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纺纱杯的清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4857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清洗纺纱器的纺纱杯的清洗装置,具有相对纺纱杯横向进给的清洗头(20),在其上至少设置两个刮刀件(21),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刮刀件(21)是可气动地伸出,其中在清洗头(20)外周的位置确定至少两刮刀件,即由刮刀件(21)在径向作用到纺纱杯上的接触力的合力为零或约等于零。(*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清洗气流纺纱机中的纺纱器纺纱杯的清洗装置,它具 有相对纺纱杯横向进给的清洗头,在其清洗头上至少设置两刮刀件,并涉 及相应的刮刀件。
技术介绍
US 4,339,914公开了一种设置在可行走的保养装置上的清洗装置,它 相对要清洗的气流纺纱机的纺纱杯横向进给。在清洗装置的清洗头上设置 刮刀,它借助气动缸进入纺纱杯的纺纱槽。纺纱杯转动以清洗纺纱槽。为 了到达足够的清洗效果,刮刀必须通过足够的接触力压入纺纱槽。纺纱杯 不对称的承载,特别会导致纺纱杯倾斜支承并由于纺纱杯必要的转动会导 致纺纱杯一侧的非典型工作负载。通过进一步改进纺纱杯支承,例如气垫 和磁支承,这些支承与非典型工作负载相适应。DE26 29 161公开了清洗装置不同的实施方案,它具有清洗件如刮刀、 刷子和压力喷气嘴不同的配置。在一实施方案中,两相对的刮刀件相对紡 纱槽横向进给,其刮刀件固定在板簧的一端上,其另一端置于一转轴上。 为了移入清洗头,其板簧在转轴方向被预紧,使得刮刀穿过纺纱盘的开口 进入。在其进入后,其转轴转动并在刮刀的离心力作用下其板簧被拉开直 到刮刀抵靠到纺纱槽中。通过弹性的支承作用,刮刀件与纺纱槽的接触力 主要由其离心力确定。由于其弹性支承的作用,刮刀件开始可能是突然进 入纺纱槽,使其清洗效果不均匀。通过改变离心力调节其接触力是很有限 的,且不能可靠保证清洗件相对纺纱槽可靠对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洗纺纱杯的清洗装置,其中的清洗头结 构紧凑并保证至少刮刀件与纺纱槽有足够的接触力。此外,在清洗纺纱杯时,作用到纺纱杯支承上的力尽可能的小。相应的刮刀件可以根据目的传 递用于清洗纺纱杯的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的。按本专利技术的清洗纺纱杯的清洗装置至少具有两刮刀件,通过它们刮研 内壁特别是纺纱杯的纺纱槽。为了到达清洗的目的,清洗头由电机驱动而 转动或使纺纱杯转动,而清洗头与刮刀件保持转动固定。然而,最好是清 洗头转动,由于例如在纺纱箱打开时,不必再单独松开可脱开的纺纱杯的 定位制动器,以使纺纱杯转动。在径向对准纺纱杯时,由刮刀件在径向作 用到纺纱杯上的接触力的矢量合力为零或约等于零,从而没有侧力矩作用 到纺纱杯上,在清洗过程中其纺纱杯支承不受到或受到很小的载荷。保护 其支承是关键问题特别是对于通过气垫实现的纺纱杯支承或磁支承,这是 由于其支承可调的公差量很小,且一般情况下其支承所承受静载荷比承受 动载荷可能要危险。如图所示,在清洗头进入纺纱杯后,气动可伸出的刮刀件呈趾形地张 开。由此, 一方面清洗头在收缩时其结构尺寸很小,使得清洗头可以进入 宽度很小的开口的纺纱杯,另一方面其可伸出的刮刀件在纺纱杯中张开, 且其稳定的纺纱杯几乎完全承受所施加的力,而侧力矩不会作用到纺纱杯 轴上。在该实施例中,清洗头相对纺纱杯径向浮动支承,在刮刀与纺纱杯 接触时实现自动对中。有益的是,清洗头设置在伸出单元上,该伸出单元 又设置在相对纺纱器横向进给的保养装置上。其刮刀件设置在清洗头圆周的不同位置,以便完全抵消或几乎完全抵消产生影响的力。作为一种有益的结构,其刮刀件呈180。的设置,使得其 刮刀件相对抵靠在纺纱杯的内壁上,或者三个刮刀件彼此呈120°,同样作 用到纺纱杯上的力被抵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多个刮刀件与纺纱杯交替作用的接触力的力 矩相对抵消。根据其第二方案,至少横向进给刮刀件的气动装置紧凑地组 合到可伸出的清洗头中。可以将上述两方面有益的组合。具有组合到清洗头中的气动装置的紧凑结构下面作为一实施方案给出,但至少在清洗头中 至少要相应使用刮刀。有益的是,至少两刮刀件通过同一压力气体驱动的活塞伸出。由此只 设置一个气动件可以驱动所有的刮刀件,使其清洗头的结构紧凑。特别有益的是,至少使一个刮刀件伸出的活塞在纺纱杯的轴向移动, 而至少一个刮刀件主要进行径向伸出运动。通过偏转运动縮短了清洗头的 结构深度并可使结构紧凑。更有益的是,至少一个刮刀件摆动地支承在清 洗头上。通过刮刀件摆动的支承,使摆动范围增大,并由此与具有不同纺 纱杯直径的不同类型的纺纱杯配合。此外,由于其纺纱杯底为平的或其纤 维滑壁很长或倾斜,使其进入纺纱杯槽变得容易。特别有益的是,在用于横向进给的气动气压降低后,通过唯一的o形 圈使得至少两个可伸出的刮刀件复位,不必使各刮刀件单独复位。通过o 形圈的作用实现至少一个可更换支承的刮刀件可靠复位,并通过简单地拆 掉其O形圈、装上一新的刮刀件,并再安装O形圈以更换已用过的刮刀 件。由此,不必使用工具或而通过拆掉O形圈不用拆下清洗头的部件。因 此, 一方面加快了清洗装置的保养,另一方面纺纱杯的型号变化时,特别 可以使用与新型号匹配的刮刀件。借助压力喷气嘴将有利于由刮刀件刮松的杂质吹出纺纱杯。用于清洗自由端式纺纱机纺纱杯的本专利技术刮刀件具有其转轴和刮刀 面。其刮刀件包括两彼此连接的支脚,其中在第一支脚的一端形成转轴, 在第二支脚的一端设置刮刀面,而至少在支脚的远离上述端的一端设置控 制面,它使得刮刀件绕转轴运动。这样形成的刮刀件,装配简单并对作用 和施加力的控制有利。通过其控制使其刮刀件绕其转轴转动并在纺纱杯中 摆动。其刮刀面向纺纱杯的方向运动且其位置这样确定,即在刮刀面与纺 纱杯相对运动时清洗纺纱槽。通过在刮刀件上设置转轴、控制面和刮刀面 对作用转矩和力特别有利。这样,加强了刮刀件作用到纺纱槽上的规定压 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清洗效果。支脚所夹的角度最好小于120°。这样,对于小的纺纱杯其刮刀面也可 以容易地摆入纺纱杯。若两支脚在其端部彼此连接且其控制面位于具有刮刀面的支脚一端,在刮刀面以及要清洗的纺纱杯的位置直接产生持续的力。若支脚的刮刀面呈角度设置,对深的纺纱杯或具有后切口或粗糙纺纱槽的纺纱杯清洗容易且清洗效果好。其刮刀件最好呈趾形地通过凹内侧和凸外侧构成,这样,随着刮刀件的摆动有利于与纺纱杯边缘接触并简单地通过刮刀件绕其转轴的摆动对纺纱槽产生作用。若在刮刀件具体工作时,刮刀件的转轴与纺纱杯转轴远离,通过活塞 可以对多个刮刀件进行中心控制。其中靠近纺纱杯转轴线进行控制,在其 转轴线上有多个接近的刮刀件。在这种情况下,刮刀件的转轴设置在足以 固定刮刀件的空间的位置。若转轴在刮刀件的槽形凹口中形成,使得在磨损时可以容易更换刮刀 件或使用其它类型的刮刀件。通过其槽形凹口,其刮刀件可以摆动支承在 清洗装置的固定轴上并由此固定以便用于清洗使用。在更换刮刀件时,从 固定的转轴上摆出其刮刀件并从清洗装置中取出。其槽形凹口特别有益于 加快清洗装置的保养维修。若刮刀件在转轴和控制面之间具有止挡面,使其刮刀件定位在静止位 置。这可以避免在进入纺纱杯时碰撞清洗装置。出于简化制造的原因,有益的是刮刀件的控制面和止挡面基本是平的。为了使刮刀件从工作位置回到静止位置,有益的是其刮刀件的另一控 制面设置在刮刀件的凹内侧。其刮刀件的第一控制面适于使刮刀件从静止 位置进入工作位置,而第二控制面适合于使刮刀件从工作位置再运动到静 止位置。用于复位刮刀件的控制面呈拱形特别有益,它例如与一o形圈共同作 用,其o形圈将弹性力朝着静止位置的方向施加到刮刀件上。为了可以将特别确定的力施加到其控制面上并此外降低其刮刀件的 成本,有益的是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清洗纺纱器的纺纱杯(2、42)的清洗装置,具有相对纺纱杯(2、42)横向进给的清洗头(3、20、40),在其上至少设置两个刮刀件(7、21、41),所述清洁头或纺纱杯可转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刮刀件(7、21、41)是可伸缩的,其中在清洗头(3、20、40)外周的位置确定至少两个刮刀件,即由刮刀件(7、21、41)在径向作用到纺纱杯(2、42)上的接触力的合力为零或约等于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达尔贝特斯特凡拉尔夫利默格尔德施特拉尔埃克
申请(专利权)人:吕特英格尔纺织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