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占水秀专利>正文

一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46595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6: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包括壳体、热敏器、双向密封杆,壳体上设有主进水口、大循环进水口、小循环进水口,双向密封杆对应设置有两个密封头,通过热敏器的热胀冷缩实现双向密封杆对发动机冷却模式的切换,与传统节温器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这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具有避免震荡且制造工艺简单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冷却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冷却必须适度,如果冷却过度,将使传热损失增加,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变差,此外还会引起下述不良后果:燃油蒸发雾化不良,燃烧恶化;低温下机油粘度增大,使摩擦损失增大;温度过低还会使气缸的腐蚀磨损加剧。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发动机输出的有效功率下降,经济性变坏,使用寿命减少。现代发动机中,冷却系统带走的热量约等于发动机燃料实际放热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发动机上都安装有节温器,根据发动机的工况实现冷却系统在大循环与小循环路线之间切换,汽车节温器的作用是在车的温度还没有达到正常温度前处在关闭状态,这时发动机的冷却液经水泵返回发动机,进行发动机内小循环,起到让发动机快速升温。当超过正常温度后就能打开,让冷却液经过整个水箱散热器回路进行大循环,从而快速散热。目前绝大多数的节温器产品如中国专利文件201620044517.5所述,都是以密封板的形式来完成冷却水道的开闭,其缺点是,缺点是节温器在工作时经常开闭,产生振荡现象,使得发动机冷却水温度忽高忽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避免了节温器产生震荡现象,提高了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和燃油经济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热敏器、双向密封杆,所述热敏器、双向密封杆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主进水口、大循环进水口、小循环进水口,所述大循环进水口与所述小循环进水口对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热敏器两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所述热敏器包括热敏室、弹簧室、联动室、推动杆、所述热敏室内填充有热敏腊,所述热敏室内设有一密封板,该密封板隔开所述弹簧室与所述热敏室,所述推动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密封板对应所述弹簧室的端面上,所述弹簧室内设有弹力支撑板、弹簧,所述弹力支撑板固定所述弹簧室的内壁上,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弹力支撑板上,所述弹簧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密封板靠近所述弹簧室一端面上,所述弹力支撑板隔开所述弹簧室与所述联动室,所述弹力支撑板设有一通孔,所述推动杆穿过所述通孔伸入所述联动室,所述推动杆伸入所述联动室的一端固定一顶块,所述推动杆伸入所述联动室的部分圆周上固定一侧动杆,所述联动室的设置有一滑槽,所述侧动杆穿出所述滑槽,所述双向密封杆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大循环进水口、小循环进水口对应的大循环密封头、小循环密封头,所述大循环密封头、小循环密封头设置有与所述壳体内腔壁和所述热敏器外圆周抵接并用于限位双向密封杆滑动距离的凸起部,所述小循环密封头对应的所述凸起部抵接所述热敏器外圆周的部分设有一凹孔,所述侧动杆伸入所述凹孔内。在本技术的这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中,所述大循环密封头与所述大循环进水口的距离等于所述小循环密封头的密封长度。在本技术的这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中,所述小循环密封头的密封长度大于所述大循环密封头的密封长度。在本技术的这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中,所述顶块与相对的所述壳体内侧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弹簧的极限压缩行程。实施本技术的这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用双向密封杆取代了常规节温器中的膜片,因为大小循环的密封头都具有一定密封长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冷却水温波动情况不会使得发动机冷却模式发生切换,避免了常规节温器中易发生震荡的弊端,双向密封杆在通过位移来改变冷却模式,结构简单,且相较于膜片等形式的部件更为耐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优选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双向密封杆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热敏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所示的本技术的这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包括壳体1、热敏器2、双向密封杆3,壳体1设有主进水口11、大循环进水口12、小循环进水口13,且大循环进水口12与小循环进水口13彼此对称设置,热敏器2两端固定在壳体1的内侧壁上,且热敏器2与大循环进水口和小循环进水口13的连线平行,热敏器2包括热敏室21、弹簧室22、联动室23,热敏室21内填充有热敏蜡,密封板212隔开热敏室21和弹簧室22,推动杆221一端固定在密封板212上,弹力支撑板222固定在弹簧室22的内腔壁上,弹力支撑板222隔开弹簧室22和联动室23弹簧,弹簧223一端固定在密封板212上,另一端固定在弹力支撑板222上,弹力支撑板222设有通孔224,推动杆221穿过通孔224,伸入联动室23内,推动杆221伸入联动室23内的部分,其末端固定一顶板231,顶板231和与之对应的壳体1内腔壁距离小于弹簧223的极限压缩行程距离,避免弹簧223的压缩行程超出其极限压缩范围而导致弹簧失效。推动杆221伸入联动室23内部分的圆周上固定侧动杆232,联动室23设有滑槽233,侧动杆232穿出滑槽233,当发动机水温上升到设定温度时,热敏室21内的热敏腊受热膨胀,推动密封板212和推动杆221向前移动,侧动杆232固定在推动杆221的圆周面上,在滑槽233内移动。双向密封杆3两端分别固定大循环密封头31、小循环密封头32,两者分别对应大循环进水口12和小循环进水口13,大循环密封头12、小循环密封头13都设置有凸起部33,凸起部33与壳体1的内腔壁和热敏器2的外圆周抵接用于限位双向密封杆3的滑动距离,同时也可以起到加强密封头密封性的作用,小循环密封头13对应的凸起部33抵接热敏室2外圆周的部分设有凹孔34,与之对应的,侧动杆232伸出滑槽233的部分插入凹孔34中,使得双向密封杆3和推动杆221联动。当发动机初步启动,冷却水水温较低时,热敏室内的热敏蜡不发生膨胀,此时双向密封杆堵住大循环进水而打开小循环进水口,发动机冷却液从此进入小循环冷却状态;随着发动机运行时间的延长,冷却水水温开始上升,热敏室内的热敏蜡开始发生膨胀,膨胀力克服弹簧压力推动密封板,也使得推动杆带动侧动杆一起位移,继而侧动杆带动双向密封杆往小循环进水口位移,堵住小循环进水口而打开大循环进水口,发动机开始进入大循环状态;反之随着发动机工况的改变,冷却水水温下降后,热敏蜡收缩不膨胀,在弹簧反向弹力的作用下回到小循环状态。作为优选的,在小循环状态下,大循环进水口12完全密封时,小循环密封头32与小循环进水口13的距离等于大循环密封头31的密封长度,且小循环密封头32的密封长度要大于大循环密封头31的密封长度,在实现冷却切换的时候,小循环关闭之时,便是大循环的开始,两者同步,避免两者的瞬时同闭,且小循环密封头的密封长度大于大密封头,所以当发动机冷却水温发生一定范围内的波动时,虽然会让小循环密封头产生些许位移,但仍不至于打开小循坏而关闭大循环,避免了常规节温器中的震荡弊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热敏器、双向密封杆,所述热敏器、双向密封杆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主进水口、大循环进水口、小循环进水口,所述大循环进水口与所述小循环进水口对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热敏器两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所述热敏器包括热敏室、弹簧室、联动室、推动杆、所述热敏室内填充有热敏腊,所述热敏室内设有一密封板,该密封板隔开所述弹簧室与所述热敏室,所述推动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密封板对应所述弹簧室的端面上,所述弹簧室内设有弹力支撑板、弹簧,所述弹力支撑板固定所述弹簧室的内壁上,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弹力支撑板上,所述弹簧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密封板靠近所述弹簧室一端面上,所述弹力支撑板隔开所述弹簧室与所述联动室,所述弹力支撑板设有一通孔,所述推动杆穿过所述通孔伸入所述联动室,所述推动杆伸入所述联动室的一端固定一顶块,所述推动杆伸入所述联动室的部分圆周上固定一侧动杆,所述联动室的设置有一滑槽,所述侧动杆穿出所述滑槽,所述双向密封杆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与所述大循环进水口、小循环进水口对应的大循环密封头、小循环密封头,所述大循环密封头、小循环密封头设置有与所述壳体内腔壁和所述热敏器外圆周抵接并用于限位双向密封杆滑动距离的凸起部,所述小循环密封头对应的所述凸起部抵接所述热敏器外圆周的部分设有一凹孔,所述侧动杆伸入所述凹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热敏器、双向密封杆,所述热敏器、双向密封杆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上设有主进水口、大循环进水口、小循环进水口,所述大循环进水口与所述小循环进水口对称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热敏器两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所述热敏器包括热敏室、弹簧室、联动室、推动杆、所述热敏室内填充有热敏腊,所述热敏室内设有一密封板,该密封板隔开所述弹簧室与所述热敏室,所述推动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密封板对应所述弹簧室的端面上,所述弹簧室内设有弹力支撑板、弹簧,所述弹力支撑板固定所述弹簧室的内壁上,所述弹簧一端固定在所述弹力支撑板上,所述弹簧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密封板靠近所述弹簧室一端面上,所述弹力支撑板隔开所述弹簧室与所述联动室,所述弹力支撑板设有一通孔,所述推动杆穿过所述通孔伸入所述联动室,所述推动杆伸入所述联动室的一端固定一顶块,所述推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占水秀
申请(专利权)人:占水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