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横机的双梭减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6305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针织横机的双梭减针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对螺母滑动座(5)、(5′),可滑动地相向安装在针织横机的梭座滑动导轨(1)上,其上部有丝杠螺母(4)、(4′),其一个侧部有停梭板(7)、(7′);一对轴承座(2)、(2′),固定在所述的梭座滑动导轨(1)上;一丝杠(3),两端分别支承在轴承座(2)、(2′)上,与丝杠螺母(4)、(4′)相旋配;一轴座(35);一电机(19),其出轴与轴座(35)的一端连接,轴座(35)的另一端与丝杠(3)的一端连接;一挡光片(17),套固在所述的轴座(35)上;一传感器(21),与所述的挡光片(17)相对应;一电脑控制部件(20),安装在针织横机的机架上,与所述的电机(19)、传感器(21)电路连接;一对内、外梭座(8′)、(8),可滑动地安装在梭座滑动导轨(1)的内、外侧,其上分别具拨柱槽(10′)、(10)和一对撞头(9′)、(9);一对内、外梭架(11′)、(11),一端分别连接有内、外梭子(36′)、(36),另一端分别固定在一对内、外梭座(8′)、(8)上;一顶杆(12),置于梭座滑动导轨(1)上;一换锁器,设在针织横机的机头(28)上,具换梭器座(29)、内、外拨柱(31′)、(31)、一对限位杆(30′)、(30)、齿轮(25)及换锁转轴(27),其中内、外拨柱(31′)、(31)分别对应于拨柱槽(10′)、(10),齿轮(25)对应于顶杆(12);一行程开关(22),具触头(13),安装在梭座滑动导轨(1)上,与电脑控制部件(20)电路连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针织横机的双梭减针机构,适用在半自动电脑控制的针织横机上使用,属于加装在针织横机上的辅助机构。
技术介绍
周知,设置在针织横机的针床上的织针往往是依需地进入工作状态的,也就是说针床上的所有织针不会始终同时处于工作状态。如在编织的针织物由宽变窄时,则要涉及减针,所谓的减针又叫收针。已有技术中的针织横机在收针时,靠操作工用手指括针的手动方式来完成的,使所收织针先向上括至旧线圈退圈,然后向下括至织针停编区,从而达到单边收针。这种手工操作方式,劳动强度高,而且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另外,现有技术中能实现调色的双梭换色机构主要出现在手摇针织横机上,而对于一些结构简单、价格适中、能广为被市场所接受的小型半自动电脑横机上还未出现过。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无须由操作工人为地用手工收针、换色的,以缓解操作工劳动强度、利于提高效率的针织横机的双梭减针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针织横机的双梭减针机构,它包括一对螺母滑动座5、5′,可滑动地相向安装在针织横机的梭座滑动导轨1上,其上部有丝杠螺母4、4′,其一个侧部有停梭板7、7′;一对轴承座2、2′,固定在所述的梭座滑动导轨1上;一丝杠3,两端分别支承在轴承座2、2′上,与丝杠螺母4、4′相旋配;一轴座35;一电机19,其出轴与轴座35的一端连接,轴座35的另一端与丝杠3的一端连接;一挡光片17,套固在所述的轴座35上;一传感器21,与所述的挡光片17相对应;一电脑控制部件20,安装在针织横机的机架上,与所述的电机19、传感器21电路连接;一对内、外梭座8′、8,可滑动地安装在梭座滑动导轨1的内、外侧,其上分别具拨柱槽10′、10和一对撞头9′、9;一对内、外梭架11′、11,一端分别连接有内、外梭子36′、36,另一端分别固定在一对内、外梭座8′、8上;一顶杆12,置于梭座滑动导轨1上;一换锁器,设在针织横机的机头28上,具换梭器座29、内、外拨柱31′、31、一对限位杆30′、30、齿轮25及换锁转轴27,其中内、外拨柱31′、31分别对应于拨柱槽10′、10,齿轮25对应于顶杆12;一行程开关22,具触头13,安装在梭座滑动导轨1上,与电脑控制部件20电路连接。本技术所述的丝杠3为左、右旋丝杠。本技术所述的丝杠3的外面增设有一护罩6。本技术所述的挡光片17为具有四个挡耳16的四等分结构。本技术所述的齿轮25为四角齿轮。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变以往的手工减针、换色为自动,降低操作工的工作强度,利于提高编织效率。附图及图面说明附图为本技术安装于半自动电脑控制的针织横机上的一个应用实施例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给出了半自动电脑控制的针织横机的机架32、针板38、机头28、机头导轨33等,在机头导轨33的两端通过一对导轨支座34而设置的梭座滑动导轨1为燕尾导轨,所述的一对内、外梭座8′、8分别通过其底部的燕尾槽而活设在梭座滑动导轨1的内、外侧,内、外梭座8′、8的上部两端各有一凸起部,藉由凸起部而形成撞头9′、9,撞头9′、9的中间各形成有拨柱槽10′、10,外梭架11的基部固定在外梭座8上,外梭架11的悬臂端安装有外梭子36,内梭架11′的基部固定在内梭座8′上,而内梭架11′的悬臂端在向外绕过丝杠3后其端部安装有内梭子36′。本技术的换梭器包括换梭器座29、内、外拨柱31′、31,一对限位杆30′、30、换梭转轴27、四角齿轮25,换梭器座29固定在横机的机头28上,换梭转轴27安装在换梭器座29的一侧,其上开设有限位杆槽26′、26,限位杆槽26′、26之间呈90°间隔设置,一对限位杆30′、30的一端分别与限位杆槽26′、26相对应,一对限位杆30′、30的另一端上分别连接有内、外拨柱31′、31,四角齿轮25固定在换梭转轴27的一端。本技术的顶杆12通过销轴活设在顶杆座15上,顶杆座15通过螺钉14固定在梭座滑动导轨1上,且使顶杆座15上的顶杆12与换梭器的四角齿轮25对应并可作用于四角齿轮25上,即当四角齿轮25每撞击一次顶杆12,四角齿轮25就转过90°。继续参考附图,本技术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对螺母滑动座5、5′各通过底部的滑槽而可滑动地置于梭座滑动导轨1的外侧部,上部的丝杠螺母4、4′分别与丝杠3啮配,侧部的停梭板7、7′与外梭座8上的两个撞头9相对应并可作用于撞头9,丝杠螺母4、4′、停梭板7、7′分别一体地成形于螺母滑动座5、5′上。一对轴承座2、2′各通过其底部的滑槽而置于梭座滑动导轨1之两端,并加压块用压紧螺钉固定。在轴承座2、2′的二轴承孔上插固丝杠3的两轴头。把其中的一个轴头与轴坐35的一端相固定,而轴座35的另一端则与电机19的出轴相固定,电机19固设在电机座18上,电机座18用于支承电机19。挡光片17套固在轴座35上,其上的四个挡耳16等间距分布。传感器21被设在一个固定架37上,固定架37与轴承座2′固定。每当某一挡耳16对应传感器21,则表明具有非接触开关功能的传感器21便获得一次信号。电机19、传感器21由线路接续至电脑控制部件20,该电脑控制部件采用由浙江省余姚市红马自动化仪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kHD-667JZ型收/放针电脑控制器。行程开关22通过开关固定板23固定在开关座24上,开关座24通过螺钉固定在梭座滑动导轨1上。本技术是这样来进行减针的,电机19工作,通过轴座35带动丝杠3转动,由于螺母滑动座5、5′是由其丝杠螺母4、4′与丝杠3相啮合的,因此,随着丝杠3的旋转,一对螺母滑动座5、5′向着外梭座8方向相向移动。在丝杠3的旋转过程中,挡光片17也同时旋转,若是针织横机的电脑控制部件20设定为挡光片17每挡一次光给传感器21予信号代表收针枚数。丝杠3每转6圈,挡光片17发生24次挡,其行程恰好与针板38上的针距相吻合。可见,减针的针数愈多,挡光片17上的挡耳16遮断光线而给传感器21的信号次数愈多,丝杠3的转数也多,一对螺母滑动座5、5′相向行进的距离越大,也即外梭座8的运行范围受到螺母滑动座5、5′的限制而变窄。具体是当机头28左移,其上的换梭器外拨柱31伸出在外并插入外梭座8的拨柱槽10内,带动外梭座8左行,外梭座8左移至停梭板7处并在外拨柱31的带动下续而左移时,停梭板7前端沿着外梭座8左端的撞头9斜面镶入到外梭座8的拨柱槽10内,并触及拨柱槽10内的外拨柱31,此时的外拨柱31便沿停梭板7的斜面离开外梭座8;机头28右移的原理与前述相反。由此可见,停梭板7、7′镶入/退出外梭座8的状态决定了换梭器外拨柱31与外梭座8的离/合。因此,被收减的织针虽处于随机头28上的三角运动而带动其活动的状态之中,即虽仍处于编织状态,但由于梭子不喂纱,从而达到减针效果。本技术是这样来进行换色的,即是由电脑控制部件20来控制机头28向右移动的行程,当需要换色时,加大机头28的行程,使机头在右移时换梭器的四角齿轮25撞及顶杆12,这时四角齿轮25转过90°,换梭转轴27也随之转过90°,迫使一对限位杆30′30分别带动其一端的内、外拨柱31′、31作反方向移动,即外拨柱31向换梭器座29内缩进,而内拨柱31′向外伸出,并随着机头28的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九龙马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