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设备中捻接纱线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3005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利用两个同向转动并形成一个楔形负压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捻接纱线.将纱线送至辊隙,使纱线自由端先到达纱线形成区,控制纤维向辊隙的供给,使纱线端部同时与纤维接触.摩擦纺纱元件由一个安装纤维供给通道的箱盖封闭,箱盖还有一个纵向的纱线喂入槽,从箱盖外部伸到内部,从引出端伸向远离的槽口端,但不超过槽口.在辊隙外部,握持装置握持纱线,使与喂入槽平行.导向装置在摩擦纺纱元件的引出端握持纱线,使之远离辊隙,直到纱线端部到达辊隙.(*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中捻接纱线的方法,包括两个同向转动的摩擦纺纱元件,形成一个带有负压的楔形辊隙,一根纱线被传送到辊隙外部的纱线捻接区,并从这个位置转移到辊隙中的纱线形成区,在同喂送到辊隙中的纤维捻结之后,可以拉出一根连续的纱线。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使用这种方法的装置。在公知的这类方法中(见DE-OS3318266),打开箱盖,由一个纱线传导装置使纱线返回到辊隙的外部进入一个吸嘴。通过纱线传导装置的适合的移动或转动,使纱线的用于连接的部分转移到已经预先停止的摩擦纺纱元件的辊隙中。然后,关闭箱盖并开始纱线的引出过程。这时摩擦纺纱元件重新开始工作,并且通过调整纤维的供给可使之在纱线部分到达辊隙的同时到达辊隙。因为所喂送的预定的纤维数量不可能瞬时到达辊隙,而是逐渐地到达辊隙,因此,要避免纱线同纤维连接处的细节是不可能的,而纱线中的这种细节减少了纱线强度并增加了断头数量。而如果纤维的供给的开始在纱线部分已经从吸嘴拉出之前,并在它已经到达辊隙之前,结果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接头中形成一个粗节,由于明显的原因这是不希望出现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和装置用于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中有效地捻接纱线并减少在纱线接头时产生的疵点。为此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将纱线喂送到辊隙,使它的自由端首先到达辊隙的纱线形成区,并且控制纤维到辊隙的喂送,以使纱线部分在它到达纱线形成区的同时与纤维接触。这样大大地缩短了与纤维结合的纱线部分的长度。随后,将这个纱线部分由辊隙中拉出,并在这个过程中捻结喂送到辊隙中的纤维。纱线部分在没到达辊隙纱线形成区之前不与纤维接触。当纺纱过程开始时,纱线部分已处于辊隙之中,并且在纱线的另一部分已经开始捻接纤维之后,它不一定必须进入辊隙。因此,在新捻接的纱线中的疵点是很短的,通常实际上要短于纤维供给区的长度,而这个纤维供给区的长度可由纤维供给通道口的长度来决定。这样可以使得接头上的粗节更短,因为它不是这段纱线的整个长度,而仅仅是这段纱线的远离引出端的端部的长度,而纱线的这一端在纱线已经返回到摩擦纺纱元件的长度区域之后到达辊隙。通过控制纤维供给开始的时间,可以避免邻近接头的细节,而控制纤维供给开始的时间可以不取决于纱线到辊隙的喂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使纱线的自由端首先到达纱线形成区。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还可以仅仅使返回的纱线的端部达到纱线形成区而这个端部同辊隙的引出端之间的纱线部分不进入纱线形成区。在这种情况下,捻接开始之后,当进入到辊隙的引出端区域的纱线被引出的时候,前面的,这时形成联接部分的纱线部分被喂送到纱线形成区,即,晚于捻接的纱线部分进入纱线形成区。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特征,为了避免接头的细节,可在纱线部分达到纱线形成区之前,开始向辊隙喂送纤维。这样,将纱线部分放到已经聚集在辊隙中的纤维来上,而这个纤维束同新供给的纤维一起在这时被捻结到纱线部分中。这是一个控制捻结到接头中的纤维数量的简单的方法。现已发现,在向辊隙喂送纤维停止之后,或除去到达开松装置的梳理区的纤维之后,纤维还会到达开松筒罩外部的辊隙。而这些纤维如果不被去除就会因此而损坏摩擦纺纱元件。由于这个原因,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一旦纱线断头即中断纤维到摩擦纺纱元件的喂送,并同时停止摩擦纺纱元件的转动,当纱线返回到捻接部位的同时,摩擦纺纱元件重新开始转动,在此之后纤维到辊隙的喂送重新开始。为了得到捻接纱线时的特定条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一个更好的实施例,当摩擦纺纱元件停止时,纤维被很快地送到带有负压的辊隙,在这之后停止辊隙的抽吸并吸出辊隙中的纤维,然后摩擦纺纱元件再次工作,并且纤维到辊隙的供给再重新开始,而这一动作可以与纤维供给的预先停止相合拍。为了增加纱线捻接时的有效时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在纱线部喂送到纱线形成区直到引出纱线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摩擦纺纱元件以减低了的速度转动。有各种方法可将纱线喂送到辊隙,以使纱线的自由端首先到达纱线形成区,或仅仅使这部分到达纱线形成区,作到这点的一个简单方法是;当把纱线从纱线形成区拉出的时候,使拉出纱线的方向朝纤维供给端倾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纱线可按下述方式送入辊隙,将纱线放置到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上辊隙的外部,由摩擦纺纱元件将纱线送入辊隙。这个方法可省去气流的辅助作用。为了有利于这个目的,纱线部分可倾斜地放置到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上,使纱线的自由端与辊隙之间的距离要短于在摩擦纺纱元件的引出端上的纱线部分与辊隙之间的距离。在一个更好的方法中,可以选择纱线捻接位置,使被带入捻接位置和被传送到纱线形成区的纱线在它被拉出之前不伸过纤维到达的纱线形成区。在纱线部分到达纱线形成区的一瞬间,它不会伸到纤维所到达的纱线形成区的范围之外。因此,纤维的供给可在用于捻接的纱线到达纱线形成区之前开始。这种予先供给的方法的优点在于对于纤维供给的开始有一个相当长的有效时间。可将纱线截取一个特定的长度,并使之返回一个给定的距离到对着纱线形成区的长度范围的辊隙外部,在这个区域内,纱线由夹持器握持,在这之后,纤维被喂送到辊隙而纱线被放置到辊隙中的纤维上。这是一个简单而精确的控制纱线捻接过程的方法。对于较细的纱线,由于纤维的输送速度和纱线的引出速度之间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只有少量的纤维对于捻接是有效的,因而在捻接过程中增加了纱线断头的危险。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对于细纱在距离辊隙的引出端较远的部位夹持纱线,这个距离要大于粗纱时的距离。其结果,细纱在辊隙中停留的时间可长于粗纱。致使纤维的喂送速度和纱线引出的速度之间的差别得到某种程度的补偿,这可增加捻接的效果。捻接过程还可以这样安排,使纱线的自由端到达辊隙而纱线仍然由夹持器握持着,这样可以保证纱线的端部到达辊隙总是先于对着辊隙的引出端的纱线部分。现已发现,如果为了使纱线部分放置到辊隙中的纤维上而放松纤维夹持器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可使摩擦纺纱装置得到严密而精确的控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一个可供选择的实施例中,用下述方法精确地控制纱线引出开始的时间,一个可在纱线引出方向移动的夹持器首先将纱线送到用于捻接的辊隙,然后并不放松纱线而将它从辊隙拉出。更为有利的是,通过可移动的夹持器将从辊隙中拉出的纱线传送到一个储存器,这个储存器可以平衡纱线引出过程中的振动,而这种振动是由用于正常纺纱的纱线输出装置在接收纱线时产生的。当纱线从可移动的夹持器向卷筒传送的时候,上述的储存器同样可以用于暂时储存过剩的纱线长度。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更换卷筒的同时,可在引出方向移动的夹持器首先将纱线带到辊隙的捻接位置,然后又将纱线送到储存器,从这里,纱线被传送到一个新插入的空卷纱筒架上。将纱线从夹持器供给到辊隙可通过作用在摩擦纺纱元件上的抽吸气流来完成。根据本专利技术,将纱线喂入辊隙的这种方法也可以借助于一个导入辊隙的压缩空气气流。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另一个有效的实施例,捻接可按下述方法进行,将纱线截取一个确定的长度,使它返回到距辊隙有一确定距离的辊隙外部,经过远离引出端的纱线形成区的端部进入一个弹性保持力的作用范围,然后纱线被送到辊隙并向与弹性保持力相反的方向拉出,当纱线离开弹性保持力的作用范围之后,被放置到辊隙中的纤维上。更为有利的是,为了增加细纱的捻接效果,将纱线放置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中捻接纱线的方法,包括:两个同向转动并形成一个负压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一个纱线部份被送到位于辊隙之外的纱线捻接部位并由此转移到辊隙中的纱线形成区,在同喂送到辊隙中的纤维捻结之后,从辊隙的纱线形成区引出连续的纱线,其特征在于:将纱线向辊隙喂送,使它的自由端首先到达纱线形成区,并且控制纤维向辊隙的喂送,使纱线部分在到达纱线形成区的同时即与纤维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DE 1985-6-24 P3522518.11.一种在自由端摩擦纺纱装置中捻接纱线的方法,包括两个同向转动并形成一个负压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一个纱线部份被送到位于辊隙之外的纱线捻接部位并由此转移到辊隙中的纱线形成区,在同喂送到辊隙中的纤维捻结之后,从辊隙的纱线形成区引出连续的纱线,其特征在于将纱线向辊隙喂送,使它的自由端首先到达纱线形成区,并且控制纤维向辊隙的喂送,使纱线部分在到达纱线形成区的同时即与纤维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辊隙喂送纤维开始在纱线部分已经到达纱线形成区之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纱线断头即中断向摩擦纺纱元件喂送纤维并使摩擦纺纱元件停止工作,而当纱线被返回到辊隙外部的捻接部位时,摩擦纺纱元件再重新开始工作,在此之后,可以连续向辊隙喂送纤维。4.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摩擦纺纱元件停止工作之时,纤维暂时被送到负压辊隙,然后停止辊隙的抽吸,纤维从辊隙被吸走,在此之后,摩擦纺纱元件又重新开始工作而预先停止的纤维供给又可及时地重新开始向辊隙喂送纤维。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纱线部分向纱线形成区喂送的期间直到开始引出纱线,摩擦纺纱元件以减低了的速度被传动。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从纱线形成区引出纱线时,纱线向纤维的供给端偏斜。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纱线在辊隙外部被放置到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上;从而被送到辊隙。8.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纱线倾斜地放置到转向辊隙的摩擦纺纱元件上,使纱线的自由端比位于摩擦纺纱元件的引出端的纱线部份离辊隙的距离更短。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纱线的捻接位置,致使带入到捻接部位并传送到纱线形成区的纱线在它被引出之前不伸出纤维喂送所到达的纱线形成区。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纱线截取出一个特定的长度,这段纱线被传送到对着纱线形成区的辊隙外部,在这个位置纱线部份由夹持器握持,然后,将纤维喂送到辊隙,而纱线被放置到辊隙中的纤维上。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粗纱相比,细纱被握持的位置离辊隙的引出端距离较远。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将纱线部分放置到辊隙中的纤维上,可放开纱线的夹持。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一个可朝纱线引出方向移动的夹持器将纱线传送到辊隙,然后再从辊隙将纱线引出。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纤维向辊隙的喂送借助于压缩空气的气流。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移动的夹持器将纱线送至储存器。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可朝引出方向移动的夹持器预先传送到储存器的纱线可转送到一个新插入的卷纱筒架上。17.根据权利要求1至8或10至16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纱线截取出一个特定的长度,并按照一个特定的距离返回到辊隙的外部,经过远离引出端的纱线形成区的一端进入一个弹性保持力的作用范围,然后,喂送纤维到辊隙并使纱线克服弹性保持力而被拉出,当脱离保持力的作用范围之后,纱线即被放置到辊隙中的纤维上。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粗纱相比,细纱要晚些放到辊隙中的纤维上。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纱线在到达纱线形成区之后至被引出之前要滞留一段时间。2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方法进行工作的装置,包括一个复盖摩擦纺纱元件并固定一个纤维供给通道的箱盖,其特征在于箱盖130除了纤维供给通道24之外,还包括一个基本上沿着摩擦纺纱元件100、101的纵向沿伸的纱线喂入槽14,该槽从箱盖130的外部131伸到箱盖的内部132并从引出端一直伸到纤维供给通道24的通道口端2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库尔特洛瓦斯
申请(专利权)人:舒伯特—萨尔泽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