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包芯纱的环锭精纺装置和形成包芯的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6687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新的能抗剥落的包芯线,它能以约为10°的进入一走出角度,在100克的张力和100米/分的速率下通过针织针而不会产生任何明显的剥落和起毛。(*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为93.02.25入档的SN022,207申请的后续部,后一申请是90.10.26入档的SN07/603,504申请的后续部,后一申请又是SN366,702申请的后续部,这个后一申请已经得到美国颁布的编号为4,976,096的专利。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纱的生产,更具体点说涉及包芯纱的生产。已知包芯纱或芯部被包卷的细纱可用将纤维鞘包卷在连续长纤维芯上的方法制出。或者,也可将连续长纤维包卷在切段纤维芯上制出。另外,在芯内和包卷层或鞘层内部可含有切段纤维材料,或都可有连续长纤维材料。迄今为止,在用切段纤维生产环锭纺的包芯纱时,包卷工步都是在环锭纺纱之前进行,那就是说,在从纱条制成粗纱从而生产出包芯粗纱时,随后必须在环锭纺纱的工步内精纺成细纱;或者在拉伸过程中从而生产出同心的包芯纱条时,随后必须粗纺成粗纱并在环锭工步内精纺成细纱。迄今为止,还没有开发出可以在环锭精纺机上从多股未经包卷的粗纱直接生产出包芯纱的实际可行的系统。下面的定义适用于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出现的若干术语梳理应用梳理机使纤维整齐、清洁和伸直,并去除极短的纤维和细小的杂质,来制出纱条。并条通常是在被称为并条机或拉伸机的并条设备的头、二、三道内进行,用来使纱条纤维平行和伸直从而提高直线密度的均匀性。在通过并条机的每一道内,都有好几股纱条被结合成为单股纱条。拉伸使纤维束如纱条或粗纱在长度上延伸从而使纤维束的直线密度降低和纤维的平行度提高的过程。在梳理、并条、粗纺和环锭精纺中采用到各种形式的拉伸。纱条由梳理或并条制出的产品,即一种基本上不带捻度的极其粗糙的纤维束。粗纺过程用拉伸将纱条转变为一条被称为粗纱的较细的纱束,只有小量的捻度(通常为每英寸1-2转)被施加到这股纱束上。这个工步只是结合随后要进行的环锭精纺才进行的。目前还没有其他型式的精纺需要在精纺之前进行粗纺。环锭精纺过程这里所应用的是一种拉伸粗纱并利用环锭细纱机上的钢领和移动的钢丝圈赋予捻度从而将粗纱转变成为细纱的操作。只有百分比很小的一部分环锭细纱机可不需要在事前制成粗纱,但也不是将纱条直接转变成为细纱,而是在纱条即将进入通过环锭精纺上常用的拉伸辊/皮圈的通道之前先使它通过装在环锭细纱机上的另增的拉伸设备。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新的系统能够从多股未经包卷的粗纱直接制出包芯纱的新产品。概括地说,制造过程包括将一股芯部纱束和至少一股分开的包卷纱束从一对拉伸辊的辊隙中直接输送到下游上紧靠辊隙的一个固定的纱束支承装置上。多股包卷纱束就在支承装置上的一条敞开的沟道内与芯部纱束汇合,并包卷在芯部纱束上,从而形成包芯纱。这种新产品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包卷覆盖度。芯部的99%以上都被覆盖,即只有小于1%的芯部未被覆盖,而现有技术的包芯纱能达到的覆盖度不高于90%,即10%的芯部未被覆盖。支承装置为芯部纱束和包卷纱束提供了一个向外向下伸展的弯曲的支承表面,其上有一沿着该表面延伸的敞开的沟道。纱束的汇合和包卷就在这个沟道内进行。包卷的细纱然后被送到环锭精纺组合件的常用的钢领、钢丝圈和卷绕锭子上。这样,未经包卷的粗纱就可在连续的过程中被转变为包芯纱。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制出一种新的包芯纱,它比以前的产品具有下列的优点和特点它在实际上是全部被覆盖的,而以前的包芯纱产品只有比这小得多的覆盖百分比。芯纤维沿着细纱的长度取向并且位在横截面的中心。由于包覆纤维的独特的交织方式(由两股分设在芯部材料两侧的拉伸过的粗纱实现的),细纱鞘肯定不会从芯部上剥落。另外,在沿着细纱的两个方向上都有同等良好的抗剥落能力。用高韧性的切段纤维制出的切段纤维芯部被棉纱包卷的包芯纱比等同的100%的棉细纱或等同的按常规均匀混纺的细纱具有显然较高的强度。本装置能够制出较细的纱(例如,达到40/1棉纱支数或更细的纱)。芯部和包覆纤维部能对本系统制出的包芯纱的机械性能产生影响;用这种纱制出的织物的机械性能如抗撕裂强度、抗拉强度和耐磨抗力均有显著的提高。本专利技术的由切段纤维芯部精纺出来的细纱比现有的以单根长纤维为芯部的细纱更为经济,主要是因为切段纤维的费用比单根长纤维低。品质低的棉、毛、人造纤维或任何其他纤维都可用在芯部内,而高级纤维可用在包覆层内,这样可制出具有高级纤维外观的产品。许多种新颖的细纱和织物如绉纹状的、兰色粗斜纹布状的及具有不同染色效果的,都能用本专利技术的精纺技术制出。比起早先报道的精纺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精纺技术更容易在精纺时修补断头。以切段纤维为芯部的包芯纱对生产高强度和棉质表面部需要及/或是关键的纺织产品极为有用,这些产品如显然为棉质的、强力的、容易维护而舒适的服装,某些军用织物如帐篷,条纹布的衬衫,工作制服,具有绝热棉覆盖层的强力的缝纫线,及强力的防弹的织物。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一些目的和优点可从下面的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中看到。在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个系统的透视图。图2为图1中棒20的部分透视图。图2a为图2的一个可替代的实施例。图3为图1中装置的一部分侧视图。图3a为一个可替代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一般地示出在有多个并排设置的精纺系统装在同一机架上时棒20的应用。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产品的横截面的照片。图6为用来试验包芯纱的抗剥落能力的装置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操作位置上的透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在修补用的第二位置上的透视图。一般环锭精纺设备用的零件在实施本专利技术时都可应用。它们在图1中被示出的有后拉伸辊1,拉伸皮圈2,前拉伸辊3,猪尾形导纱沟4,和细纱筒管6。此后,上述这些零件的组合被称为单个精纺系统。另外,有三个筒管位在后拉伸辊1的上游。其中两个将包卷的粗纱9和10如棉粗纱输送到后辊1上,而另一筒管则将芯粗纱12如聚酯粗纱输送到后辊上。为了实施本专利技术而开始使用的材料如棉粗纱和聚酯粗纱可用通常惯用的方式制备。在三个筒管和后辊1之间设有一个通常惯用的粗纱会聚器14以便用来保持各股粗纱之间的间隔。另外,在拉伸辊1和皮圈2之间还设有另一个会聚器15以便为从前辊3的辊隙中出来的各股粗纱之间提供非惯用的间隔。那就是说,后面这一个会聚器的尺寸是这样制定的,使各股粗纱在从前辊3的辊隙中出来时,从中间的芯部纱束到两侧中每一侧的包卷纱束的间距是不等的。换句话说,在这些纱束从前辊3的辊隙中出来的那个点上,在包卷纱束9和芯部纱束12之间的间距与在包卷纱束10和芯部纱束12之间的间距是不同的。更具体点说,在纱束9和12之间的间距在细纱形成时进行“Z”字形加捻的情况下(图2)略小于在纱束10和12之间的间距,而在进行“S字形加捻的情况下(图2a)则反之。一般地说,各该纱束的中心线之间的较小的间距约为较大的间距的70%-80%。就包卷纱束与芯部纱束之间的较小间距而言,其具体尺寸取决于被加工纤维的长度,因此取决于精纺设备的大小(即用于短的、中等的还是长的切段纤维的精纺设备)。对于一个通常惯用的棉(短切段纤维)精纺系统来说,在包卷纱束与芯部纱束之间的较小间距可约为3/32时到5/32时。对于长的切段纤维如羊毛,这个尺寸可从约1/4时变化到5/8时。再看图1,设在猪尾形导纱沟4与前辊3之间为一圆筒形的、空心或实心的棒20。该棒为芯部和包卷纱束提供一个向外、向下导向的支承表面。该棒的作用是作为这些纱束的支承并作为包芯纱形成的发生地点。如从图2或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来制出包芯纱的环锭精纺装置具有:一个机架;一对在其间形成辊隙而装在机架上的拉伸辊;一个用来将一股芯部纱束、一股第一包卷纱束和一股第二包卷纱束输送到辊隙的纱束输送装置,其时第一包卷纱束在芯部纱束的一侧进入辊隙,而第二包卷纱束在芯部纱束的另一反对侧进入辊隙;一个弧形的支承表面具有一条基本上垂直于辊隙而延伸的沟道,其时该支承表面连结在机架上而可从辊隙紧下游的操作位置转动到与操作位置间隔开的第二位置,在该位置上,在支承在沟道内的条件下,第一和第二包卷纱束被包卷在芯部纱束的周围;一个卷绕锭子;一个在支承表面下游、连结在机架上的细纱导架用来将包卷的细纱导引到卷绕锭子上。2.按照权利要求1的环锭精纺装置,其特征为,支承表面可旋转地连结在机架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保罗S索尼克雷格L福克
申请(专利权)人:美利坚合众国由农业部部长代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