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褐飞虱基因Bph33及其分子标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77788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4: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还公开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方法,用分子标记P58引物或者用分子标记W82引物或者用分子标记W18引物扩增水稻品种W41123或育种材料DNA,如果用分子标记P58引物能够扩增出122bp的扩增片段,或用分子标记W82引物能够扩增出99bp的扩增片段,或用分子标记W18引物能够扩增出157bp的扩增片段,则标志着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存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基因Bph33或其标记方法可预测水稻植株的褐飞虱抗性,加快抗褐飞虱水稻的选择进度,专用于水稻抗褐飞虱品种的选育与种质资源的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褐飞虱基因Bph33及其分子标记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分子遗传学领域,具体涉及抗褐飞虱基因Bph33及其分子标记方法。
技术介绍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是为害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它常常群集于稻丛基部,刺吸水稻韧皮部汁液从而消耗植株养分,当褐飞虱大量爆发,会造成“虱烧”的表型。另外,褐飞虱还可以传播水稻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长期以来,化学防治是控制褐飞虱的常见策略,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费时费力,污染环境,而且杀死褐飞虱天敌的同时也增加了褐飞虱的耐药性。因此,最为经济有效而不造成污染的防治措施是抗虫品种的应用。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已经鉴定了34个抗褐飞虱主基因。包括19个显性基因以及15个隐性基因。其中包括了14个基因来源于栽培稻,20个基因来自野生稻及其渗入系。但是抗褐飞虱基因在育种上的利用还较少,且主要集中于Bph3、Bph14、Bph15、Bph21等少数几个基因(表1)。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selection,MAS)的方法可将多个抗褐飞虱基因用于培育持久、广谱的抗褐飞虱杂交稻以及常规稻,可以快速减少抗虫品种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表1用于MAS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分子标记国际水稻研究所自1973年先后选育了一系列分别携带Bph-1、bph-2和Bph-3等抗褐飞虱主基因的水稻品种,在种植这些品种的地区有效地控制了褐飞虱的暴发。然而,由于褐飞虱新生物型的产生,抗褐飞虱品种逐渐丧失抗性或面临抗性丧失的危险(PathakandKhush,1979;PathakandSaxena,1980;Heinrichs,1986;SaxenaandKhan,1989;Heinrichs,1994;Gallagheretal.,1994)。我国也先后育成一系列含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的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防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吕仲贤等(2002)对1986~2000年国家和浙江省育种攻关协作组提供的3328份水稻新品种(系)进行了抗褐飞虱鉴定和筛选,结果发现从“七五”、“八五”到“九五”抗虫品种鉴出率呈下降趋势,水稻抗褐飞虱育种未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国内褐飞虱以生物型2为主,致害力强的孟加拉型生物型比例上升,原来带有Bph-1的抗虫品种,已逐渐失去抗性,因而迫切需要培育新的携带多个抗性基因的抗虫品种。利用寄主抗性被认为是防治褐飞虱有效经济的方法。但目前利用寄主抗性防治褐飞虱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水稻与褐飞虱之间存在互作,当新的褐飞虱生物型出现会导致前人培育的抗褐飞虱品种其抗性相继地丧失(携带抗褐飞虱基因Bph1的水稻品种IR26及携带bph2的水稻品种IR36数年后抗性丧失);第二;虽然已有34个抗褐飞虱基因被报道,但只有少数基因用于抗性品种培育;第三,由于抗虫性鉴定的复杂性,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往往难以有效地聚合不同的抗虫基因。所以不断挖掘新的水稻抗褐飞虱资源,开发与抗虫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selection,MAS)技术则可以有目的地进行抗虫基因和QTL的聚合,选育持久抗性品种,延缓抗虫品种的退化年限和防止褐飞虱新生物型的发生。由于抗虫性鉴定的复杂性,利用常规育种手段往往难以有效地聚合不同的抗虫基因。而在找到与抗虫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的基础上,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则可以有目的地进行抗虫基因和QTL的聚合,选育持久抗性品种,延缓抗虫品种的退化年限和防止褐飞虱新生物型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抗褐飞虱基因Bph33及其分子标记方法,可以预测水稻植株的褐飞虱抗性,加快抗褐飞虱水稻的选择进度,专用于水稻抗褐飞虱品种的选育与种质资源的利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分子标记P58-W82之间,分子标记P58引物为SEQIDNO.1/SEQIDNO.2;分子标记W82引物为SEQIDNO.3/SEQIDNO.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方法,用分子标记P58引物:SEQIDNO.1/SEQIDNO.2或者用分子标记W82引物:SEQIDNO.3/SEQIDNO.4或者用分子标记W18引物:SEQIDNO.5/SEQIDNO.6扩增水稻品种W41123或育种材料DNA,如果用分子标记P58引物能够扩增出122bp的扩增片段,或用分子标记W82引物能够扩增出99bp的扩增片段,或用分子标记W18引物能够扩增出157bp的扩增片段,则标志着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存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P58引物:5’引物序列ACGATAACGGCTCTGTTTCTTCG(如SEQIDNO.1所示)3’引物序列CGTATCTCGTGGTTGCAGATCG(如SEQIDNO.2所示)。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W82引物:5’引物序列CAACGATGGGTATTGAAAG(如SEQIDNO.3所示)3’引物序列GACCAAGGGACAAGAAGA(如SEQIDNO.4所示)。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W18引物:5’引物序列TAGCAAGCTTGGAGAAGTGATGG(如SEQIDNO.5所示)3’引物序列CAGAAGAAGTCAGCTCTATGCTTGG(如SEQIDNO.6所示)。本专利技术还提供所述抗褐飞虱基因Bph33、所述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方法、所述的分子标记P58引物、分子标记W82引物或分子标记W18引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所述抗褐飞虱基因Bph33、所述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方法、所述的分子标记P58引物、分子标记W82引物或分子标记W18引物在鉴定抗褐飞虱品种或品系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鉴定抗褐飞虱品种或品系中的应用,具体为用分子标记P58引物:SEQIDNO.1/SEQIDNO.2或者用分子标记W82引物::SEQIDNO.3/SEQIDNO.4或者用分子标记W18引物:SEQIDNO.5/SEQIDNO.6扩增待鉴定水稻或育种材料基因组DNA,并检测扩增产物,如果用分子标记P58引物能够扩增出122bp的扩增片段,或用分子标记W82引物能够扩增出99bp的扩增片段,或用分子标记W18引物能够扩增出157bp的扩增片段,则标志着待鉴定水稻或育种材料为抗褐飞虱品种或品系。本专利技术还提供所述抗褐飞虱基因Bph33、所述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方法、所述的分子标记P58引物、分子标记W82引物或分子标记W18引物在在筛选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或品系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筛选抗褐飞虱水稻品种或品系的应用,具体为用分子标记P58引物:SEQIDNO.1/SEQIDNO.2或者用分子标记W82引物::SEQIDNO.3/SEQIDNO.4或者用分子标记W18引物:SEQIDNO.5/SEQIDNO.6扩增待筛选水稻或育种材料基因组DNA,并检测扩增产物,如果用分子标记P58引物能够扩增出122bp的扩增片段,或用分子标记W82引物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分子标记P58‑W82之间,分子标记P58引物为SEQ ID NO.1/SEQ ID NO.2;分子标记W82引物为SEQ ID NO.3/SEQ ID NO.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位于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分子标记P58-W82之间,分子标记P58引物为SEQIDNO.1/SEQIDNO.2;分子标记W82引物为SEQIDNO.3/SEQIDNO.4。2.权利要求1所述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分子标记P58引物:SEQIDNO.1/SEQIDNO.2或者用分子标记W82引物:SEQIDNO.3/SEQIDNO.4或者用分子标记W18引物:SEQIDNO.5/SEQIDNO.6扩增水稻品种W41123或育种材料DNA,如果用分子标记P58引物能够扩增出122bp的扩增片段,或用分子标记W82引物能够扩增出99bp的扩增片段,或用分子标记W18引物能够扩增出157bp的扩增片段,则标志着水稻品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存在。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P58引物:其特征在于5’引物序列如SEQIDNO.1所示,3’引物序列如SEQIDNO.2所示。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W82引物:其特征在于5’引物序列如SEQIDNO.3所示,3’引物序列如SEQIDNO.4所示。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抗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W18引物:其特征在于5’引物序列如SEQIDNO.5所示,3’引物序列如SEQIDNO.6所示。6.权利要求1所述抗褐飞虱基因Bph33、权利要求2所述褐飞虱基因Bph33的分子标记方法、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子标记P58引物、权利要求4所述分子标记W82引物或权利要求5所述分子标记W18引物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7.权利要求1所述抗褐飞虱基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建民刘裕强潘根江玲陈亮明刘世家刘喜田云录赵志刚张文伟王益华何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