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线夹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62281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缝纫机的线夹持装置,包括主夹线器;可在主夹线器的上游侧,对上线施加第1张力的第1副夹线器和可施加第2张力的第2副夹线器;张力释放机构,可释放主夹线器5施加的张力;切换器,将第1副夹线器从张力施加状态切换到张力施加解除状态,将第2副夹线器从张力施加解除的状态切换到张力施加状态;控制机构,在通过自动切线器进行的线切断处理时,通过张力释放机构进行张力释放,通过切换器进行状态切换。(*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过对上线施加张力,对线张力进行调节的缝纫机的线夹持装置。图7为表示设置有自动切线器的已有的缝纫机的头部的立面图。在现有的缝纫机中,卷绕于线卷2上的上线3通过副夹线器(第1夹线器)P4、主夹线器(第2夹线器)5、挑线弹簧6、线索A7、挑线杆8、线索B9、针杆导线钩11、针12而到达布14处,与下线17相配合,形成针迹。上述下线17通过接纳于腔15内的梭子罩16,连结于布14上的针迹上。在工业用的缝纫机中,一般设置有自动切线器,该装置在缝制结束时,在针板13下将上线和下线切断,可动刀片18和固定刀片19随着缝制结束时的切线信号而动作,将布14与针12之间的上线3,以及梭子罩16与布14之间的下线切断。图8表示线切断时的可动刀片18与固定刀片19的具体结构。图8(a)~(c)为用于说明缝纫机线的切断处理的流程的,从侧方看到的针附近的的剖面图,图8(a’)为从上方观看到的图8(a)中的可动刀片18与固定刀片19的顶面图。另外,图8(a)和(a’)表示切断线的瞬间的可动刀片18、固定刀片19和上线下线的位置关系。在动作时,可动刀片18中的前端18a沿前进线路(A方向),通过因上线3在针侧3b与布侧3a之间的松弛而产生的轮上的部分,朝向叉形状部18c拉紧上线3,同时还拉紧下线17。通过可动刀片18的刃部18d,在叉形状部18c之间形成凹状18b,这样便防止固定刀片19与其之间的线相互干扰。沿可动刀片18的退回线路(B方向),叉形状部18c分别通过线卷2、梭子罩16将上线3、下线17拉出,同时靠近固定刀片19,可动刀片18的刃部18d与固定刀片的刃部19a相啮合,由此将线切断。图8(b)为表示切断后的线的状态的图。在这里,从针12至切断部的上线称为“针线3b”。图8(c)为表示切线动作结束后,缝纫机停止时的上线的状态的图。在切线后,至缝纫机停止之前的期间,挑线杆8将上线3拉回,最终的针线3b残留于针尖处。最终所残留的针线3b中的相对针12的长度称为“针线残留长度L”。当该针线残留长度L较短时,会产生下述问题,即在下次缝制开始时,线从针中拔出,或产生跳线,未形成针迹。当针线残留长度L过长时,在下次的针迹形成时,较长的上线以缠绕方式缝上,从而破坏了外观。另外,不管针线残留长度L较长,还是较短,在切线之后,在采用上线夹持装置的场合,该装置会对针线的夹持处理的成功率造成较大影响。在这里,上述上线夹持装置指用于在线切断处理后,夹持针尖的线,在下次缝制时,按照规定长度,将针尖的线设置于规定位置的装置。针线残留长度L由单纯从针12至可动刀片18与固定刀片19相啮合的位置的上线3的线通过长度确定。实际上,上述长度是通过可动刀片18的叉形状部18c,以所弯曲的量获得的。此外,由于在切线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可动刀片18的叉形状部18c,强制拉出线,这样借助线的惯性力,以一定余量将线拉出,此外还可增加针线残留长度L。由于采用拉出可动刀片18造成的线的惯性力,如图9所示,这样在切线时,通过促动器等使夹线器5中的线缓冲销38动作,从而作用于旋转滑轮5a上的弹簧压力释放。再有,为了对上线3的拉出量进行控制,在独立于上述缝制用旋转夹线器5的情况下,设置有下述副夹线器P4,其用于在切线时,对上线施加轻微的摩擦阻力。但是,在对较薄或柔软的布等进行缝制时,在旋转夹线器5对上线所施加的阻力(张力)非常轻微的场合,由于在缝制时不能无视副夹线器P4所造成的阻力(张力),这样在副夹线器P4的调节中,缝制时的张力必须优先进行。此外,在旋转夹线器5采用旋转式夹线器的场合,由于旋转式夹线器必须处于在上游侧,预先张拉的状态,这样副夹线器P4的调节必须对应于旋转式夹线器而进行。当上述调节不适合于旋转式夹线器时,缝制时的张力过大,不能形成适合的针迹。当按照上述方式,按照缝制时的张力优先于切线时的方式对副夹线器P4的阻力(张力)进行调节,或按照对应于主夹线器的方式对副夹线器P4的阻力(张力)进行调节时,通过自动切线器切断线时的张力与适合的值偏离,这样会产生下述问题,即无法获得必要的针线残留长度,或针线残留长度参差不一而不稳定。另外,与此相反,当为了使针线残留长度保持稳定,按照线切断处理时的张力优先于缝制时的方式对副夹线器进行调节时,按照上述方式,在以较低张力缝制较薄物品或柔软布的场合,会产生下述问题,即缝制时的张力与适合的值偏离,所形成的针迹较差。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线夹持装置,其即使在以较低张力缝制较薄物品或柔软布的情况下,仍可使缝制时的线张力为适合的值,进行外观良好的缝制,并且还可使线切断处理时的线张力为适合的值,可使线切断后的线残留长度适当地保持稳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1项专利技术涉及缝纫机的线夹持装置,其包括主夹线机构,其对上线施加张力,对缝制时的线张力进行调节;副夹线机构,其可在与上述主夹线机构不同的位置,对上线施加副张力,其特征在于该线夹持装置包括张力释放机构,该机构可在切线处理的任意时间,释放上述主夹线机构所施加的张力;切换机构,其在切线处理的任意时间,将上述副夹线机构的状态从张力施加解除的状态切换到张力施加状态。按照上述第1项专利技术,在采用形成对缝制时的线张力进行调节的主夹线机构,无需预张力(预先在上游侧所施加的较小的张力)的夹线器(比如,夹线板)的场合,对于缝制时的线张力与线切断处理时的线张力中的任何一个来说,均可施加适合的张力。即,由于通过按照对应于缝制时的方式对主夹线机构所施加的张力进行调节,并且按照对应于线切断处理时的方式对副夹线机构所施加的张力进行调节,在缝制时使上述张力释放机构和切换机构不产生作用,在线切断处理时,使上述张力释放机构与切换机构作用,主夹线机构在缝制时,副夹线机构在线切断处理时分别独立地作用,这样缝制时与线切断处理时的线张力均为适合的值。因此,即使在以较低张力缝制诸如较薄物品或柔软布的情况下,仍可使缝制时的线张力为适合的值,进行外观良好的缝制,并且可还使线切断处理时的线张力为适合的值,使针尖的线残留长度保持稳定。具体来说,释放夹线器所施加的张力的结构可通过,比如,将动作片推入以夹持方式推压线的夹线板之间,以使夹线板之间张开的方式解除上述线的推压的结构,或从缝纫机框架内部将夹线器的外侧的夹线板推回,将夹线板之间推开的结构等各种结构来实现。另外,上述张力释放结构与切换结构的动作也可通过比如,控制电路等的控制,对应于线切断处理的时间进行。此外,还可通过操作人员的操作,对应于线切断次的时间进行。还有,该驱动力除了可采用液压或气压活塞等的电力以外,还可采用借助杠杆或踏板的操作人员的人工驱动。第2项专利技术涉及上述第1项专利技术的缝纫机的线夹持装置,其按照下述构成,该方式为主夹线机构包括主夹线器,该主夹线器必须预先在上游侧,使上线具有较小的张力以便施加张力,该主夹线器对该上线施加张力,对缝制时的线张力进行调节;副夹线机构,其包括可在上述主夹线器的上游侧对上线施加第1张力的第1副夹线器,以及可施加第2张力的第2副夹线器;上述切换机构可在任意时间,将上述第1副夹线器的状态从张力施加状态切换到张力施加解除的状态,并且可将上述第2副夹线器的状态从张力施加解除的状态切换到张力施加的状态。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机的线夹持装置,其包括:主夹线机构,其对上线施加张力,对缝制时的线张力进行调节;副夹线机构,其可在与上述主夹线机构不同的位置,对上线施加副张力,其特征在于该线夹持装置包括:张力释放机构,该机构可在切线处理的任意时间,释放上述主夹 线机构所施加的张力;切换机构,其在切线处理的任意时间,将上述副夹线机构的状态从张力施加解除的状态切换到张力施加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川尚小川达矢
申请(专利权)人:重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