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擦纺纱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42868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擦纺纱的方法,其特征是经开松辊开松后的纤维流经过电介质材料制成的纤维通道被设置有一定扇形角圆周吸气面的转入尘笼充分吸附凝聚后在两个尘笼间的锲形区进行摩擦自由端加捻成纱,该纤维流的方向与尘笼轴的垂直线呈一定的斜角。同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能明显提高成纱质量。提高纺制无芯纱的可纺性,节省吸气能耗以及抗静电干扰的性能。(*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擦纺纱的技术。摩擦纺纱是七十年代末国际上新兴的一种纺纱技术。该技术是将喂入的纤维条经开松辊开松成单纤维,由气流送到一对同向旋转的圆周面透孔,内置吸气内胆的摩擦加捻滚筒(简称尘笼)的锲形区,进行纤维自由端凝聚摩擦加捻而成纱。摩擦纺纱具有产量高,卷装大,工艺过程简单,适纺纤维范围宽广(包括废次纤维),成纱花式品种多样,条干均匀等优点。摩擦纺纱技术在国际上唯一付之实施、大量应用的是奥地利FEHRER公司的DREF2摩擦纺纱机。但该种机器的成纱原理尚不尽理想,机器电耗大,成纱强力差,难纺无芯纱,静电干扰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了如下的新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摩擦纺纱方法采用两个尘笼(同向旋转),两个尘笼之间的锲形区形成对成纱自由端的摩擦加捻。但对这两个尘笼不能等同而言。尘笼的旋转相对输入纤维导入尘笼间锲形区的流向,尘笼表面的运动与纤维流向一致的称转入尘笼,相反的称转出尘笼。转入尘笼除了要完成摩擦加捻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对摩擦纺纱十分重要的吸附凝聚纤维的作用,必需由它来完成。转出尘笼主要是与转入尘笼相配合,形成稳定的对成纱自由端的摩擦加捻力矩。转入,转出两个尘笼的合理分工和这两个尘笼各自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摩擦纺纱技术的关键。为此必须合理设计这两个尘笼各自的吸气内胆。转入尘笼内胆对应于尘笼吸附区处开有较大的吸气口并在圆周方向沿着纤维流相反方向开凹坑以扩大吸气范围。从而保证纺纱过程中转入尘笼对纤维有效的吸附凝聚。转入尘笼吸附区中自由端纱尾处由于纤维量少,所以此处的吸气开口就逐渐减小。转入尘笼内胆的吸附区以外处以及转出尘笼的内胆则设置较小的吸气口,以满足对纤维自由端摩擦加捻的需要即可。设置尘笼轴与开松辊轴呈一定的倾斜,有利于纤维的定向。从纤维脱离开松辊后的纤维流通道全部采用电介质材料制造,来取代传统摩擦纺纱机的金属纤维流通道。因为纤维材料,特别是那些毛型纤维和合成纤维(羊毛,驼毛,腈纶,涤纶,丙纶,氯纶……)在摩擦纺纱的开松过程中会产生静电,即纤维带上电荷。带电的纤维会在静电库仑力和镜象力的作用下而到处不规则地被吸住在纤维流金属通道的内壁上并堆积起来,堆积到一定体积时被气流吹下,形成严重的纱疵甚至不能纺纱。纤维流通道采用电介质材料后,电介质材料通道内壁对带电纤维所产生的静电极化吸引力很小,不足以把纤维流中的纤维吸住而形成纱疵,纺纱能顺利进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纺纱过程中的静电干扰。本专利技术的摩擦纺纱方法能明显地提高成纱质量,提高纺制无芯纱的可纺性,节省吸气能耗(吸气能耗是摩擦纺纱机主要能耗)并能抗静电干扰。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开松后的纤维流经过由对带电纤维吸引力很小的电介质材料制成的纤维通道被设置有一定扇形角圆周吸气面的转入尘笼充分吸附凝聚后在二个尘笼间的锲形区进行摩擦自由端加捻成纱,该纤维流的方向与尘笼轴的垂直线呈一定的斜角。同现有技术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对纤维的吸附凝聚作用充分,凝聚过程中纤维定向性好,所以成纱质量好,纺制无芯纱的可纺性好。2.尘笼摩擦加捻器的吸气耗气量少,节能效果显著。3.可有效地解决摩擦纺纱过程中因纤维带电而发生的静电干扰。权利要求一种摩擦纺纱方法,包括将喂入的纤维条经开松辊开松成单纤维,由气流送入到一对同向旋转的圆周面透孔,内置吸气内胆的摩擦加捻滚筒(简称尘笼)的锲形区进行纤维自由端凝聚摩擦加捻而成纱,其特征在于开松后的纤维流经过对带电纤维吸引力很小的电介质材料制成的纤维通道被设置有一定扇形角圆周吸气面的转入尘笼充分吸附凝聚后,在两个尘笼间的锲形区进行摩擦自由加捻成纱,该纤维流的方向与尘笼轴的垂直线呈一定斜角。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其特征是经开松辊开松后的纤维流经过电介质材料制成的纤维通道被设置有一定扇形角圆周吸气面的转入尘笼充分吸附凝聚后在两个尘笼间的锲形区进行摩擦自由端加捻成纱,该纤维流的方向与尘笼轴的垂直线呈一定的斜角。同现有技术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能明显提高成纱质量。提高纺制无芯纱的可纺性,节省吸气能耗以及抗静电干扰的性能。文档编号D01H4/16GK1075342SQ92108629公开日1993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1992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1992年11月13日专利技术者蒋百申, 丁好 申请人:杭州新型纺织技术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擦纺纱方法,包括将喂入的纤维条经开松辊开松成单纤维,由气流送入到一对同向旋转的圆周面透孔,内置吸气内胆的摩擦加捻滚筒(简称尘笼)的锲形区进行纤维自由端凝聚摩擦加捻而成纱,其特征在于:开松后的纤维流经过对带电纤维吸引力很小的电介质材料制成的纤维通道被设置有一定扇形角圆周吸气面的转入尘笼充分吸附凝聚后,在两个尘笼间的锲形区进行摩擦自由加捻成纱,该纤维流的方向与尘笼轴的垂直线呈一定斜角。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百申丁好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新型纺织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