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避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9267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避震系统,包括正避震系统、侧避震系统、避震器、上筒体、下体筒、侧筒体、侧连接杆、连接头、内弹簧、液压缸、活塞管、连接杆、避震弹簧等,所述正避震系统的上部设置有上筒体,正避震系统的下部设置有下体筒,正避震系统的内部设置有避震器,上筒体外部两侧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上设置有固定孔。本车辆避震系统的正避震系统通过梯次减震的方式实现了对各种载重车辆减震的功能,通过在正避震系统两侧设置的侧避震系统,不仅实现了保护整个减震系统的功能,而且提高了车辆转弯时抵消向心力的能力。本车辆避震系统相比现有的减震系统,结构合理,功能更强,减震效果更好。

A vehicle shock absorber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vehicle shock absorber system, including a positive shock avoidance system, a side shock absorber system, a shock absorber, an upper cylinder, a lower barrel, a side barrel, a side connecting rod, a connecting head, an inner spring, a hydraulic cylinder, a piston pipe, a connecting rod, a shock absorber spring, etc. the upper part of the positive shock avoidance system is equipped with a upper cylinder and a positive shock avoidance system. The lower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lower body barrel, and a shock absorber is arranged inside the positive shock absorption system, and a connecting head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upper cylinder body, and a fixing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connecting head. The positive shock absorber system of the vehicle system realizes the function of shock absorption to all kinds of heavy vehicles through the way of cascade shock absorption. Through the side shock avoidance system set on both sides of the positive seismic protection system, it not only realizes the function of protecting the whole shock absorption system, but also improves the ability to offset the centripetal force in the turning of the vehicl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shock absorption system, the vehicle shock absorber system has reasonable structure, stronger function and better shock absorp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避震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避震系统。
技术介绍
车辆避震系统是一种由弹簧、减震筒和连杆所构成的车用系统,用于连接车辆与车轮,是一种利用阻尼特性来减缓机械振动及消耗动能的装置。一般来说,经常载重的车辆配备的避震系统常配置较硬的弹簧,载货时,车辆可以平稳地行驶,但当其空载或轻载时,车身会过分颠簸,这是因为普通载重车的避震系统弹簧的高弹簧刚性使然;赛车的避震系统一般也会配置较硬的弹簧,开赛车须要忍受颠簸;当然,虽说两者均配置硬弹簧,但一台赛车与一台卡车的避震系统的弹簧刚性不同。轿车、巴士的避震系统通常配置较软的弹簧。现有的避震系统需要匹配不同种类的车辆,通常为专用的避震系统,比如:载重货车专用的避震系统,家用轿车专用的避震系统,越野车的专用避震系统等。业界没有在各种车辆上通用的避震系统。也即各种车辆需要匹配不同的弹簧刚性相对应的避震系统,不具统配性。另外,当车辆重载时或避震系统的弹簧被损坏时,悬架的总压缩量减少,车体容易侧倾。现有的避震系统缺乏保护功能,特别是在汽车发生较大的颠簸或碰撞时,由于避震系统受到的冲击力较大,使得避震系统包括弹簧很容易受损,车体容易侧翻,容易引起重大伤亡。车辆转弯时,车身会受到一个向心力,这是一个横向力,与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相互抵消;一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过小,车辆也可能侧翻而引起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试图为各种载重车辆提供一种通用的避震系统,该避震系统还可以在车辆转弯时抵消部分向心力。一种车辆避震系统,包括正避震系统、侧避震系统、避震器、上筒体、下体筒、侧筒体、侧连接杆、连接头、内弹簧、液压缸、活塞管、连接杆、避震弹簧、上弹簧座、下弹簧座、锁止圈、铰接连杆、定位块、阻尼调节装置和防尘套,所述正避震系统的上部设置有上筒体,正避震系统的下部设置有下体筒,正避震系统的内部设置有避震器,正避震系统的内部设置有内弹簧,上筒体外部两侧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上设置有固定孔,上筒体上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侧避震系统的侧筒体的上端设置有侧连接杆,侧连接杆上设置有和上筒体的连接头的固定孔对应的固定孔,侧连接杆通过螺栓螺母和连接头连接,侧避震系统内部设置有避震器,侧筒体的下端设置有螺纹孔;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避震器的上端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上端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杆通过外螺纹和上筒体的螺纹孔相配合连接,同时,连接杆通过外螺纹和侧避震系统下端的螺纹孔相连接,避震器的下端设置有阻尼调节装置,避震器的上部设置有液压缸,液压缸的内部装有液压油,液压缸的内部设置有活塞管,活塞管的外部设置有防尘套,防尘套为软质材料,液压缸的外部设置有避震弹簧,避震弹簧的上方设置有上弹簧座,上弹簧座的上方设置有锁止圈,锁止圈的上方设置有铰接连杆,铰接连杆的上方设置有定位块,避震弹簧的下端设置有下弹簧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车辆避震系统的正避震系统通过梯次减震的方式实现了对各种载重车辆减震的功能,通过在正避震系统两侧设置的侧避震系统,不仅实现了保护整个减震系统的功能,而且在车辆拐弯车辆受到向心力时,提供一个横向的力,可以抵消部分的向心力。本车辆避震系统相比现有的减震系统,结构合理,功能更强,减震效果更好。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一种车辆避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车辆避震系统的中的避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正避震系统1、侧避震系统2、避震器3、上筒体4、下体筒5、侧筒体6、侧连接杆7、连接头8、内弹簧9、液压缸10、活塞管11、连接杆12、避震弹簧13、上弹簧座14、下弹簧座15、锁止圈16、铰接连杆17、定位块18、阻尼调节装置19、防尘套2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车辆避震系统,包括正避震系统1、侧避震系统2、避震器3、上筒体4、下体筒5、侧筒体6、侧连接杆7、连接头8、内弹簧9、液压缸10、活塞管11、连接杆12、避震弹簧13、上弹簧座14、下弹簧座15、锁止圈16、铰接连杆17、定位块18、阻尼调节装置19和防尘套20,所述正避震系统1的上部设置有上筒体4,正避震系统1的下部设置有下体筒5,正避震系统1的内部设置有避震器3,正避震系统1的内部设置有内弹簧9,上筒体4外部两侧设置有连接头8,连接头8上设置有固定孔,上筒体4上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侧避震系统2的侧筒体6的上端设置有侧连接杆7,侧连接杆7上设置有和上筒体4的连接头8的固定孔对应的固定孔,侧连接杆7通过螺栓螺母和连接头8连接,侧避震系统2内部设置有避震器3,侧筒体6的下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避震器3的上端设置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的上端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杆12通过外螺纹和上筒体4的螺纹孔相配合连接,同时,连接杆12通过外螺纹和侧避震系统2下端的螺纹孔相连接,避震器3的下端设置有阻尼调节装置19,避震器3的上部设置有液压缸10,液压缸10的内部装有液压油,液压缸10的内部设置有活塞管11,活塞管11的外部设置有防尘套20,防尘套20为软质材料,液压缸10的外部设置有避震弹簧13,避震弹簧13的上方设置有上弹簧座14,上弹簧座14的上方设置有锁止圈16,锁止圈16的上方设置有铰接连杆17,铰接连杆17的上方设置有定位块18,避震弹簧13的下端设置有下弹簧座15。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通过正避震系统1实现了车辆在崎岖路面上的颠簸减震功能,当车辆出现意外状况时,通过侧避震系统2对车辆的侧向的减震缓冲实现对整个避震系统的保护功能,同时,在车辆转弯时,侧避震系统2起到一定的向心力抵消功能;在车辆颠簸较小时,通过避震器3实现减震,在重型车辆上和颠簸震动较大时,通过避震器3外部的内弹簧9进行减震,即实现梯次减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专利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避震系统,包括正避震系统(1)、侧避震系统(2)、避震器(3)、上筒体(4)、下体筒(5)、一种车辆避震系统侧筒体(6)、侧连接杆(7)、连接头(8)、内弹簧(9)、液压缸(10)、活塞管(11)、连接杆(12)、避震弹簧(13)、上弹簧座(14)、下弹簧座(15)、锁止圈(16)、铰接连杆(17)、定位块(18)、阻尼调节装置(19)和防尘套(20),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避震系统(1)的上部设置有上筒体(4),正避震系统(1)的下部设置有下体筒(5),正避震系统(1)的内部设置有避震器(3),正避震系统(1)的内部设置有内弹簧(9),上筒体(4)外部两侧设置有连接头(8),连接头(8)上设置有固定孔,上筒体(4)上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侧避震系统(2)的侧筒体(6)的上端设置有侧连接杆(7),侧连接杆(7)上设置有和上筒体(4)的连接头(8)的固定孔对应的固定孔,侧避震系统(2)内部设置有避震器(3),侧筒体(6)的下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避震器(3)的上端设置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的上端设置有外螺纹,避震器(3)的下端设置有阻尼调节装置(19),避震器(3)的上部设置有液压缸(10),液压缸(10)的内部装有液压油,液压缸(10)的内部设置有活塞管(11),活塞管(11)的外部设置有防尘套(20),液压缸(10)的外部设置有避震弹簧(13),避震弹簧(13)的上方设置有上弹簧座(14),上弹簧座(14)的上方设置有锁止圈(16),锁止圈(16)的上方设置有铰接连杆(17),铰接连杆(17)的上方设置有定位块(18),避震弹簧(13)的下端设置有下弹簧座(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避震系统,包括正避震系统(1)、侧避震系统(2)、避震器(3)、上筒体(4)、下体筒(5)、一种车辆避震系统侧筒体(6)、侧连接杆(7)、连接头(8)、内弹簧(9)、液压缸(10)、活塞管(11)、连接杆(12)、避震弹簧(13)、上弹簧座(14)、下弹簧座(15)、锁止圈(16)、铰接连杆(17)、定位块(18)、阻尼调节装置(19)和防尘套(20),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避震系统(1)的上部设置有上筒体(4),正避震系统(1)的下部设置有下体筒(5),正避震系统(1)的内部设置有避震器(3),正避震系统(1)的内部设置有内弹簧(9),上筒体(4)外部两侧设置有连接头(8),连接头(8)上设置有固定孔,上筒体(4)上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侧避震系统(2)的侧筒体(6)的上端设置有侧连接杆(7),侧连接杆(7)上设置有和上筒体(4)的连接头(8)的固定孔对应的固定孔,侧避震系统(2)内部设置有避震器(3),侧筒体(6)的下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避震器(3)的上端设置有连接杆(12),连接杆(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产权交易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