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3288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了解决转杯纺纱机风道转换过程中风室负压不稳问题,公开了一种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该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进风室、左工艺风室、右工艺风室、拉杆、左扇叶结合件、右扇叶结合件、左滤网、右滤网、活动风门和出风室;进风室与左、右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相通,出风室与左、右工艺风室之间也通过通孔相通;左、右扇叶结合件分别位于左、右工艺风室内,且均与拉杆活动联接为一体;滤网分别设置在出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及进风室与右工艺风室之间;活动风门设置在进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与扇叶结合件柔性连接;上述左、右工艺风室通过扇叶结合件与拉杆的共同作用形成两个互不相通的工艺风室。(*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属于纺纱机械设 备

技术介绍
现有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一般由两个相通的工艺风室或一个风室 和一个转换风盒,排杂风室以及转换风道组成,当抽气风机启动开始工作时, 首先气流通过风管进入转换风道,接着进入两个工艺风室,最后气流通过抽气 风机排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风管随气流排出的还有一些纺纱过程中接头回 花进入工艺风室,但被风室内的筛网挡在风室内,净化后的气流被抽气风机抽 走进入车间排气风道,当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风室内的接头回花,废花越积越多,会影响风室内的负压,需要人工掏出这些废料,同时机器还要继续运转, 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转换风道,转移气流流向,关闭一个充满废料的风室,让气 流全部进入另一个风室,然后打开关闭的风室掏出废料,但是,现有转杯纺纱 机的风道转换装置,都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就是在操作转移气流流向的时候, 对整个风室里面的负压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风室负压不稳,容易导致整机纺纱 纱线断头,从而影响成纱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转杯 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以解决转换风道时风室负压不稳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技术所提供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包括箱体,其特征 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一个进风室、 一个左工艺风室、 一个右工艺风室、 一个 拉杆、 一个左扇叶结合件、 一个右扇叶结合件、 一个左滤网、 一个右滤网、一个活动风门和一个出风室;所述进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相通,与右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n相通;所述出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ni相通,与右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V相通;所述左、右扇叶结合件分别位于左、 右工艺风室内,且均与拉杆活动联接为一体;所述左滤网设置在出风室与左工 艺风室之间,且安装在通孔m的前面;所述右滤网设置在进风室与右工艺风室 之间,且安装在通孔n的左边;所述活动风门设置在进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 且与左工艺风室内的扇叶结合件柔性连接;上述左、右工艺风室通过上述扇叶结合件与拉杆的共同作用形成两个互不相通的工艺风室。上述扇叶结合件由若干个扇形平面叶片组成,且组成的扇面能密闭扇形孔。上述通孔i和通孔n为几何形孔,例如长方形孔、正方形孔、三角形孔、圆形孔或椭圆形孔等,通孔的个数和每个通孔的大小可根据工艺需要进行设 计。上述通孔迈和通孔IV为扇形孔,扇孔的个数等于或少于扇叶结合件所含扇叶的个数但至少有一个,每个扇孔小于对应的扇叶。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 通过一个拉杆带动两个扇叶转换风道,结构简单易操作。2) 将两个工艺风室做成互不相通,在转换风道过程中, 一个风室关闭时 另 一个风室同时打开,气流通过扇叶的横截面积始终不变,保证了风道转换过 程中负压的稳定。3) 左工艺风室在转换风道过程中,还可回收转杯纺纱机工作时产生的纤 维和杂质,在起到工艺风室作用的同时还起到回杂室的功能,使得本技术 整体结构设计更趋合理紧凑,具有拆装方便,便于维修等特点。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的右视图;图4为图3的B-B剖面图5为图3的C-C剖面图6为风道转换装置中扇叶结合件与拉杆联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箱体;2、进风室;3、左工艺风室;4、右工艺风室;5、 拉杆;6、左扇叶结合件;7、右扇叶结合件;8、出风室;9、通孔I ; 10、 通孔II; 11、通孔III;12、通孔IV; 13、左滤网;14、右滤网;15、活动风 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完整的说明 结合图1至图6可看出,本技术所设计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 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内设有一个进风室2、 一个左工艺风室3、 一个右工艺 风室4、 一个拉杆5、 一个左扇叶结合件6、 一个右扇叶结合件7、 一个左滤网 13、 一个右滤网14、 一个活动风门15和一个出风室8;所述进风室与左工艺 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 9相通,与右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I10相通;所述出风 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IIll相通,与右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V12相 通;所述左、右扇叶结合件分别位于左、右工艺风室内,且均与拉杆活动联接 为一体;所述左滤网13设置在出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且安装在通孔IIIll的前面;所述右滤网14设置在进风室与右工艺风室之间,且安装在通孔nio 的左边;所述活动风门15设置在进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且与左工艺风室 内的扇叶结合件柔性连接;上述左、右工艺风室通过上述扇叶结合件与拉杆的共同作用形成两个互不相通的工艺风室。上述扇叶结合件由若干个扇形平面叶片组成,且组成的扇面能密闭扇形孔。上述通孔I和通孔II为几何形孔,例如长方形孔、正方形孔、三角形孔、圆形孔或椭圆形孔等,通孔的个数和每个通孔的大小可根据工艺需要进行设 计。上述通孔ni和通孔iv为扇形孔,扇孔的个数等于或少于扇叶结合件所含扇叶的个数但至少有一个,每个扇孔小于对应的扇叶。权利要求1.一种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一个进风室、一个左工艺风室、一个右工艺风室、一个拉杆、一个左扇叶结合件、一个右扇叶结合件、一个左滤网、一个右滤网、一个活动风门和一个出风室;所述进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相通,与右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I相通;所述出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II相通,与右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IV相通;所述左、右扇叶结合件分别位于左、右工艺风室内,且均与拉杆活动联接为一体;所述左滤网设置在出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且安装在通孔III的前面;所述右滤网设置在进风室与右工艺风室之间,且安装在通孔II的左边;所述活动风门设置在进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且与左工艺风室内的扇叶结合件柔性连接;上述左、右工艺风室通过上述扇叶结合件与拉杆的共同作用形成两个互不相通的工艺风室。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扇叶结合件由若干个扇形平面叶片组成,且组成的扇面能密闭扇形孔。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i和通孔n为几何形孔。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几何形孔为长方形孔、正方形孔、三角形孔、圆形孔或椭圆形孔。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几何形孔的个数为2~6个。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通孔III和通孔IV为扇形孔。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扇形孔的个数等于或少于扇叶结合件所含扇叶的个数但至少有一个。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述扇形孔的大小小于对应的扇叶。专利摘要本技术为了解决转杯纺纱机风道转换过程中风室负压不稳问题,公开了一种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该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进风室、左工艺风室、右工艺风室、拉杆、左扇叶结合件、右扇叶结合件、左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风道转换装置,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一个进风室、一个左工艺风室、一个右工艺风室、一个拉杆、一个左扇叶结合件、一个右扇叶结合件、一个左滤网、一个右滤网、一个活动风门和一个出风室;所述进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Ⅰ相通,与右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Ⅱ相通;所述出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Ⅲ相通,与右工艺风室之间通过通孔Ⅳ相通;所述左、右扇叶结合件分别位于左、右工艺风室内,且均与拉杆活动联接为一体;所述左滤网设置在出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且安装在通孔Ⅲ的前面;所述右滤网设置在进风室与右工艺风室之间,且安装在通孔Ⅱ的左边;所述活动风门设置在进风室与左工艺风室之间,且与左工艺风室内的扇叶结合件柔性连接;上述左、右工艺风室通过上述扇叶结合件与拉杆的共同作用形成两个互不相通的工艺风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焕强肖军成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淳瑞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