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与轭的组装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7144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4 2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轴与轭的组装体。轭(20)具有:轭主体部(21),其被插入轴(30)的末端;和薄壁部(22),其从轭主体部(21)朝向轴(30)延伸,形成为比轭主体部(21)薄的薄壁状。轴的末端是直径形成得比邻接的部位大的大径部(31)。轭主体部(21)具有:轭一般径部(21a),其形成为内径与大径部(31)大致相同;以及阶梯部(21c),其从轭一般径部(21a)的端部朝向轴线(CL)延伸,形成为内径比大径部小。阶梯部(21c)与大径部(31)的末端抵接。薄壁部(22)包括比大径部(31)的外径向轴线侧缩径的缩径部(22a)。

Assembly of shaft and yok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ssembly of shaft and yoke. The yoke (20) has: a yoke body part (21) which is inserted at the end of the shaft (30); and a thin-walled part (22), which extends from the yoke body part (21) toward the axis (30), forming a thin-walled shape thinner than the yoke body part (21). The end of the shaft is a large diameter (31) larger than the adjacent part. The yoke main part (21) has: the yoke general diameter part (21a), which is formed into an inner diameter roughly identical to the large diameter part (31), and the step part (21c), which extends from the end of the yoke general diameter part (21a) toward the axis (CL), forming an inner diameter smaller than the large diameter part. The ladder part (21c) is connected with the end of the large diameter part (31). The thin wall part (22) comprises a shrinkage part (22a) which is reduced to the outer diameter axis of the large diameter part (3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与轭的组装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与轭的组装体的制造技术。
技术介绍
在一般的车辆中,为了将方向盘的转向扭矩传递至车轮,从方向盘朝向前方而延伸有转向轴。例如,转向轴具有:轴;和轭,其被固定在该轴的末端部,并构成接头的一部分。作为与这样的轴和轭的组装体相关的现有技术,存在有日本国特开平3-248727号公报所所公开的技术。日本国特开平3-248727号公报中所示那样的轴与轭的组装体是将轭插入轴的端部而形成的。轴的端部贯穿轭的主体部而面对在轭上所形成的臂部之间。轴的端部以朝向外周扩展的方式而被密凿。通过对轴的端部进行密凿,防止了轭与轴脱开。在日本国特开平3-248727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轴与轭的组装体的情况下,当为了承受更大的负荷而增大轴的直径时,为了确保密凿的空间,轭也会大型化,从而重量增加,转向装置整体大型化。此外,当轴与轭大型化时,需要形成为避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构造,从而设计的自由度会变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来提高轭与轴的接合强度、且能够使轭小型化的轴与轭的组装体。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与轭的组装体,其由轴和轭构成,所述轭被固定在该轴的末端,构成接头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的末端是直径形成得比邻接的部位大的大径部,所述轭具有:轭主体部,其形成为大致筒状,并被插入所述大径部;薄壁部,其从该轭主体部沿着所述轴延伸,形成为比所述轭主体部薄的薄壁状;以及2个臂部,它们从所述轭主体部向远离所述轴的方向沿着轴线延伸,且被设置成相互对置,所述轭主体部具有:轭一般径部,其形成为内径与所述大径部大致相同;和阶梯部,其从该轭一般径部的端部朝向轴线延伸,且形成为内径比所述大径部小,所述阶梯部抵接于所述大径部的末端,所述薄壁部包括缩径部,该缩径部至少比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向轴线侧缩径。在本专利技术中,轭具有薄壁部,该薄壁部从轭主体部沿着轴延伸,形成为比轭主体部薄的薄壁状。薄壁部包括缩径部,该缩径部至少比大径部的外径缩颈。轭的根侧的部位朝向轴缩径,由此防止了轭与轴脱开。在对轴的末端进行密凿的情况下,需要使轴贯穿轭主体部,从而必须使2个臂部彼此的间隔比轴的外径大。其结果,在使轴大径化的情况下,需要使轭也大型化。对于这一点,根据本专利技术,无需使轴贯穿轭主体部。因此,能够使2个臂部彼此的间隔比轴的外径小。由此,能够实现轭的小型化。除此之外,轭在轭主体部的内部具有阶梯部。阶梯部与大径部的末端抵接。轭相对于轴而被安装在正确的位置。附图说明在以下,根据添加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几个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中,图1为包含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轴与轭的组装体的转向轴的侧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轴与轭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轴与轭的组装体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3的4-4线剖视图,图5为对将轭压入图2所示的轴上的压入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6为对压入有图5所示的轭的轴进行说明的图,图7A为对图6所示的薄壁部进行密凿的密凿工序进行说明的图,图7B为对图7A所示的薄壁部被进行了密凿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8A为本专利技术的第1变更例中所使用的轭的仰视图,而且,图8B为本专利技术的第2变更例中所使用的轭的仰视图。标号说明12:万向接头(接头);20:轭;21:轭主体部;21a:轭一般径部;21c:阶梯部;22:薄壁部;22a:缩径部;23:臂部;30:外轴(轴);31:大径部;CL:轴线。具体实施方式根据附图而在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左右是指以各附图为基准的左右,上下是指以各附图为基准的上下。<实施例>参照图1。在图1中示出了安装有方向盘的状态的转向轴。转向轴10由下述部分构成:在一端上安装有方向盘Sh的上侧轴11;和经由万向接头12与该上侧轴11连接的下侧轴13。下侧轴13由下述部分构成:外轴30(轴30),在该外轴30的一端固定有构成万向接头12的一部分的轭20;和内轴40,其被配置在该外轴30的内部,并能够沿着外轴30的轴线CL进行移动。参照图2和图3。外轴30是对材料使用了铝或者铝合金的筒状部件。外轴30的内周面整体形成为内花键状。该外轴30将外周面形成为外花键状的内轴40(参照图1)支承成能够滑动且不能旋转。另外,不能旋转是指无法相对于外轴30而进行相对旋转。外轴30具有:形成为锯齿状的大径部31;与该大径部31连续形成并且外径比大径部31小的轴小径部32;以及与该轴小径部32连续形成并且外径比大径部31的外径稍大的轴主体部33。另外,大径部31的外径也可以设定为与轴主体部33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外轴30还能够采用不具有轴小径部32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轴主体部33从大径部31的端部起连续地形成,并且大径部31的外径大于轴主体部33的外径。在轭20的材料中使用了铝或者铝合金。轭20具有:轭主体部21,其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被插入外轴30的大径部31;薄壁部22,其从该轭主体部21朝向外轴30延伸,并形成为比轭主体部21薄的薄壁状;以及2个臂部23、23,它们以远离外轴30的方式从轭主体部21沿着轴线CL而延伸,并被设置成相互对置。轭主体部21的内周具有:轭一般径部21a,其内径相对于外轴30的大径部31的外径而形成为大致相同;作为筒状孔的轭小径部21b,其与该轭一般径部21a连续地形成在臂部23、23侧;以及阶梯部21c,其形成在该轭一般径部21a和轭小径部21b的边界部处。轭一般径部21a形成为锯齿状。轭一般径部21a的内径比轭小径部21b大。阶梯部21c从轭一般径部21a的臂部23、23侧的端部向轴线CL延伸。阶梯部21c与大径部31的末端抵接。参照图4。关于薄壁部22,每隔大致90°使4处部位朝向外轴30且向内周侧弯曲而缩径。该部位是通过密凿而缩径的缩径部22a。参照图3。缩径部22a以外轴30的周方向为基准,与大径部31的外径相比朝向轴心CL缩径。此外,缩径部22a还可以与轴小径部32抵接。在图5以后的附图中,对轭20相当于外轴30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参照图5。如箭头(1)所示那样,将轭20压入外轴30的大径部31。另外,还可以将外轴30压入轭20。大径部31朝向末端缩径。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压入工序。参照图6。进行压入至外轴30的大径部31的末端与轭20的阶梯部21c相接触的位置为止。由于外轴30的大径部31和轭20的轭一般径部21a都形成为锯齿状,因此能够将轭20牢固地固定在外轴30的末端上。参照图7A。如通过箭头(2)所示那样,将薄壁部22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轴线CL进行密凿。参照图7B。通过对薄壁部22进行密凿,形成与外轴30的大径部31的外径相比而缩径的缩径部22a。由此而完成轴与轭的组装体。参照图8A和图8B。薄壁部22也可以不为圆筒形状,此外,也可以不是在整体上厚度相同。例如,可以如图8A所示那样,通过使薄壁部22形成为具有两个平面的长圆形状,由此,相对于厚度为δ1的薄壁部22的一般部而形成如下的部位:该部位形成为比所述一般部薄的薄壁状(参照δ2)。在图8B中,将薄壁部22形成为六边形,由此形成了形成为薄壁状的部位(参照δ3)。能够容易地对形成为薄壁状的部位进行密凿,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缩径部22a(参照图3)。另一方面,通过使薄壁部22中的除缩径部22a以外的部位(一般部)的厚度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与轭的组装体,其由轴和轭构成,所述轭被固定在该轴的末端,构成接头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的末端是直径形成得比邻接的部位大的大径部,所述轭具有:轭主体部,其形成为大致筒状,并被插入所述大径部;薄壁部,其从该轭主体部沿着所述轴延伸,形成为比所述轭主体部薄的薄壁状;以及2个臂部,它们从所述轭主体部向远离所述轴的方向沿着轴线延伸,且被设置成相互对置,所述轭主体部具有:轭一般径部,其形成为内径与所述大径部大致相同;和阶梯部,其从该轭一般径部的端部朝向轴线延伸,且形成为内径比所述大径部小,所述阶梯部抵接于所述大径部的末端,所述薄壁部包括缩径部,该缩径部至少比所述大径部的外径向轴线侧缩径。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06 JP 2017-0198151.一种轴与轭的组装体,其由轴和轭构成,所述轭被固定在该轴的末端,构成接头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的末端是直径形成得比邻接的部位大的大径部,所述轭具有:轭主体部,其形成为大致筒状,并被插入所述大径部;薄壁部,其从该轭主体部沿着所述轴延伸,形成为比所述轭主体部薄的薄壁状;以及2个臂部,它们从所述轭主体部向远离所述轴的方向沿着轴线延伸,且被设置成相互对置,所述轭主体部具有:轭一般径部,其形成为内径与所述大径部大致相同;和阶梯部,其从该轭一般径部的端部朝向轴线延伸,且形成为内径比所述大径部小,所述阶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饗场拓也关口畅广冈幸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