与第二侧板之间形成倒置的U形凹槽,用于容纳胶条舌边,有效避让了胶条舌边,既不会对尼槽胶条造成破坏,还不影响车内饰的美观度;由于胶条避让段为Z字形结构,其第一水平段与内层钣金相贴合,竖直段和第二水平段就构成了安装支架相对于内层钣金外伸的部分,而第二水平段固定连接用于安装遮阳帘导轨的固定块,由此避免将遮阳帘导轨直接固定在车身原有型面上,从而规避了遮阳帘导轨在车身复杂型面的匹配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方案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方案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的拆解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车身钣金结构的局部视图;图5是图4中沿A-A向的剖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沿B-B向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支架分别与尼槽侧板、内层钣金相连的截面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将安装支架沿C方向与车身钣金结构连接的装配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遮阳帘导轨,200-3M双面胶,300-车身,400-自攻螺钉,1-内层钣金,101-导向豁口,2-尼槽侧板,201-限位孔,3-尼槽胶条,31-胶条舌边,4-钣金配合段,401-第一侧板,4011-固定卡爪,402-第二侧板,4021-限位卡爪,45-凹槽,5-胶条避让段,501-第一水平段,502-竖直段,503-第二水平段,6-固定块,601-安装槽,7-卡箍。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3至9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包括车身钣金结构和尼槽胶条3,所述车身钣金结构包括尼槽和内层钣金1,尼槽包括与内层钣金1相邻的尼槽侧板2,尼槽胶条3安装在尼槽中,尼槽胶条3包括尼槽胶条本体、以及与内层钣金1朝向车内的一表面相贴合的胶条舌边31,胶条舌边31的底端与尼槽胶条本体连接,且胶条舌边31与尼槽胶条本体一体成型,所述尼槽侧板2上设置有限位孔201,内层钣金1上设置有与限位孔201的位置相匹配的导向豁口101,导向豁口101纵向延伸至内层钣金1的下边缘,导向豁口101处于胶条舌边31在内层钣金1上的覆盖面积内;所述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还包括两个或者多个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钣金配合段4、胶条避让段5、固定块6;钣金配合段4设置为U字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包括车身钣金结构和尼槽胶条(3),所述车身钣金结构包括尼槽和内层钣金(1),尼槽包括与内层钣金(1)相邻的尼槽侧板(2),尼槽胶条(3)安装在尼槽中,尼槽胶条(3)包括尼槽胶条本体和胶条舌边(31),胶条舌边(31)的底端与尼槽胶条本体连接,且胶条舌边(31)与尼槽胶条本体一体成型,胶条舌边(31)与内层钣金(1)朝向车内的一表面相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尼槽侧板(2)上设置有限位孔(201),内层钣金(1)上设置有与限位孔(201)的位置相匹配的导向豁口(101),导向豁口(101)纵向延伸至内层钣金(1)的下边缘,导向豁口(101)处于胶条舌边(31)在内层钣金(1)上的覆盖面积内;所述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还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钣金配合段(4)、胶条避让段(5)、固定块(6);钣金配合段(4)设置为U字形结构,U字形结构的凹陷处用于容纳尼槽侧板(2)的下端和内层钣金(1)的下端,钣金配合段(4)包括弧形连接部以及相对设置在弧形连接部两端的第一侧板(401)和第二侧板(402),第一侧板(401)与尼槽侧板(2)上远离内层钣金(1)的一表面相贴合,第二侧板(402)与内层钣金(1)上远离尼槽侧板(2)的一表面相贴合,第二侧板(402)上设置有与限位孔(201)的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卡爪(4021),限位卡爪(4021)与限位孔(201)相卡接;胶条避让段(5)设置为Z字形结构,包括第一水平段(501)、竖直段(502)和第二水平段(503),第一水平段(501)设置在第二水平段(503)的上方,第一水平段(50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40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水平段(501)的另一端与竖直段(502)的上端连接,竖直段(502)的下端与第二水平段(503)的一端连接,竖直段(502)的一表面和第二侧板(402)的一表面与第一水平段(501)的下表面构成截面形状为倒置的U形的凹槽(45),凹槽(45)用于容纳胶条舌边(31),第一水平段(501)的上表面与内层钣金(1)相贴合;固定块(6)与第二水平段(503)固定连接,固定块(6)上设置沿遮阳帘导轨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安装槽(601),安装槽(601)的内壁与遮阳帘导轨的外周侧相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包括车身钣金结构和尼槽胶条(3),所述车身钣金结构包括尼槽和内层钣金(1),尼槽包括与内层钣金(1)相邻的尼槽侧板(2),尼槽胶条(3)安装在尼槽中,尼槽胶条(3)包括尼槽胶条本体和胶条舌边(31),胶条舌边(31)的底端与尼槽胶条本体连接,且胶条舌边(31)与尼槽胶条本体一体成型,胶条舌边(31)与内层钣金(1)朝向车内的一表面相贴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尼槽侧板(2)上设置有限位孔(201),内层钣金(1)上设置有与限位孔(201)的位置相匹配的导向豁口(101),导向豁口(101)纵向延伸至内层钣金(1)的下边缘,导向豁口(101)处于胶条舌边(31)在内层钣金(1)上的覆盖面积内;所述遮阳帘导轨安装结构,还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钣金配合段(4)、胶条避让段(5)、固定块(6);钣金配合段(4)设置为U字形结构,U字形结构的凹陷处用于容纳尼槽侧板(2)的下端和内层钣金(1)的下端,钣金配合段(4)包括弧形连接部以及相对设置在弧形连接部两端的第一侧板(401)和第二侧板(402),第一侧板(401)与尼槽侧板(2)上远离内层钣金(1)的一表面相贴合,第二侧板(402)与内层钣金(1)上远离尼槽侧板(2)的一表面相贴合,第二侧板(402)上设置有与限位孔(201)的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卡爪(4021),限位卡爪(4021)与限位孔(201)相卡接;胶条避让段(5)设置为Z字形结构,包括第一水平段(501)、竖直段(502)和第二水平段(503),第一水平段(501)设置在第二水平段(503)的上方,第一水平段(50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402)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水平段(501)的另一端与竖直段(502)的上端连接,竖直段(502)的下端与第二水平段(5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翔齐刚赵新萍汪星刘亚茹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