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气动连接纱线的纱线捻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2047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气动连接纱线尤其是弹性纱的纱线捻接装置,具有一个捻接体,该捻接体具有一个可真空加载的捻接通道,该捻接通道可借助于一个覆盖元件封闭,此外,在捻接通道的区域中布置有支承件,该支承件实现纱线端的固定。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这样进行设置,即,该支承件由一弹簧丝(36)和覆盖元件(23)构成,其中,弹簧丝(36)这样定位在一个位于捻接体(19)中的、相对于捻接通道(20)成角度地移动的槽(35)内,即,要进行捻接的纱线端(31、32)在捻接过程中被夹在覆盖元件(23)和弹簧丝(36)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气动连接纱线尤其是弹性纱的纱线捻接装置。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用于气动连接纱线的纱线捻接装置就被认为与自动交叉卷绕络筒机相关联,并在许多专利文献例如DE4005752A1或DE4420979A1中作过详细的说明。利用这种已知的纱线捻接装置,可以将两个例如通过纱线断头或受控制的清纱器剪纱造成的纱线端气动连接成纱线几近均匀的接头。这意味着,卷绕在交叉卷绕筒子表面上的上部纱线被吸纱嘴吸取并被置入纱线捻接装置的捻接体(Spleissprisma)的捻接通道中。几乎是在同时,下部纱线通过一个夹纱管被处于退绕位置的一退绕筒子夹取,且同样被置入捻接通道中,紧接着,上部纱线和下部纱线就在那里发生气动涡流变形。为了使这种捻接体具有纱线几近均匀的外观和差不多一致的纱线强度,两纱线端必须事先准确地切断并要针对捻接过程预整理好。已知的纱线捻接装置为此具有相应的纱线夹紧装置、纱线切断装置以及所谓的支承和开松细管。这意味着,两纱线端在通过上述的操作元件穿入捻接通道中期间还分别位于纱线夹紧装置的支承夹子与纱线切断装置的切断工具之间,其中纱线端各自所属的纱线处理装置分别布置在捻接通道的相对侧。若上部纱线和下部纱线都可靠地固定在配属的纱线夹紧装置中,纱线便被纱线切断装置切断。所切的纱线端随后被吸入各自相邻的支承和开松细管中并在那里进行气动预整理。这意味着,纱线端首先被尽量地从其纱线捻度中释放出来,此外还除去短纤维。随后,经过预整理的纱线端通过所谓的毛圈拉出器被这样拉入捻接体的捻接通道中,即,它们大致等高地平行并排位于捻接通道中,但在此情况下仍有相反的取向。一股通过相应的空气喷入口导入捻接通道的压缩空气流使两纱线端首先基本上平行排列的纤维发生涡流变形,结果就形成纱线几近均匀的捻接体。实践证明,所述方法及相应装置在捻接纯棉纱线或棉纤维和合成纤维的混合物时是可靠的。但在捻接所谓的弹性纱时存在一些难度,弹性纱一般具有高弹性的包芯纱,它例如被棉纤维包围着。这种弹性纱因有高弹性的包芯纱而力图在剪纱之后自行收缩,也即卷曲。当这种弹性纱需要在一个先前所述的纱线捻接装置中进行捻接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纱线端因有着强烈的卷曲倾向而未吸入支承和开松细管中,也就未经过相应的预整理,或者是,纱线端在纱线捻接装置的捻接体的捻接通道内重叠不够。两种情形通常会导致未完成捻接或捻接不满足所提出的质量要求。为了能可靠地对弹性纱进行捻接,已有人提出建议,在捻接通道或支承和开松细管的区域中设置额外的制动件,该制动件在纱线端通过纱线切断装置被切断之后将其固定。这意味着,设置制动件来防止被切断的纱线端过于卷曲。EP1118570A2示出并描述了一种纱线捻接装置,它在支承和开松细管的高度上具有额外的形式为锯齿状金属板的纱线制动件。分别固定一个纱线端的该金属板大致在半中腰位于纱线夹紧装置和配属的支承和开松细管之间。这意味着,在通过纱线切断装置切断纱线端之后形成的、自由的,易于弯曲的纱线长度通过已知的制动件被大致平分。利用如此设计的纱线捻接装置,虽然能稍微增大弹性纱成功捻接的数量,但却消除不了原则性的问题。这种见解至少部分地体现在DE10124832A1中描述的纱线捻接装置上。同样,在这种纱线捻接装置中,大致在支承和开松细管的高度上设置用于被切断的纱线端的制动件。该制动件在此也用来将易于卷曲的纱线端的长度大致平分。DE10124832A1中的制动件在此被设计成可真空加载的筛子,它将切断的纱线端气动地固定在其表面上。然而DE10124832A1中描述的纱线捻接装置仍存在缺陷,特别是相对昂贵且由此成本高。此外,DE-AS1535828或DE4226025C2公开了这样的纱线捻接装置,即,在捻接通道的区域中布置有支承件,它们在捻接过程中固定纱线端。在DE-AS1535828的纱线捻接装置中,纱线端例如通过两个隔开的夹钳固定,而在DE4226025C2的纱线捻接装置中,纱线端通过一个居中的垫子状弹性元件固定。在所述的捻接装置中,压缩空气喷入口被分别布置在支承件和捻接通道出口之间,捻接空气通过该压缩空气喷入口可喷入捻接通道中。这意味着,在应用DE-AS1535828或DE4226025C2的纱线捻接装置时,产生了所谓的双接头,其具有两个隔开的捻接区和一个位于其间的区域,该区域带有平行排列的未捻接的纱线段。这样的双接头虽然较为耐用,但却没有纱线几近均匀的接头,因此不太适用于纺织工业,尤其是不适用于制造例如进一步加工成单层机织物的纱线。
技术实现思路
从上述现有技术出发,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这样改进已知的用于气动连接纱线的纱线捻接装置,即,利用这样一种装置也能可靠地对有问题的纱线尤其是弹性纱进行捻接。根据本专利技术,该目的是通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纱线捻接装置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纱线捻接装置的有利改进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到阐述。在此情况下,本专利技术支承件的设计尤其带来了这样的优点,即,上部纱线和下部纱线的纱线端在被置入捻接通道中之后,通过自动闭合的覆盖元件马上被限定性地固定。这意味着,仅将纱线端夹成在其被切断之后通过拉纱器可被拉入捻接通道中。纱线端在捻接通道的区域中仅在一个非常小的纱线段上被夹紧,这样预整理的纱线端的涡流变形就不会被破坏。通过本专利技术的纱线捻接装置形成的纱线接头不仅充分牢固,而且还具有纱线几近均匀的外观。通过在捻接通道的区域中额外地对纱线端进行机械固定,尤其是在弹性纱的情况下,能显著地压制典型的纱线端弯曲,从而不仅能将切断的纱线端可靠地吸到开松细管中,还能在捻接过程中确保纱线端在捻接通道中有充分重叠的长度。总的说来,本专利技术支承件的设计即便对有问题的纱线也能以简单而可靠的方式形成整洁的接头。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优选实施形式是,弹簧丝被布置成与捻接通道的底部间隔开。此外,如权利要求3所述,弹簧丝在优选设计中具有明显小于捻接通道净横截面积的横截面积,通过这种布置方式可靠地防止了弹簧丝在捻接通道的内部干扰捻接气流,这会对预整理纱线端的涡流变形产生负面影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优选实施形式是,弹簧丝被可更换地装在捻接体上。这种设计例如带来的优点是,可毫无问题地更换损坏的弹簧丝或相应于当前的纱线部分分别使用专门的弹簧丝。附图说明下面参照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细节进行说明。其中图1在侧视图中示出了具有纱线捻接装置的自动交叉卷绕络筒机的工位; 图2在俯视图中示出了穿入要连接的纱线端期间的本专利技术的纱线捻接装置;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纱线捻接装置的捻接体的透视图;图4示出了沿图3中剖面IV-IV的捻接过程中的本专利技术的纱线捻接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以侧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一台整体用参考标号1表示的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在实施例中为所谓的自动交叉卷绕络筒机。这种自动交叉卷绕络筒机1通常在其末端机架(未示出)之间具有多个同类的工位,在本例中为络纱头2。在该络纱头2上,正如众所周知且因此不必作出详细说明的那样,将在环锭细纱机上生产的管纱9再绕成大容积的交叉卷绕筒子15。在其完成之后,交叉卷绕筒子15借助于一个自动工作的服务机组优选是一个交叉卷绕筒子更换器(未示出)被转移到一个沿着机器设置的交叉卷绕筒子输送装置21上,并被输送到一个布置在机器端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气动连接纱线尤其是弹性纱的纱线捻接装置,具有一个捻接体,该捻接体具有一个可真空加载的捻接通道,该捻接通道可借助于一个覆盖元件封闭,此外,在捻接通道的区域中布置有支承件,该支承件实现纱线端的固定,其特征在于,该支承件由一弹簧丝(36)和覆盖元件(23)构成,其中,弹簧丝(36)这样定位在一个位于捻接体(19)中的、相对于捻接通道(20)成角度地移动的槽(35)内,即,要进行捻接的纱线端(31、32)在捻接过程中被夹在覆盖元件(23)和弹簧丝(36)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德特勒夫福尔
申请(专利权)人:索若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