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纱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2117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由两股原纱产生一股捻纱的捻纱机中,会由于张力不足而产生例如纱下垂的缺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捻纱机(1),其中,供给筒纱(10)设在机架(2)的上侧,并且设有门式张紧器(49),其用于在位于机架(2)的下侧的捻纱装置(8)的纱上游侧向从供给筒纱(10)上展出的第二股纱Y2施加张力,而且,球式张紧器(48)设在门式张紧器(49)的纱引入侧,门式张紧器(49)和球式张紧器(48)设在第二股纱Y2的纱路径的弯曲部分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捻纱机,其中,供给筒纱设在机架的上侧,并且设有张力施加装置,其用于在设于机架下方的捻纱装置的上游侧向从供给筒纱上展出的纱施加张力。特别地讲,本专利技术涉及有关诸如轮胎帘布用股绳捻制机等工业材料用捻纱机的技术。
技术介绍
传统上,工业材料用捻纱机的技术广为公知。例如,公开于专利文献1中的技术。在这种捻纱机中,供给筒纱安置在机架的上下侧,并且,用于卷取捻纱的每个卷取筒安置在机架的中央部上。由上下供给筒纱供应出的第一股纱和第二股纱被捻合起来,从而可生产捻纱。在此,下供给筒纱以静止状态的形式支承在捻纱装置内,并且第一股纱由下供给筒纱供应。由上供给筒纱供应出的第二股纱被引导至位于下侧的捻纱装置,并由捻纱装置的捻纱转子沿着放射方向转动。然后,转动的第二股纱就会与第一股纱缠绕起来,从而两股纱可被捻合起来。在这种捻纱机中,用于适当地调节进入捻纱装置的原纱和捻纱的张力的技术已广为公知。例如,公开于专利文献2中的技术。根据公开于专利文献2中的技术,两个导纱眼(通孔)形成在长度调节器上,用于限制原纱进入的方向。原纱在纱路径中出现的绝大部分的打滑和摩擦均可得到消除,并且可确定两股原纱的捻合位置。因此,可向原纱和生产出的捻纱施加均匀的张力。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59851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263627号公报根据公开于专利文献2中的技术,纱(原纱和捻纱)中的张力调节部分位于纱进入捻纱装置的部位之外。在使用这种捻纱机生产捻纱的过程中,两股原纱之一(以下称为“上侧原纱”)从设在捻纱机的机架的上侧的供给筒纱传送至机架的捻纱装置的下端。然后,上侧原纱供给捻纱装置,并与另一股原纱捻合起来。因此,当上侧原纱中张力不足时,就会出现原纱在机架的一侧下垂从而可被机架的凸出部或经过捻纱机该侧的工作车挂住的情况。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将两股纱捻合成一股纱的捻纱机中例如由于张力不足而使纱下垂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以下,将描述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即,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捻纱机中,供给筒纱设在机架的上侧,并且设有张力施加装置,其用于在位于所述机架的下侧的捻纱装置的上游侧向从所述供给筒纱上展出的纱施加张力。在这种捻纱机中,初始张力施加装置设在所述张力施加装置的纱引入侧。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张力施加装置和所述初始张力施加装置优选设在纱路径中的弯曲部分上。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初始张力施加装置优选是球式张紧器。下面列举一些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即,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从位于所述机架的上侧的所述供给筒纱至位于所述机构的下侧的所述捻纱装置的纱路径中,纱是在没有下垂的情况下传送的。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所述张力施加装置和所述初始张力施加装置设在纱路径的弯曲部分上的优选实施例,能够抑制纱张力的波动。而且,纱进入所述张力施加装置的角度能够得到合适地设置,同时可提高所述张力施加装置施加张力的效率。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所述初始张力施加装置为球式张紧器的优选实施例,当施加初始张力时,即当向松弛纱施加张力时,纱不会遭到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主视图,图中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捻纱机;图2是主视图,图中示出了所述捻纱机的位于上升位置时的供给纱筒管升降支承装置;图3是侧视图,图中示出了所述供给纱筒管升降支承装置;图4是主视图,图中示出了所述捻纱机的位于下降位置时的所述供给纱筒管升降支承装置;图5是侧视图,图中示出了所述捻纱机的张紧器框架;以及图6是后视图,图中示出了所述张紧器框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看附图描述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工业材料用捻纱机1。首先,参看图1描述工业材料用捻纱机(以下称为“捻纱机”)1的整体结构。图1是沿着机架2的纵向所作的捻纱机1的视图。当沿着上述纵向方向观看捻纱机1时,捻纱单元3分别安置在机架2的左右侧。在沿着机架2的纵向上设有多个左右捻纱单元3。捻纱机1的多个捻纱单元3中的每个捻纱单元均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将描述一个捻纱单元3的结构。此外,在以下描述中,机架2的纵向称作捻纱机1的前后方向,机架2的横向称作捻纱机1的左右方向。捻纱装置8设在捻纱单元3的下部。捻纱装置8采用了用于将两股纱捻合成一股纱的方法。捻纱装置8包含静止筒管容器4和捻纱转子8a。供给筒纱5设置在静止筒管容器4中。由供给筒纱5供给的第一股纱Y1被引导通过张力施加装置6,然后到达长度调节器7。供给纱筒管升降支承装置9设在捻纱单元3的上部。供给筒纱10支承在供给纱筒管升降支承装置9上。由供给筒纱10供给的第二股纱Y2借助于夹辊式张紧器(nip tensor)12传送,然而引导通过导管11,最后到达捻纱装置8的下端。第二股纱Y2由捻纱转子8a沿着放射方向传送。第二股纱Y2通过绕着静止筒管容器4旋转而膨胀,然后引导至长度调节器7。而且,长度调节器7是一种能使纱Y1和Y2两者的捻合长度相等的装置。借助于长度调节器7产生的捻纱Y通过导辊13和传送辊14引导到卷取辊23和卷取筒24之间。然后,捻纱Y卷绕在卷取筒24上。而且,卷取筒24形成于支持在筒管支承轴22上的空筒管的外周上。空筒管是两端具有凸缘的带凸缘的筒管。轴直径和卷取辊23的外径根据空筒管的凸缘的尺寸设定。诸如纱线监视器等装置沿着从长度调节器7至卷取筒24的纱路径安置。下面,参看图2至图4描述供给纱筒管升降支承装置9。如图2和图3所示,供给纱筒管升降支承装置9包含筒管支承框架28,并且,筒管支承轴25、26和27以直立状态的形式设在所述筒管支承框架28上。供给筒纱10的筒管10a分别支承在每个筒管支承轴25、26和27上。如图3所示,与筒管支承轴25和26相比,筒管支承轴27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因此,即使在供给筒纱10安置在所有筒管支承轴上时,每个供给筒纱10也不会彼此接触。固定在机架2的上部上的筒管支承框架28和支承框架29借助于平行连杆连接起来。所述平行连杆由第一连杆臂30和第二连杆臂31构成。连杆臂30和3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分别设在筒管支承框架28和支承框架29上。转动支承轴32设在筒管支承框架28与第一连杆臂30之间。转动支承轴33设在筒管支承框架28与第二连杆臂31之间。转动支承轴34设在支承框架29与第一连杆臂30之间。转动支承轴35设在支承框架29与第二连杆臂31之间。由于所述平行连杆由第一连杆臂30和第二连杆臂31形成,因此,如果一个连杆臂停止,则另一个连杆臂也会停止,从而筒管支承框架28的升降动作也会停止。弹簧36设在筒管支承框架28与第一连杆臂30之间。弹簧36可带动筒管支承框架28和第一连杆臂30,以使它们绕着转动支承轴32彼此靠近。阻尼器37设在转动支承轴33和34之间。阻尼器37可使得由弹簧36作用产生的筒管支承框架28和第一连杆臂30的接近速度降低,换言之,可使得筒管支承框架28的升降速度降低。如图2所示,在没有操作人员或类似物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筒管支承框架28可通过弹簧36的作用力移动至上升位置。在以下描述中,筒管支承框架28的上升位置是指如图2所示的在没有外力施加的情况下的稳定位置。在筒管支承框架28位于上升位置的状态下,捻纱Y由捻纱单元3生产。在此,筒管支承框架28在任何时候均会在自重作用下下降。特别地讲,在供给筒纱10安置在所有筒管支承轴25、26和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捻纱机,其中,一个供给筒纱设在机架的上侧,并且一个张力施加装置用于在一个捻纱装置的纱上游侧向从所述供给筒纱上展出的纱施加张力,所述捻纱装置设于所述机架的下侧,其特征在于,一个初始张力施加装置设在所述张力施加装置的纱引入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优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