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激式Buck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6202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16:10
一种自激式Buck变换器,包括一个自激单元、电感L1和电容Co,所述自激单元包括电阻Rs1至电阻Rs3、电阻Rp1、电阻Rp2、电容Cs1、电容Cp1、二极管Ds1、二极管Dp1、二极管D1、PNP型BJT管Qs1和PNP型BJT管Qp1。其中,Rs1和Rp1是启动电阻。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自激单元构成自激式Buck变换器及其高降压比形式,具有易于起振但又不易停振的特点,适用于高电压输入低电压输出的工作场合。

Self excited Buck converter

A self-excited Buck converter comprises a self-excited unit, an inductor L1, and a capacitor Co. The self-excited unit comprises a resistor Rs1 to resistor Rs3, a resistor Rp1, a resistor Rp2, a capacitor Cs1, a capacitor Cp1, a diode Ds1, a diode D1, a PNP type BJT tube Qs1, and a PNP type BJT tube Qp1. Among them, Rs1 and Rp1 are starting resistors. The self-excited unit is used to form a self-excited Buck converter and its high step-down ratio form. The self-excited un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start-up but not easy stop-up, and is suitable for working occasions of high voltage input and low voltage outpu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激式Buck变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降压型DC-DC变换器,适用高电压输入低电压输出的工作场合,适用的领域如:能量收集、LED驱动、辅助电源等。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现有的自激式Buck变换器由电阻R1至R3、PNP型BJT管Q1和Q2、电感L、二极管D和电容Co组成。该变换器电路结构简单,但是整个变换器能否顺利起振与R2和R3的取值直接相关。当R2和R3设计不当时,将造成整个变换器无法顺利起振进而无法正常工作的后果。即使该变换器可以顺利起振,但是在缺省控制环路的情况下,随着输出电压Vo的增加,该变换器也会发生停振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自激式Buck变换器的起振以及停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激式Buck变换器,它不但起振容易,而且还可以在缺省控制环路的情况下自主工作。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激式Buck变换器,包括一个自激单元、电感L1和电容Co,所述自激单元包括电阻Rs1至电阻Rs3、电阻Rp1、电阻Rp2、电容Cs1、电容Cp1、二极管Ds1、二极管Dp1、二极管D1、PNP型BJT管Qs1和PNP型BJT管Qp1;所述PNP型BJT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激式Buck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激式Buck变换器包括一个自激单元、电感L1和电容Co,所述自激单元包括电阻Rs1至电阻Rs3、电阻Rp1、电阻Rp2、电容Cs1、电容Cp1、二极管Ds1、二极管Dp1、二极管D1、PNP型BJT管Qs1和PNP型BJT管Qp1,所述PNP型BJT管Qs1的发射极同时与直流电源Vi的正端、二极管Ds1的阴极、二极管Dp1的阴极和PNP型BJT管Qp1的发射极相连,PNP型BJT管Qs1的基极同时与二极管Ds1的阳极、电阻Rs1的一端和电阻Rs2的一端相连,PNP型BJT管Qs1的集电极同时与电阻Rs3的一端和电容Cs1的一端相连,PNP型BJT...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激式Buck变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激式Buck变换器包括一个自激单元、电感L1和电容Co,所述自激单元包括电阻Rs1至电阻Rs3、电阻Rp1、电阻Rp2、电容Cs1、电容Cp1、二极管Ds1、二极管Dp1、二极管D1、PNP型BJT管Qs1和PNP型BJT管Qp1,所述PNP型BJT管Qs1的发射极同时与直流电源Vi的正端、二极管Ds1的阴极、二极管Dp1的阴极和PNP型BJT管Qp1的发射极相连,PNP型BJT管Qs1的基极同时与二极管Ds1的阳极、电阻Rs1的一端和电阻Rs2的一端相连,PNP型BJT管Qs1的集电极同时与电阻Rs3的一端和电容Cs1的一端相连,PNP型BJT管Qp1的基极同时与二极管Dp1的阳极、电阻Rp1的一端和电阻Rp2的一端相连,电阻Rp2的另一端与电容Cs1的另一端相连,PNP型BJT管Qp1的集电极同时与二极管D1的阴极、电感L1的一端和电容Cp1的一端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怡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