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9103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8 1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两侧的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连杆机构,连杆机构设置在主体部中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中连杆机构与驱动机构的摇臂枢转连接;以及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分别部分地位于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中,并与连杆机构枢转连接,其中,摇臂的枢转驱动连杆机构的第一部分枢转并使第二部分移位,以使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以相反方向同步枢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以至少实现使得乘客能够进行方便且简单地结构调节。

Passenger suppo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seat

The embodiment of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assenger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seat, which comprises a main body part, a first wing part and a second wing part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 body part, a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a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arranged in the main body part and driven by a driving mechanism, wherein the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is pivotally connected with the rocker arm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first and second swing parts, the first and second swing parts are locat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wings respectively, and are pivotally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in which the pivoting of the rocker arm driv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to pivot and displaces the second part so that the first and second swing parts are in phase. Opposite direction synchronous pivoting. The utility model aims to provide a passenger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seat, so as to at least realize convenient and simple structural adjustment for passeng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在当前车辆领域中,通常在车辆的座椅上设置有头枕或颈枕以对乘客的头部或颈部进行支撑。一般的头枕或颈枕仅能够进行沿高度方向的调节,从而适应不同身材的乘客;但是,这类结构无法实现让乘客满意的倚靠舒适性。在一些车辆中还为头枕或颈枕配备了可枢转调节的翼部,从而使得头枕或颈枕能够对乘客的头部或颈部提供包围式的支撑从而提高舒适性。但是,这类结构仅能够通过用户手动进行调节,所以调节过程较为繁琐且可能无法达到适用于每一乘客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以至少实现使得乘客能够进行方便且简单地结构调节。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两侧的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连杆机构,连杆机构设置在主体部中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中连杆机构与驱动机构的摇臂枢转连接;以及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分别部分地位于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中,并与连杆机构枢转连接,其中,摇臂的枢转驱动连杆机构的第一部分枢转并使第二部分移位,以使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以相反方向同步枢转。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连杆机构包括:形成第一部分的第一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摇臂枢转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摆动件枢转连接,其中第一连杆可枢转地安装在主体部中;以及形成第二部分的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摇臂枢转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摆动件枢转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连杆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摆动件之间的第三连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摆动件包括:安装在主体部中的第一枢转部、由第一枢转部延伸并位于主体部中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由第一枢转部延伸并位于第一翼部中的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三连杆连接,并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围绕第一枢转部枢转。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连接部与第一枢转部可拆卸地连接,以使第一翼部与主体部连接或分离。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摆动件包括:安装在主体部中的第二枢转部、由第二枢转部延伸并位于主体部中的第三连接部、以及由第二枢转部延伸并位于第二翼部中的第四连接部,其中,第三连接部与第二连杆连接,并且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可围绕第二枢转部枢转。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四连接部与第二枢转部可拆卸地连接,以使第二翼部与主体部连接或分离。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主体部、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一体成型。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乘客支撑结构构造成安装在车辆座椅上的头枕或颈枕。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还包括与驱动机构电连接以驱动摇臂摆动的致动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技术提供的乘客支撑结构中,当乘客致动驱动机构时会使得驱动机构正转或反转从而带动摇臂枢转。此时摇臂的枢转驱动连杆机构的一部分枢转而另一部分位移,从而使得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以相反方向同步枢转。进一步,第一和第二摆动件的枢转会带动第一和第二翼部以相反方向同步枢转,从而调节主体部以及第一和第二翼部之间的空间,以为乘客的诸如头部或颈部的身体部位提供更加舒适的支撑。并且上述结构无需乘客手动移动第一和第二翼部,因此调节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移除了主体部以及第一和第二翼部;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主视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其中移除了主体部以及第一和第二翼部;图5和图6是图4所示实施例的部分分解图;以及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装配后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以下所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实例,各种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以形成未在以下和附图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因此,以下所述实施例并不对本技术构成限定。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10。该支撑结构10总的来说包括主体部12、第一翼部14、第二翼部16、连杆机构18、第一摆动件20以及第二摆动件22。具体地,参见图1至图3,第一翼部14和第二翼部16分别位于主体部12的两侧,从而在主体部12的两侧形成侧部支撑结构,以使得主体部12、第一翼部14和第二翼部16共同形成用于支撑诸如乘客的头部或颈部的支撑区域。连杆机构18可以设置在主体部12中并由驱动机构24驱动,其中连杆机构18与驱动机构24的摇臂26枢转连接。由此,当驱动机构24被驱动时,其会引起摇臂26摆动进而带动连杆机构18动作,该过程将在下文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此处应当理解的是,如上所述的驱动机构24可以采用诸如电机、液压缸、气压缸等结构,其具体构成不在本技术中构成任何限定。进一步地,第一摆动件20和第二摆动件22可以分别部分地位于第一翼部14和第二翼部16中,并且第一摆动件20和第二摆动件22可以分别与连杆机构18枢转连接,从而由连杆机构18带动枢转。当第一和第二摆动件20、22枢转时,会带动外部的第一和第二翼部14、16枢转,从而调节主体部12、第一翼部14和第二翼部16共同形成的支撑区域的构型以适应不同乘客的需求。具体地,在本技术的操作过程中,参见图2以第一和第二摆动件20、22分别沿箭头A所示方向向内移动为例。首先,在乘客的致动下驱动机构24启动同时带动摇臂26沿箭头S方向向右侧枢转。此时,连杆机构18中的第一部分(即,第一连杆28)会沿箭头B方向围绕枢转轴P进行枢转运动,而连杆机构18中的第二部分(即,第二连杆30)会沿箭头C的方向移位。在上述操作的带动下,第一摆动件20会围绕枢转轴D1进行沿A方向的枢转,而第二摆动件22会围绕枢转轴D2进行沿A方向的枢转。并且由于连杆机构18的作用,第一摆动件20和第二摆动件22的枢转是同步进行的,以此方式使得第一和第二翼部14、16进行枢转从而调节如上所述的支撑区域。应当理解的是,此时的支撑区域中的空间会减小。与此相反地,当需要增加支撑区域中的空间时,只需使得驱动机构24反转从而逆向进行如上所述的操作过程即可。因此,通过如上所述的调节过程,可以为乘客的诸如头部或颈部的身体部位提供更加舒适的支撑。并且上述结构无需乘客手动移动第一和第二翼部,因此调节更加方便。具体地,在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杆机构18可以包括第一连杆28和第二连杆30。其中,第一连杆28形成如上所述的连杆机构18的第一部分,而第二连杆30形成如上所述的连杆机构18的第二部分。如图所示,第一连杆28的一端与摇臂26枢转连接,并且第一连杆28的另一端与第一摆动件20枢转连接,其中第一连杆28可枢转地安装在主体部12中(即,第一连杆28可以围绕枢转轴P枢转)。另一方面,第二连杆30的一端同样与摇臂26枢转连接,并且第二连杆30的另一端与第二摆动件22枢转连接,从而形成如图所示的连杆机构。进一步,连杆机构18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杆28的上述另一端与第一摆动件20之间的第三连杆32。进一步地如图所示,对于第一摆动件20而言,其可以包括第一枢转部34、第一连接部36以及第二连接部38。具体地,第一枢转部34可以安装在主体部12中,第一连接部36由第一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中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中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的摇臂枢转连接;以及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所述第一摆动件和所述第二摆动件分别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翼部和所述第二翼部中,并与所述连杆机构枢转连接,其中,所述摇臂的枢转驱动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一部分枢转并使第二部分移位,以使所述第一摆动件和所述第二摆动件以相反方向同步枢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乘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以及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中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中所述连杆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的摇臂枢转连接;以及第一摆动件和第二摆动件,所述第一摆动件和所述第二摆动件分别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翼部和所述第二翼部中,并与所述连杆机构枢转连接,其中,所述摇臂的枢转驱动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一部分枢转并使第二部分移位,以使所述第一摆动件和所述第二摆动件以相反方向同步枢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形成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摇臂枢转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摆动件枢转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杆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中;以及形成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摇臂枢转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摆动件枢转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摆动件之间的第三连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动件包括: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中的第一枢转部、由所述第一枢转部延伸并位于所述主体部中的第一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陆强阮观胜尹逊亮赵艳玲
申请(专利权)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