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链、拉头及拉袢自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90735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2 15: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拉袢自锁结构,包括拉片和拉袢,所述拉片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穿绳孔,且所述拉袢上的拉绳环套于任意两个所述穿绳孔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拉袢自锁结构,由于拉袢与其上设置的拉绳共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并且拉绳环套在两个穿绳孔之间,即相当于该环状结构穿在两个穿绳孔中,如此当人们试图解开穿绳孔以期将其从拉袢上取下时,总会遇到形成环状的拉绳套在两个穿绳孔之间,无法取下来的情况,如此避免了被儿童解开并吞下肚的风险,提高了应用此设计的童装的安全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包括上述拉袢自锁结构的拉头,以及一种拉链,其有益效果均如上所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服装设计及工艺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拉袢自锁结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拉头以及一种拉链。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轻工业与服装设计业的发展,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服装以及衍生出的服装设计工具已被民众广泛了解和接受。以服装设计为例,为方便人们日常生活中穿脱衣服,一般可通过在衣服上设置拉链的方式提高穿脱衣服的效率。一般包括两条链带和设置在两条链带之间的拉头,更加具体的,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拉头的具体结构示意图,为了方便人们用手推拉拉头,往往会在拉片设置一个较大的通孔,再将成型的拉袢通过打结的方式穿入其中,拉紧并固定。如此,人们只需要拉住面积较大的拉袢即可带动拉头运动。然而,如此设计的拉袢却容易被从拉片中解开、并扯出,具体为:先将拉袢上的拉绳的上半部分捏住并提起,提高到一定程度时,拉绳与拉片上设置的用于连接拉头的拉头孔之间将无法勒紧,而放松的拉绳将使自身中部环绕而成的环状部不断扩大,当环状部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将拉袢向上提直接从环状部内部穿过。此时拉绳与拉片之间已无任何连接关系,即拉袢已从拉片上被解开。若是在童装上设计了此种拉链,那么儿童有可能在多次摆弄拉袢后,将其解开并吞进嘴中,威胁儿童的生命健康。因此,如何使拉头上的拉袢保持与拉片间的连接关系的同时,避免被解开、掉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袢自锁结构,能够在保证拉袢与拉片间的连接关系的同时,避免被解开、掉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拉头以及一种拉链。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拉袢自锁结构,包括拉片和拉袢,所述拉片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穿绳孔,且所述拉袢上的拉绳环套于任意两个所述穿绳孔间。优选地,所述拉片上并列设置有两个所述穿绳孔。优选地,两个所述穿绳孔均位于所述拉片上的拉头孔的下方。优选地,两个所述穿绳孔与所述拉头孔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延长所述拉绳的有效手持长度的附加孔。优选地,所述拉片上还设置有用于并拢所述拉绳以便于抓握的收束孔。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拉头,包括用于与链牙配合的底座和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拉袢自锁结构,其中,所述拉袢自锁结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拉袢自锁结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拉链,包括两条正对的链带和串接于两条所述链带之间的拉头,其中,所述拉头为上一项所述的拉头。优选地,所述拉链具体为童装拉链。本技术所提供的拉袢自锁结构,主要包括拉片和拉袢,并且在拉片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穿绳孔,而拉袢上的拉绳环套于任意两个穿绳孔之间。由于拉袢与其上设置的拉绳共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同时拉绳环套在两个穿绳孔之间,即可以认为拉绳的一端从某个穿绳孔中间穿过,然后再从另一个穿绳孔中间穿出,最后再与拉绳的另一端在拉袢上固定形成环形结构,因此当人们试图解开穿绳孔以期将其从拉袢上取下时,总会遇到形成环状的拉绳套在两个穿绳孔之间,无法取下来的情况(人为破坏拉绳或穿绳孔的情况不算在内)。如此,无论儿童如何摆弄拉袢或拉绳,也无法轻易地将其从拉片上取下,自然避免了被儿童吞下肚的风险。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拉袢自锁结构,能够在保证拉袢与拉片间的连接关系的同时,避免被解开、掉落,提高了应用此设计的童装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拉头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背部视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背部视图;图6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背部视图。其中,图1—图7中:拉片—1,穿绳孔—101,拉头孔—102,附加孔—103,收束孔—104,拉袢—2,拉绳—2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所提供的拉袢自锁结构主要包括拉片1和拉袢2。其中,拉片1为拉头上面积较大的部件,其一般设置在拉头表面上,供人们拉动以使拉头上下滑动,从而合并或解开拉链。拉袢2设置在拉片1上,准确的说,由于拉袢2上设置有拉绳201,因此拉袢2与拉片1的连接关系是通过拉绳201穿在拉片1上。为使拉袢2能够通过拉绳201与拉片1相连,拉绳201与拉袢2是形成环状紧固连接的,即拉绳201的一端与拉袢2固定连接,然后拉绳201的另一端弯曲然后再与前一端固定连接,拉绳201为环状结构。重要的是,本技术在拉片1上还设置有穿绳孔101,并且穿绳孔101至少设置有两个,比如两个、三个或更多等。同时,这些穿绳孔101在拉片1上的设置方式也是随意的,比如可以呈一排或呈一列并列分布,也可以呈圆形周向分布等。顾名思义,该穿绳孔101的作用即为供拉袢2上的拉绳201穿过,当然,由于拉片1上设置有多个穿绳孔101,因此拉绳201可环套在任意两个穿绳孔101之间。由于拉袢2上的拉绳201是呈环状的,此处的“环套”即可以理解为该拉绳201的一端从拉片1上的某个穿绳孔101中间穿过,然后弯曲,再从拉片1上的另一个穿绳孔201中间穿出,如此呈环状的拉绳201就套在了两个穿绳孔101之间。显然,拉绳201环套在两个穿绳孔101之间的连接方式,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取下来的(人为破坏拉绳201或穿绳孔101的情况不算在内)。如此,当儿童在摆弄本技术中的拉袢2时,若其依然采用解开现有技术中的拉袢2的方式则会发现,当其将拉绳101的上半部分捏住提起时,拉绳101中间打结绕成的环节确实会随之扩大,然后仍然可将拉袢2从该环节中拿出,但是,试图解开拉袢2的过程就到此为止了,因为形成环状的拉绳201始终套在两个穿绳孔101之间(无论拉绳201自身如何缠绕、打结),无法取下来。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供的拉袢自锁结构,通过在拉片1上设置多个穿绳孔101方式,使得拉袢2上的拉绳201环套在任意两个穿绳孔101之间,使得拉袢2无法与拉片1脱离连接,无法解开,避免了被儿童吞进嘴里的风险。请参考图2及图3,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背部视图。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拉片1上设置有两个穿绳孔101,并且该两个穿绳孔101呈水平直线并列设置在拉片1上。如此,拉绳201就环套在该两个穿绳孔101之间,最简单的连接方式即为:拉绳201的主体部分直接套在两个穿绳孔101上,然后拉绳201的端头部分在拉袢2上固定连接。同时为了结构的紧凑和美观,也可以在上述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将拉绳201的主体部分缠绕形成环节。由于在拉片1上一般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拉头的拉头孔102,因此可将该两个穿绳孔101均设置在拉头孔102的下方,然后使拉绳201套在该两个穿绳孔101的基础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04/201620524893.html" title="一种拉链、拉头及拉袢自锁结构原文来自X技术">拉链、拉头及拉袢自锁结构</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拉袢自锁结构,包括拉片(1)和拉袢(2),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片(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穿绳孔(101),且所述拉袢(2)上的拉绳(201)环套于任意两个所述穿绳孔(101)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袢自锁结构,包括拉片(1)和拉袢(2),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片(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穿绳孔(101),且所述拉袢(2)上的拉绳(201)环套于任意两个所述穿绳孔(101)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袢自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片(1)上并列设置有两个所述穿绳孔(1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袢自锁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穿绳孔(101)均位于所述拉片(1)上的拉头孔(102)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袢自锁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穿绳孔(101)与所述拉头孔(102)之间还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一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