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开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98123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模具开模机构,包括模具上板、模具下板、模芯、第一斜柱、第一行位、第二行位、导板及第三行位,第一斜柱设置于模具上板,第一行位滑动设置于第二行位,第一斜柱用于驱动第一行位滑动;第二行位用于挡止模芯;第三行位突伸入模腔内,第三行位滑动设置于模芯,导板经由导板驱动第三行位滑动;模具上板朝远离模具下板的方向移动时连带第一斜柱移动,第一斜柱移动时驱动第一行位连带导板移动,导板移动时即可驱动第三行位移动,第三行位移动后即可释放模腔内的制品,然后即可将制品从模腔中移出;无需借助外界的油缸即可实现行位的移动,简化开模机构,降低模具使用成本。

A mold opening mechanis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mould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a mold opening mechanism, which includes a mold board, a lower plate, a mold core, a first inclined column, a first row, a second row, a guide plate and a three row. The first inclined column is set on a mold board, the first row is slid in second rows, and the first inclined column is used for flooding. The first row is slid; the second row is used to block the mold core; the third line position is inserted into the mold cavity and the third rows are slid to the mold core. The guide plate is driven by the guide plate to drive the third rows. The first inclined column moves when the upper plate moves away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lower plate, and the first inclined column is moved to drive the first row position guide. When the plate moves, the third lines can be driven when the guide plate moves. After the third rows are moved, the products can be released in the mold cavity. Then the products can be removed from the cavity. The movement of the line position can be realized without the use of the external oil cylinder, simplifying the opening mechanism and reducing the use of the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开模机构
本技术涉及模具
,尤其公开了一种模具开模机构。
技术介绍
当制品在模具内完成制造后,需要将模具进行开模,再利用外界的油缸等驱动件驱动模具的行位移动,使得行位释放模具的型腔内的制品,而后即可将制品从模具的型腔内取出;现有技术中行位需要经由油缸等驱动件驱动,结构复杂,使用不便,不利于模具使用成本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开模机构,无需借助外界的油缸即可实现行位的移动,简化开模机构,降低模具使用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模具开模机构,包括模具上板、模具下板、模芯、第一斜柱、第一行位、第二行位、导板及第三行位,模芯位于模具上板与模具下板之间,模芯设有模腔,第一斜柱设置于模具上板,第一行位滑动设置于第二行位,第二行位设置于模具下板,第一斜柱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斜柱用于驱动第一行位滑动;模芯、第一行位分别位于第二行位的两侧,第二行位用于挡止模芯;导板连接于第一行位,第三行位贯穿模芯并突伸入模腔内,第三行位滑动设置于模芯,导板用于驱动第三行位滑动,第一行位的滑动方向与第三行位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其中,所述导板设有倾斜部,倾斜部与水平面交叉设置,第三行位设有倾斜槽,倾斜部滑动容设于倾斜槽内;模芯设有彼此间隔且平行的两个导引槽,导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滑动容设于两个导引槽内的导条,倾斜槽与导引槽交叉设置。其中,所述模芯设有彼此间隔且平行的两个导引块,两个导引槽分别位于两个导引块彼此靠近的一侧,导板位于两个导引块之间;第二行位设有贯穿第二行位的穿孔,导板滑动容设于穿孔内。其中,所述倾斜部自导板的外表面突设而成,自倾斜部靠近导板的一端至倾斜部远离导板的一端,倾斜部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倾斜槽自第三行位的外表面凹设而成,自倾斜槽靠近第三行位的外表面的一端至倾斜槽远离第三行位的外表面的一端,倾斜槽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倾斜槽的至少一端贯穿第三行位的端面。其中,所述第一行位设有第一斜孔,第一斜柱滑动容设于第一斜孔内,第一斜孔的侧壁用于抵触第一斜柱的外表面。其中,所述第二行位滑动设置于模具下板,模具上板连接有第二斜柱,第二斜柱用于驱动第二行位滑动,第二行位的滑动方向与第一行位的滑动方向相同。其中,所述第二行位设有第二斜孔,第二斜柱容设于第二斜孔内,第二斜孔的孔径大于第二斜柱的外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当模具内的制品完成制造时,模具上板朝远离模具下板的方向移动,模具上板移动时连带第一斜柱移动,第一斜柱移动时驱动第一行位连带导板移动,导板移动时即可驱动第三行位移动,第三行位移动后即可释放模腔内的制品,然后即可将制品从模腔中移出;无需借助外界的油缸即可实现行位的移动,简化开模机构,降低模具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隐藏模具上板与模具下板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隐藏模具上板与模具下板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导板、第三行位、导引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模具上板2—模具下板3—模芯4—第一斜柱5—第一行位6—第二行位7—导板8—第三行位9—倾斜部11—倾斜槽12—导引槽13—导引块14—穿孔15—第一斜孔16—第二斜柱17—第二斜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模具开模机构,包括模具上板1、模具下板2、模芯3、第一斜柱4、第一行位5、第二行位6、导板7及第三行位8,模芯3位于模具上板1与模具下板2之间,模芯3设置有模腔(图中未示出),第一斜柱4设置在模具上板1上,第一行位5滑动设置在第二行位6上,第二行位6设置在模具下板2上,第一斜柱4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斜柱4用于驱动第一行位5相对第二行位6滑动,第一行位5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模芯3、第一行位5分别位于第二行位6的左右两侧,第二行位6用于挡止模芯3;导板7连接在第一行位5上,第三行位8贯穿模芯3并突伸入模腔内,第三行位8滑动设置在模芯3上,导板7用于驱动第三行位8相对模芯3滑动,第一行位5的滑动方向与第三行位8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优选地,第一行位5的滑动方向与第三行位8的滑动方向相互垂直,本实施例中,第三行位8沿竖直方向上下滑动。当模具内的制品完成制造时,模具上板1朝远离模具下板2的方向移动,模具上板1移动时连带第一斜柱4移动,第一斜柱4移动时驱动第一行位5连带导板7移动,导板7移动时即可驱动第三行位8移动,第三行位8移动后即可释放模腔内的制品,然后即可将制品从模腔中移出;无需借助外界的油缸即可实现行位的移动,简化开模机构,降低模具使用成本。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导板7设置有倾斜部9,倾斜部9与水平面交叉设置,即倾斜部9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本实施例中,倾斜部9、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与第一斜柱4、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不相同,第三行位8设置有倾斜槽11,倾斜部9滑动容设在倾斜槽11内;模芯3设置有彼此间隔且平行的两个导引槽12,导引槽12沿竖直方向设置,导板7的两侧分别设有滑动容设在两个导引槽12内的导条(图中未标号),倾斜槽11与导引槽12交叉设置。当第一斜柱4驱动第一行位5移动时,第一行位5连带导板7一起移动,导板7移动时连带倾斜部9一起移动,由于倾斜部9滑动容设在倾斜槽11内,倾斜槽11的侧壁抵触在倾斜部9的外表面上,倾斜部9移动时即可驱动第三行位8沿导引槽12的方向移动。所述模芯3设有彼此间隔且平行的两个导引块13,导引块13沿竖直方向设置,两个导引槽12分别位于两个导引块13彼此靠近的一侧,导引槽12自导引块13的外表面凹设而成,导板7位于两个导引块13之间,利用两个导引块13限位导板7;第二行位6设有贯穿第二行位6的穿孔14,导板7滑动容设在穿孔14内。所述倾斜部9自导板7的外表面突设而成,自倾斜部9靠近导板7的一端至倾斜部9远离导板7的一端,倾斜部9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倾斜槽11自第三行位8的外表面凹设而成,自倾斜槽11靠近第三行位8的外表面的一端至倾斜槽11远离第三行位8的外表面的一端,倾斜槽11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倾斜槽11的形状与倾斜部9的形状吻合,倾斜槽11的至少一端贯穿第三行位8的端面。实际组装时,将倾斜部9自倾斜槽11贯穿第三行位8的端面的一端插入倾斜槽11内,当导板7与第三行位8组装完成后,利用倾斜部9与倾斜槽11的配合,防止导板7与第三行位8彼此分离。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行位5设置有第一斜孔15,第一斜孔15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斜柱4滑动容设在第一斜孔15内,第一斜孔15的形状与第一斜柱4的形状吻合,第一斜孔15的孔径与第一斜柱4的外径大致相等,第一斜孔15的侧壁用于抵触在第一斜柱4的外表面上。当模具上板1连带第一斜柱4向上移动时,由于第一斜孔15的侧壁抵触在第一斜孔15的外表面上,第一斜柱4移动时即可驱动第一行位5相对第二行位6移动。所述第二行位6滑动设置在模具下板2上,模具上板1上连接有第二斜柱16,第二斜柱16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优选地,第一斜柱4与第二斜柱16平行设置,第二斜柱16用于驱动第二行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模具开模机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开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上板、模具下板、模芯、第一斜柱、第一行位、第二行位、导板及第三行位,模芯位于模具上板与模具下板之间,模芯设有模腔,第一斜柱设置于模具上板,第一行位滑动设置于第二行位,第二行位设置于模具下板,第一斜柱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斜柱用于驱动第一行位滑动;模芯、第一行位分别位于第二行位的两侧,第二行位用于挡止模芯;导板连接于第一行位,第三行位贯穿模芯并突伸入模腔内,第三行位滑动设置于模芯,导板用于驱动第三行位滑动,第一行位的滑动方向与第三行位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开模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上板、模具下板、模芯、第一斜柱、第一行位、第二行位、导板及第三行位,模芯位于模具上板与模具下板之间,模芯设有模腔,第一斜柱设置于模具上板,第一行位滑动设置于第二行位,第二行位设置于模具下板,第一斜柱与水平面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斜柱用于驱动第一行位滑动;模芯、第一行位分别位于第二行位的两侧,第二行位用于挡止模芯;导板连接于第一行位,第三行位贯穿模芯并突伸入模腔内,第三行位滑动设置于模芯,导板用于驱动第三行位滑动,第一行位的滑动方向与第三行位的滑动方向交叉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开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设有倾斜部,倾斜部与水平面交叉设置,第三行位设有倾斜槽,倾斜部滑动容设于倾斜槽内;模芯设有彼此间隔且平行的两个导引槽,导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滑动容设于两个导引槽内的导条,倾斜槽与导引槽交叉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开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芯设有彼此间隔且平行的两个导引块,两个导引槽分别位于两个导引块彼此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恢明陈林刘霞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鸿宇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