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8103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压合模具,压合模具包括:下模板、滑块、上模板和驱动楔块,上模板设置在下模板的正上方,且可相对下模板上下往复运动;驱动楔块设置在上模板上,滑块内设有贯穿滑块上下两相对侧面的第一楔形孔;当驱动楔块随上模板运动时,驱动楔块插入第一楔形孔过程中和从第一楔形孔内拔出过程中,均可通过挤压第一楔形孔的孔壁,驱动滑块左右往复滑动。由于利用了第一楔形孔和驱动楔块的形状的配合,实现了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的移动位置的直接转化,没有能量损耗,转换效率高,不会增加压机的吨位需求;同时,由于采用硬性机械结构,所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也不易造成机械损坏;整体结构简单,尺寸小。

A kind of pressing di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ressing die. The pressing die comprises a lower template, a slide block, an upper template and a driving wedge. The upper template is arranged above the lower template and can be reciprocated relative to the lower template. The driving wedge is set on the upper plate, and the first wedge hole is provided in the slide block, which runs through two opposite sides of the slide block. When the driving wedge moves with the upper plate, the driving wedge inserts the first wedge hole and pulls out from the first wedge hole, and can be pushed through the hole wall of the first wedge hole to drive the slider to move and slide around. With the 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rst wedge hole and the shape of the driving wedge, the moving position of two vertical directions is realized directly. There is no energy loss, high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no increase in the tonnage demand of the press.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hard mechanical structure, the system has good stability, nor does the system have a good stability. It is easy to cause mechanical damage; the overall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the size is sma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合模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冲压包边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压合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制造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外观零件的要求也逐步增加,因此在冲压件拼接过程中的选择会尽量避免出现焊点、铆钉等影响外观形象的拼接方式,所以包边加工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包边加工的压合模具的预弯刀块上安装有滑块,滑块的往复行程有弹簧驱动,弹簧沿滑块的滑动方向设置,通过弹簧的受压改变滑块的行程,进而实现预弯刀块伸出对零件进行预弯或者缩回复位。现有技术的压合模具,在一个包边行程中,弹簧要收压两次,工作频繁,极易导致弹簧的疲劳破坏,并且弹簧作用不稳定,容易导致压合模具的零部件的损坏;另外由于弹簧的特性需要有足够的预压才能储备足够的弹力,限制冲床的行程数,使用弹簧会使模具尺寸变大,有可能因工作台面积增大会导致模具不必要的选取更大吨位的压机,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合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将冲床的上下行程直接转化为预弯刀块的左右行程,实现零件的预弯,不会增加压机的吨位需求;同时,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整体结构简单,尺寸小。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合模具,所述压合模具包括:下模板,水平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上模板,设置在所述下模板的正上方,且可相对所述下模板上下往复运动;预弯刀块,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滑块的带动下接触挤压零件实现零件的预弯;其中,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驱动楔块,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模板的下方;所述滑块内设有与所述驱动楔块相匹配的第一楔形孔,所述第一楔形孔贯穿所述滑块上下两相对侧面;当所述驱动楔块随所述上模板运动时,所述驱动楔块可插入所述第一楔形孔或者从所述第一楔形孔内拔出;在所述驱动楔块插入所述第一楔形孔过程或者从所述第一楔形孔内拔出过程中,所述驱动楔块均可通过挤压所述第一楔形孔的孔壁,驱动所述滑块左右往复滑动。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驱动楔块为V型楔块,所述驱动楔块的两端连线垂直所述上模板,所述驱动楔块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模板;所述第一楔形孔包括两个上下相对设置的纵切面为等腰梯形的梯形孔,两所述梯形孔的小直径端相互抵靠。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驱动楔块的第一端和所述上模板之间还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上模板之间还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上模板上还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周侧。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V型楔块的第二端还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杆。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下模板上还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滑块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导向杆同轴设置。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滑块的两相对侧均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滑块在垂直所述下模板的方向上向远离所述下模板的方向运动。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滑块的纵切面为“凸”字型,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纵切面为倒L型,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第一直角边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第二直角边压盖在所述滑块的侧面上。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预弯刀块,所述预弯刀块设置在所述滑块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滑块的带动下接触挤压零件实现零件的预弯;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待预弯工件支撑块,所述待预弯工件支撑块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模板上,且位于所述预弯刀块的远离所述滑块的一侧。如上所述的压合模具,其中,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辅助压合刀块,所述辅助压合刀块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模板上,且与所述待预弯工件支撑块位置相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给预弯刀块提供由滑块和驱动楔块组成的动力传输机构,当所述驱动楔块随所述上模板运动时,所述驱动楔块可插入所述第一楔形孔或者从所述第一楔形孔内拔出,在所述V型楔块插入所述第一楔形孔过程中和从所述第一楔形孔内拔出过程中,所述驱动楔块均可通过挤压所述第一楔形孔的孔壁,驱动所述滑块左右往复滑动,实现了将上模板的向下运动直接转化为滑块的往复滑动,该过程中,滑动带动预弯刀块往复运动,先接触挤压零件,实现零件的预弯,再远离零件,实现了预弯刀块和零件分离以方便对零件进行进一步的包边作业;同时,还可以将上模板的向上运动直接转化为滑块的往复滑动,在该过程中,滑动带动预弯刀块往复运动,实现了预弯刀块先朝向远离零件的方向运动,然后再复位,以供下次使用。整个过程中,由于利用了第一楔形孔以及驱动楔块的形状的配合,实现了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的移动位移的直接转化,能量损耗低,能量转换效率高,不会增加压机的吨位需求;同时,由于采用驱动楔块这一硬性机械结构,所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也不易造成机械损坏;整体结构简单,尺寸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模具在工作前的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模具在预弯工作状态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模具在包边完成工作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滑块的剖面图;图6是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零件被预弯完成包边之后的状态图。附图标记说明:1-预弯刀块,2-滑块,3-第一楔形孔,4-驱动件,41-第一导向杆,42-驱动楔块,43-第一连接杆,44-第一固定板,5-下模板,51-第二限位块,52-第一通孔,6-上模板,61-第一限位块,7-待预弯工件支撑块,8-辅助压合刀块,9-零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合模具,请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压合模具包括下模板5、上模板6、滑块2、预弯刀块1和驱动楔块42。其中,下模板5和上模板6通常规设置一样,具体的是下模板5水平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上模板6设置在下模板5的正上方,且可相对下模板5上下往复运动,实现下模板5和上模板6之间待加工零件9的被冲压进行包边工艺。滑块2滑动设置在下模板5上,用于带动预弯刀块1进行作业操作;预弯刀块1设置在滑块2的一侧,用于在滑块2的带动下接触挤压零件9实现零件9的预弯;以上均属常规设置,在此不做过多描述。本实施例主要针对滑块2的驱动方式进行改进,具体的,在上模板6的下方设置驱动楔块42,用于将上模板6的运动传递给滑块2。其中,驱动楔块42为V型楔块,其结构请参考图6所示,驱动楔块42的位置设置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即驱动楔块42设置在上模板6的下方,且驱动楔块42的两端连线垂直上模板6,驱动楔块4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上模板6。驱动楔块42位于第一楔形孔3的正上方,当驱动楔块42随上模板6运动时,驱动楔块42竖直运动正好可以穿过第一楔形孔3,为驱动楔块42插入第一楔形孔3提供位置条件。同时,为满足滑块2与驱动楔块42的配合使用,本专利技术对滑块2进行了改进,具体的,在滑块2内设有与所述驱动楔块42相匹配的第一楔形孔3,所述第一楔形孔3贯穿滑块2上下两相对侧面;具体的,驱动楔块42为V型楔块时,请参阅图5所示,第一楔形孔3的纵切面包括两个上下相对设置的纵切面为等腰梯形的梯形孔,两所述梯形孔的小直径端相互抵靠,具体的是,位于上方的梯形孔为倒梯形孔,其大直径端位于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合模具,所述压合模具包括:下模板(5),水平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滑块(2),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模板(5)上;上模板(6),设置在所述下模板(5)的正上方,且可相对所述下模板(5)上下往复运动;预弯刀块(1),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2)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滑块(2)的带动下接触挤压零件(9)实现零件(9)的预弯;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驱动楔块(42),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模板(6)的下方;所述滑块(2)内设有与所述驱动楔块(42)相匹配的第一楔形孔(3),所述第一楔形孔(3)贯穿所述滑块(2)上下两相对侧面;当所述驱动楔块(42)随所述上模板(6)运动时,所述驱动楔块(42)可插入所述第一楔形孔(3)或者从所述第一楔形孔(3)内拔出;在所述驱动楔块(42)插入所述第一楔形孔(3)过程或者从所述第一楔形孔(3)内拔出过程中,所述驱动楔块(42)均可通过挤压所述第一楔形孔(3)的孔壁,驱动所述滑块(2)左右往复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合模具,所述压合模具包括:下模板(5),水平固定在机床工作台上;滑块(2),滑动设置在所述下模板(5)上;上模板(6),设置在所述下模板(5)的正上方,且可相对所述下模板(5)上下往复运动;预弯刀块(1),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块(2)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滑块(2)的带动下接触挤压零件(9)实现零件(9)的预弯;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模具还包括:驱动楔块(42),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模板(6)的下方;所述滑块(2)内设有与所述驱动楔块(42)相匹配的第一楔形孔(3),所述第一楔形孔(3)贯穿所述滑块(2)上下两相对侧面;当所述驱动楔块(42)随所述上模板(6)运动时,所述驱动楔块(42)可插入所述第一楔形孔(3)或者从所述第一楔形孔(3)内拔出;在所述驱动楔块(42)插入所述第一楔形孔(3)过程或者从所述第一楔形孔(3)内拔出过程中,所述驱动楔块(42)均可通过挤压所述第一楔形孔(3)的孔壁,驱动所述滑块(2)左右往复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楔块(42)为V型楔块,所述驱动楔块(42)的两端连线垂直所述上模板(6),所述驱动楔块(4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模板(6);所述第一楔形孔(3)包括两个上下相对设置的纵切面为等腰梯形的梯形孔,两所述梯形孔的小直径端相互抵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楔块(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双明胡晓妍李辉徐肖刘峰井芊严嵒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