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007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包括一本体、一钩板、一弹性组件、一接合板片及一拉动单元,该本体上形成一凹陷部及一穿孔,该凹陷部内设有挡止部,该钩板一端形成一钩部,该钩部侧面设有斜面,该钩部配合于穿孔中,该弹性组件抵触于钩板,该拉动单元与钩板适当连接,该接合板片冲压固定于本体的凹陷部内,使上述零组件结合成一拉头结构,该接合板片上另设有突起用以抵触挡止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冲压连结的拉头结构,可完全使用自动化组装,有效节省组装成本,且钩板可稳固的卡掣于拉链的链齿上,接合板片能稳固的定位于本体上。(*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拉链的拉头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该钩板11由一铆钉111铆接设于本体10上,该铆钉111铆接于钩板11的中间位置,该铆钉111可形成一支撑点,再借由该铆钉111形成一状似跷跷板的动作,以供该拉动单元13在拉链(图略)内上、下拉动,以控制拉链的闭合或分开。该钩板11一端形成有一钩部112,可贯穿本体10顶部而伸入于本体10内部,以便卡掣于拉链的链齿(图略)上,使该拉动单元13未被拉动时拉头可呈一卡掣固定状态,借以形成一种自锁拉头结构。但制造上述已知的拉头1时需用一铆钉111在本体10上铆接,故必须由人工将该铆钉111置于定点后,再进行铆接工作,无法进行自动化组装,而必须使用大量人工,导致组装成本高居不下。此外,上述已知的拉头1,其钩板11的钩部112在卡掣于拉链的链齿上时,容易有松动的情况发生,其定位效果不佳。由上可知,上述已知的拉链头结构,在实际安装或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缺陷存在,而有待改善。本技术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接合板片上设有突起,可利用突起抵触本体的凹陷部内壁相对应的挡止部,使接合板片可牢固的定位于本体上,而不会产生松动或滑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包括一本体,其上形成一凹陷部及一穿孔,该凹陷部内设有挡止部;一钩板,其一端形成一钩部,该钩部侧面设有斜面,该钩部配合于穿孔中;一弹性组件,抵触于该钩板;一拉动单元,其与该钩板适当连接;以及一接合板片,冲压固定于该本体的凹陷部内,使上述零组件结合成一拉头结构,该接合板片上设有突起,该突起抵触挡止部,使接合板片稳固的定位于本体上。由上可见,本技术借由冲压连结的拉头结构,能实现自动化组装,不需使用大量人工,有效节省组装成本,且该钩部可稳固的卡掣于拉链的链齿上,且而可提高组件组装后的结合拉力。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特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然而所附的附图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A是图2“A”部份的端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动作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A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局部的俯视图;图7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A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局部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图8A是图8“A”部份的端视图。该钩板30由铝合金或锌合金等金属材质所制成,该钩板30一端形成一钩部31,该钩部31至少一侧面(左侧面及/或右侧面)设有一斜面34,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的斜面34设置于钩部31的左侧面,另如图8及图8A所示,该实施例的斜面34设置于钩部31的右侧面,使该钩部31前端形成楔形,该钩板30的钩部31可钩设于一连接环62的连接口61,该拉动单元60一端可与连接环62连接,该钩板30另一端形成一支点32,该支点32设置于本体20的凹陷部23内,如图4所示,该钩板30顶面形成一抵触而33,该抵触面33可供弹性组件40抵触。该拉动单元60由铝合金或锌合金等金属材质所制成,该拉动单元60上可设有一图案层,采用商标或图腾等样式,该拉动单元60与连接环62连接,该连接环62形成一连接口61,该连接口61可供钩板30的钩部31钩设连接,使该钩板30可与拉动单元60连接,如图3所示。该弹性组件40以弹性较佳的金属材质所制成,其可为片体形状(如图2所示)、夹片形状(如图6及图6A所示)或倒“U”字形的环片(如图7及图7A所示)等形状,该弹性组件40抵触于钩板30的抵触面33,以令该钩板30的钩部31可贯穿本体20的穿孔24而伸入于本体20的导槽21内部,如图4所示,以便卡掣于拉链的链齿上,也可拉动该拉动单元60令钩板30的钩部31与导槽21分离,如图5所示。该接合板片50由金属材质所制成,该接合板片50上近两侧处各设有一突起51,该接合板片50利用冲压方式固定于本体20,将本体20、钩板30及弹性组件40等结合成一拉头结构70,如图3所示,该接合板片50固定于本体20的凹陷部23内,且可利用二突起51抵触凹陷部23内壁相对应的挡止部25,使接合板片50牢固的固定于本体20上,而不会松动或滑动。本技术借由冲压连结的拉头结构70,可实现完全自动化组装该拉头结构70,可避免已知结构必须由人工将铆钉置于定点后,再进行铆接工作,无法实现自动化组装,导致组装成本高居不下等缺陷,故本技术能实现自动化的组装,不需使用大量人工,可有效节省组装成本,并可直接提高生产力,增加产量。此外,本技术钩板30的钩部31至少一侧面设有斜面34,使该钩部31前端形成楔形,因此在钩板30的钩部31伸入于本体20的导槽21内部时,该钩板30的钩部31可稳固的卡掣于拉链的链齿上,不会有松动的情况发生,具有较佳的锁定效果,故该拉动单元60未被拉动时拉头可确实的呈一卡掣固定状态。此外,本技术的接合板片50上设有突起51,可利用突起51抵触本体20的凹陷部23内壁相对应的挡止部25,使接合板片50牢固的定位于本体20上,因此在拉动单元60拉动钩板30顶触接合板片50时(如图5)该接合板片50可牢固的定位,而不会松动或滑动,可提高组件细装后的结合拉力。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拘限本技术的专利范围,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或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其它相关的
均应包含在本技术请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其上形成一凹陷部及一穿孔,该凹陷部内设有挡止部;一钩板,其一端形成一钩部,该钩部侧面设有斜而,该钩部配合于穿孔中;一弹性组件,其抵触于该钩板;一拉动单元,其与该钩板连接;及一接合板片,冲压固定在该本体的凹陷部内,该接合板片上设有突起,冲压固定后该突起抵触于该挡止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上形成有与拉链配合的导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上形成有一凸条,所述凹陷部形成于该凸条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钩板另一端形成有一支点,该支点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凹陷部内。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钩板顶面形成有一抵触面,所述弹性组件抵触于该抵触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组件可为片体状、夹片状或倒“U”字形的环片。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动单元上设有图案层。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动单元与一连接环连接,该连接环形成有一连接口,该连接口可供所述钩板钩设连接,该钩板通过该连接环与所述拉动单元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包括一本体、一钩板、一弹性组件、一接合板片及一拉动单元,该本体上形成一凹陷部及一穿孔,该凹陷部内设有挡止部,该钩板一端形成一钩部,该钩部侧面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隐形拉链的拉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上形成一凹陷部及一穿孔,该凹陷部内设有挡止部; 一钩板,其一端形成一钩部,该钩部侧面设有斜面,该钩部配合于穿孔中; 一弹性组件,其抵触于该钩板; 一拉动单元,其与该钩板连接;及 一接合板片,冲压固定在该本体的凹陷部内,该接合板片上设有突起,冲压固定后该突起抵触于该挡止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於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