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及其换挡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758730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7: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及其换挡控制方法,本结构包括内燃机和AMT变速器,所述内燃机和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离合、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离合,所述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之后连接有第二电动机。本方法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换挡时,第二电动机提供动力确保车辆稳定行驶,换挡后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内燃机或/和第一电动机转速并使内燃机或/和第一电动机转速与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转速相匹配,然后接通第一离合/第二离合;本发明专利技术消除了采用AMT的车辆起步和换挡时的顿挫感,不会磨损同步器,换挡时能保持动力不中断,起步容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带AMT的汽车,尤其涉及一种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及其换挡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AMT是在传统的手动齿轮式变速器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它揉合了AT和MT两者优点的机电液一体化自动变速器;AMT既具有普通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的优点,又保留了原手动变速器齿轮传动的效率高、成本低、结构简单、易制造的长处。它是在现手动变速器上进行改造的,保留了绝大部分原总成部件,只改变其中手动操作系统的换档杆部分,生产继承性好,改造的投入费用少,非常容易被生产厂家接受。AMT的工作原理:驾驶员通过加速踏板和操纵杆向电子控制单元(ECU)传递控制信号;电子控制单元采集发动机转速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等信号,时刻掌握着车辆的行驶状态;电子控制单元根据这些信号按存储于其中的最佳程序,最佳换档规律、离合器模糊控制规律、发动机供油自适应调节规律等,对发动机供油、离合器的分离与结合、变速器换挡三者的动作与时序实现最佳匹配。从而获得优良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以及平稳起步与迅速换挡的能力,以达到驾驶员所期望的结果。综上所述,AMT能根据车速、油门、驾驶员命令等参数,确定最佳挡位,控制原来由驾驶员人工完成的离合器分离与接合、换挡手柄的摘挡与挂挡以及发动机的油门开度的同步调节等操作过程,最终实现换挡过程的操纵自动化。即在总体传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装微机控制的自动操纵系统来实现换档的自动化。因此AMT实际上是由一个电脑来控制一个机器人系统来完成操作离合器和选档的两个动作。与MT相比,AMT的优势为:1、操作更便捷,智能换挡,驾驶时无需踩离合;2、动力更强,技术与F1赛车同源,驾驶感受更精彩;3、省油约9%,采用微电脑控制系统,换挡时机掌握更精确;4、安全性更优,模仿最优秀驾驶员驾驶,避免错误操作。与AT相比,AMT的优势为:1、动力更强,传动效率更高;2、省油约20%,手动挡的机械变速,微电脑的智能操控;3、生产成本低,低于30%的成本优势;4、维护成本低,可与MT媲美,较AT更低。虽然AMT具有上述明显优势,但在现有技术中,AMT结构仍然具有以下缺点:1、当只采用内燃机驱动时,内燃机需要达到一定的转速后通过离合给AMT变速器提供动力,内燃机的动力输出轴与AMT变速器动力输入轴存在转速差,起步时车辆可能会产生明显的顿挫感,起步困难;2、车辆行驶中换挡时需要打开离合,此时车辆存在动力中断的现象;3、车辆行驶中换挡时动力输出轴与AMT变速器动力输入轴存在转速差,同样会产生顿挫感;4、起步或换挡时,由于动力输出轴与AMT变速器动力输入轴存在转速差导致AMT变速器内的同步器磨损较快。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及其换挡控制方法,其消除了采用AMT的车辆起步和换挡时的顿挫感,不会磨损同步器,换挡时能保持动力不中断,起步容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一种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包括内燃机和AMT变速器,所述内燃机和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离合、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离合,所述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之后连接有第二电动机。本结构设置有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起步时由第一电动机或/和第二电动机提供动力,由于第一电动机或/和第二电动机从转速零逐步启动,第一电动机的主轴与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之间不存在转速差,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直接驱动车辆,因此车辆起步时就不存在顿挫感,消除了起步困难的问题。车辆行驶换挡过程中,第一离合/第二离合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可以由第二电动机提供动力,保持动力不中断并使车辆稳定行驶。换挡过程中,电子控制单元根据第二电动机转速(或车速)、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转速比计算出内燃机和/或第一电动机的转速,并控制内燃机和/或第一电动机的转速与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转速相同,然后接通第一离合/第二离合,由于内燃机和/或第一电动机和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转速相同,就不会产生顿挫感,同时,AMT变速器内的同步器也不会因为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与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之间的转速差产生磨损。采用本结构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通过换挡,可以使第一电动机一直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在需要较强动力的路段行驶时,内燃机、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可以同时工作,确保车辆有足够的动力。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离合之间设置有连接轴,第一电动机与连接轴一端联接,连接轴另一端与第二离合联接;在连接轴外设置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和连接轴之间设有轴承;连接套一端和第一电动机壳体固定,连接套另一端和AMT变速器壳体固定。本结构中第二离合位于AMT变速器内部,第一电动机驱动连接轴在连接套内旋转,连接轴旋转后带动第二离合旋转。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套一端通过电机连接板和第一电动机壳体固定,连接套另一端通过变速器连接板和AMT变速器壳体固定。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电机连接板或/和变速器连接板与连接套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电机连接板和变速器连接板通过连接部件与连接套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套两端具有连接用法兰盘,电机连接板和变速器连接板通过连接螺栓可拆卸地连接于法兰盘上。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在连接套和连接轴之间设有防溜车的单向离合器,所述轴承为左右两组,单向离合器位于两组轴承之间。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轴表面设有限位轴肩,两组轴承和单向离合器通过限位轴肩实现在连接轴表面的限位。第二方面,一种采用上述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的换挡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判断驱动方式;步骤二,给第二电动机供电,根据驱动方式打开第一离合/第二离合;步骤三,步骤二后换挡,同时根据步骤一判断结果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内燃机或/和第一电动机转速并使内燃机或/和第一电动机转速与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转速相匹配;步骤四,接通第一离合/第二离合;步骤五,停止给第二电动机供电。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所述步骤一中驱动方式包括以下三种:方式一、第一电动机与内燃机同时驱动;方式二、仅第一电动机驱动,方式三、仅内燃机驱动;采用方式一和方式二时,步骤二中打开第二离合,采用方式三时,步骤二中打开第一离合。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1、本结构设置有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电动机,起步时由第一电动机或/和第二电动机提供动力,由于第一电动机或/和第二电动机从转速零逐步启动,第一电动机的主轴与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之间不存在转速差,第二电动机的驱动轴直接驱动车辆,因此车辆起步时就不存在顿挫感,消除了起步困难的问题,而且在起步困难的路面(如坡道)双电机启动时动力较强;2、采用本结构的车辆行驶换挡过程中,第一离合/第二离合处于打开状态,此时由第二电动机提供动力,保持动力不中断并使车辆稳定行驶;3、采用本结构车辆换挡过程中,电子控制单元根据第二电动机转速(或车速)、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和动力输出轴转速比计算出内燃机和/或第一电动机的转速,并控制内燃机和/或第一电动机的转速与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转速相同,然后接通第一离合/第二离合,由于内燃机和/或第一电动机和AM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包括内燃机和AMT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和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离合、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离合,所述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之后连接有第二电动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包括内燃机和AMT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燃机和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入轴之间依次连接有第一离合、第一电动机和第二离合,所述AMT变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之后连接有第二电动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机与第二离合之间设置有连接轴,第一电动机与连接轴一端联接,连接轴另一端与第二离合联接;在连接轴外设置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和连接轴之间设有轴承;连接套一端和第一电动机壳体固定,连接套另一端和AMT变速器壳体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一端通过电机连接板和第一电动机壳体固定,连接套另一端通过变速器连接板和AMT变速器壳体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连接板或/和变速器连接板与连接套一体成型。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连接板和变速器连接板通过连接部件与连接套可拆卸地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AMT的双电机双离合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两端具有连接用法兰盘,电机连接板和变速器连接板通过连接螺栓可拆卸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光珍刘迎春李学龙
申请(专利权)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