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3718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5: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传动带,传动带(10)是利用捆束环11将具有包含鞍形面(21a)的主体部(21)和从鞍形面(21a)的两侧朝径向外侧延伸突出的一对柱部(22)的多个单体(20)捆束为环状而构成。而且,与捆束环(11)的内周面接触的鞍形面(21a)由隆起形状(凸曲面)形成,作为卷绕于带轮的单体(20)与相邻的单体(20)接触并转动时的支点的摇摆边缘部(25)在侧面观察时为圆弧形状,且位于在俯视时通过鞍形面(21a)的顶部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上而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传动带
本公开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传动带。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传动带提出这样的传动带:在由无端状的环(捆束环)和被环保持并沿该环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单体构成的结构中,作为单体具备左右(宽度方向)延伸的主体部、和从主体部的上部的左右端分别向上方(环的径向外侧)延伸的支柱部传动带(例如,参照日本特许文献1)。该日本特许文献1记载的单体具有利用主体部的上表面(鞍形面)和左右的支柱部夹持环的环插槽,鞍形面由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为顶部并随着向左右分离而向下方(环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凸曲面形成。另外,在主体部的前侧主面具有在比鞍形面靠下方(环的径向内侧)朝左右延伸的摇摆边缘部。日本特许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3089号公报。在这样鞍形面由凸曲面形成的日本特许文献1记载的单体中,摇摆边缘部形成于比鞍形面的凸曲面靠环的径向内侧,所以在单体以摇摆边缘部为支点摆动(转动)时,环与鞍形面之间产生滑动而摩擦损失增大,传动带的传递效率会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具有鞍形面由凸曲面形成的单体的传动带的传递效率。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采用以下机构。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卷绕于无级变速器的初级带轮和次级带轮,具备:多个单体,上述单体具有:包含鞍形面(サドル面)的主体部、和从上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两侧朝上述传动带的径向外侧延伸突出的一对柱部;以及捆束环,该捆束环通过内周面与上述多个单体的鞍形面接触而将上述多个单体捆束为环状,上述鞍形面由向上述传动带的径向外侧弯曲为凸状的凸曲面形成,在上述一对柱部双方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作为与相邻的单体接触而转动时的支点的摇摆边缘部,上述摇摆边缘部在上述传动带的径向上具有宽度,上述鞍形面的上述凸曲面的顶部形成为在上述径向上位于上述摇摆边缘部的宽度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中,捆束环的内周面接触的鞍形面由向传动带的径向外侧弯曲为凸状的凸曲面形成,将作为单体转动时的支点的摇摆边缘部形成为在传动带的径向上具有宽度。而且,将鞍形面的凸曲面的顶部形成为在其径向上位于摇摆边缘部的上述宽度的范围。在鞍形面由凸曲面形成的情况下,捆束环从卷绕于初级带轮、次级带轮的单体的鞍形面受到的垂直阻力在凸曲面的顶部最大,所以鞍形面与捆束环的内周面的摩擦力也在凸曲面的顶部最大。因此,在鞍形面的顶部如果捆束环产生滑动,则摩擦损失变大,导致传动带的传递效率的恶化。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中,将摇摆边缘部形成为在传动带的径向上具有宽度,并且将鞍形面的凸曲面的顶部形成为在其径向上位于摇摆边缘部的上述宽度的范围,所以能够减少鞍形面的顶部与捆束环之间的滑动。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传动带的传递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10的无级变速器1的简要结构的构成图。图2是传动带10的主视图。图3A是表示图2的A-A剖面的剖视图,图3B是表示图2的B-B剖面的剖视图。图4是单体20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图5是通过捆束环11捆束的多个单体20的侧视图。图6是作为摇摆边缘部25的中心的单体20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表示捆束环11从鞍形面21a受到的垂直阻力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卷绕于初级带轮3的单体20的各机种的变速比与实际摇摆边缘距离的关系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卷绕于次级带轮5的单体20的各机种的变速比与实际摇摆边缘距离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各实际摇摆边缘距离L1、L2与机种B的最大变速比γmax及最小变速比γmin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1A是表示现有例中各单体从前方的单体受到的负载的范围的说明图,图1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各单体从前方的单体受到的负载的范围的说明图。图12A、图12B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单体120、220的结构简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图1是表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10的无级变速器1的简要结构的构成图。无级变速器1搭载于具备发动机等动力源的车辆,如图所示,具备作为驱动侧旋转轴的初级轴2、设置于该初级轴2的初级带轮3、平行于初级轴2配置的作为从动侧旋转轴的次级轴4、设置于该次级轴4的次级带轮5、以及卷绕于初级带轮3的带轮槽(V形槽)和次级带轮5的带轮槽(V形槽)的传动带10。初级轴2经由未图示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与跟发动机等动力源连结的输入轴(图示省略)连结。初级带轮3具有与初级轴2一体形成的固定滑轮3a、在初级轴2上被支承为能够经由球形花键等沿轴向滑动的可动滑轮3b。另外,次级带轮5具有与次级轴4一体形成的固定滑轮5a、在次级轴4上被支承为能够经由球形花键等沿轴向滑动并且由复位弹簧8沿轴向施力的可动滑轮5b。而且,无级变速器1具有用于改变初级带轮3的槽宽的作为液压式促动器的初级缸6、用于改变次级带轮5的槽宽的作为液压式促动器的次级缸7。初级缸6形成于初级带轮3的可动滑轮3b的背后,次级缸7形成于次级带轮5的可动滑轮5b的背后。从为了使初级带轮3和次级带轮5的槽宽变化的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向初级缸6和次级缸7供给动作油,由此,能够对从发动机等经由输入轴、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传递到初级轴2的扭矩进行无级变速并将其输出至次级轴4。输出到次级轴4的扭矩经由齿轮机构(减速齿轮)、差速器齿轮以及驱动轴传递至车辆的驱动轮(皆省略图示)。图2是传动带10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A-A剖面和B-B剖面的剖视图,图4是单体20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图5是被捆束环11捆束了的多个单体20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传动带10具备捆束环(层叠环)11和多个(例如数百个)单体20,利用捆束环11将多个单体20捆束为环状而构成。另外,传动带10还具备保持捆束环11不脱离单体20的保持环12。如图2所示,捆束环11是将从钢板制的卷筒切出的多个(例如9片)带状环(单环)从径向的内侧朝外重叠为层状而构成。此外,捆束环11形成为以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为顶部并随着趋向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图中下方缓慢倾斜的所谓隆起形状。如图2所示,保持环12从钢板制的卷筒切出,形成为宽度比捆束环11宽且周长较长的带状环,配置于比捆束环11靠径向外周侧(图中的上侧)。单体20例如通过冲压加工将钢板冲裁而成,如图2所示,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主体部21、从主体部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图中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分)分别朝径向外周侧(图中的上侧)延伸突出的左右一对柱部22、从左右一对柱部22的延伸突出端部分向宽度方向内侧(图中的中央)延伸突出的左右一对钩部23。单体20的左右的侧表面28形成为随着从径向外周侧(图中的上侧)朝径向内周侧(图中的下侧)而宽度逐渐变窄,形成与初级带轮3的V形槽、次级带轮5的V形槽接触从而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面(侧面)。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单体20通过主体部21的径向外周侧(图中的上侧)的端面和一对柱部22的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面形成径向外周侧(图中的上侧)开口为凹状的插槽24。捆束环11嵌入插槽24,由此各单体20被捆束为环状。主体部21的径向外周侧(图中的上侧)的端面成为与捆束环11的内周面(配置于最内周的最内层环的内周面)接触的鞍形面21a。鞍形面21a形成为以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为顶部并随着趋向于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图中下方缓慢倾斜的隆起形状。上述的捆束环11的隆起以小于该鞍形面21a的隆起的曲率形成。此外,为了容易理解,比实际夸张地表示图4中的鞍形面2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动带,卷绕于无级变速器的初级带轮和次级带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单体,具有包含鞍形面的主体部和从上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两侧朝上述传动带的径向外侧延伸突出的一对柱部;以及捆束环,该捆束环通过内周面与上述多个单体的鞍形面接触而将上述多个单体捆束为环状,上述鞍形面由向上述传动带的径向外侧弯曲为凸状的凸曲面形成,在上述一对柱部双方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作为与相邻的单体接触而转动时的支点的摇摆边缘部,上述摇摆边缘部在上述传动带的径向上具有宽度,上述鞍形面的上述凸曲面的顶部形成为在上述径向上位于上述摇摆边缘部的宽度的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12 JP 2016-025305;2016.04.28 JP 2016-091361.一种传动带,卷绕于无级变速器的初级带轮和次级带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单体,具有包含鞍形面的主体部和从上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两侧朝上述传动带的径向外侧延伸突出的一对柱部;以及捆束环,该捆束环通过内周面与上述多个单体的鞍形面接触而将上述多个单体捆束为环状,上述鞍形面由向上述传动带的径向外侧弯曲为凸状的凸曲面形成,在上述一对柱部双方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作为与相邻的单体接触而转动时的支点的摇摆边缘部,上述摇摆边缘部在上述传动带的径向上具有宽度,上述鞍形面的上述凸曲面的顶部形成为在上述径向上位于上述摇摆边缘部的宽度的范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上述摇摆边缘部由设置于上述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非接触部分开形成在宽度方向的两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上述摇摆边缘部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弧形状,上述顶部的位置在上述径向上位于上述圆弧形状的范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上述摇摆边缘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悠贵河野贤治越智亨中村亮三宅孝幸德永淳一服部雅士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