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97035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包括与机动车固定连接的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手柄控制杆,设置于所述底座一侧的控制连杆和设置于所述手柄控制杆顶端的控制把手,所述控制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手柄控制杆铰接,所述控制连杆的另一端与机动车的变速箱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顶面设有档位槽,所述手柄控制杆的底端穿过所述档位槽后与所述控制连杆铰接,所述手柄控制杆与所述档位槽接触处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套设有橡胶套。本换挡机构能有效减小手柄控制杆与底座之间的震动碰撞,减小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
本技术涉及机动车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
技术介绍
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行驶速度的调节,需要进行换挡,在换挡时,需要将踩下离合器踏板,再通过手动控制换挡机构,控制变速箱内的齿轮机构进行传动的变换,之后,再慢慢抬起离合器踏板,完成换挡。在此过程中,司机在操纵离合器踏板时往往不能做到迅速踩下并抬起,且离合器不能踩到最底处,此时出现半联动现象,加速离合器的磨损,此时在手动控制换挡机构进行换挡时,往往由于变速箱内齿轮不能很好的啮合,而导致齿轮之间发生摩擦震动,此震动通过换挡机构传递至换挡机构的手柄控制杆上,使得手柄控制杆与底座之间发生震动碰撞,产生异响,并且加速了手柄控制杆与底座的磨损,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另外,现有的换挡机构,其手柄控制杆与控制把手之间的安装方式复杂,进行维修时,拆卸麻烦。再者,控制把手的形状往往进行特殊形状的设计,以适应人手的形状,极大的提高了驾驶员长期驾驶过程中的舒适度。但现有的控制把手往往是固定安装在手柄控制杆上,不同驾驶员在进行换挡时其最舒适的方向往往各有不同,若长时间手握与自己习惯方向不同的控制把手进行换挡,不仅不会提高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舒适度,反而更容易使驾驶员感到疲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本换挡机构能有效减小手柄控制杆与底座之间的震动碰撞,减小磨损;并且手柄控制杆与控制把手之间的安装简单,便于拆卸;可以根据驾驶员习惯,进行控制把手的转动调节,增加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舒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包括与机动车固定连接的底座,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的手柄控制杆,设置于所述底座一侧的控制连杆和设置于所述手柄控制杆顶端的控制把手,所述控制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手柄控制杆铰接,所述控制连杆的另一端与机动车的变速箱传动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面设有档位槽,所述手柄控制杆的底端穿过所述档位槽后与所述控制连杆铰接,所述手柄控制杆与所述档位槽接触处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套设有橡胶套。进一步的:所述手柄控制杆顶部设有外螺纹,所述控制把手底部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所述手柄控制杆与所述控制把手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手柄控制杆侧壁的顶部处设有第一键槽,所述控制把手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键槽相匹配的第二键槽,所述第一键槽与所述第二键槽对合后插设有平键,所述平键上设有方便平键拆装的拨块,所述第一键槽下设有供所述平键滑动的滑槽,所述滑槽内固定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平键固定连接。更进一步的:所述滑槽外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供所述凸块滑动的缺口。进一步的,所述手柄控制杆顶端转动设置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顶端设置所述控制把手,所述手柄控制杆与所述转动座的连接处套设有滑套,所述滑套内壁的上部严圆周方向开设有若干卡槽,所述转动座外壁底部设有与若干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筋,所述滑套内壁的下部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槽,所述手柄控制杆外壁的上部设有与所述导槽相配合的导柱,所述手柄控制杆外壁的上部固定设有与所述滑套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外设有护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驾驶员在进行换挡时,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或者在操作不当,使得变速箱内齿轮不能很好的啮合,而发生齿轮之间的摩擦震动,进而带动手柄控制杆与底座之间发生震动碰撞,产生异响。本技术的在手柄控制杆与所述档位槽接触处开设有环形槽,并在环形槽内套设有橡胶套。当手柄控制杆与底座之间发生震动碰撞时,橡胶套能有效的减小两者之间的碰撞,减小磨损,增加使用寿命。手柄控制杆与控制把手通过螺纹连接,并通过平键进行固定,能有效防止两者之间发生转动,第一弹簧的设计能保证正常使用时,平键处于第一键槽与第二键槽内,从而实现手柄控制杆与控制把手的固定;当需要将控制把手拆卸下来时,左手向下拨动平键上的拨块,使得平键滑出第一键槽与第二键槽,此时可用右手将控制把手旋下;当安装时,先用左手将向下拨动平键上的拨块,再用右手将控制把手旋紧,放开左手,平键自动滑入第一键槽与第二键槽内。此设计,使得控制把手的拆卸方便、快捷;同时不用取下平键,能有效防止平键丢失的情况。在手柄控制杆顶端转动设置有转动座,并且转动座顶端设置所述控制把手,转动座的设置可以使得控制把手进行旋转,以适应驾驶员的习惯。在正常使用时,滑套的卡槽与转动座外壁底部的卡筋相卡合,滑套与转动座处于转动固定的状态,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滑套不会向下滑,保证滑套与转动座转动固定的稳定性,同时滑套内壁下部的导槽与手柄控制杆外壁上部的导柱相配合,保证了滑套与手柄控制杆处于转动固定的状态;结合上述两个状态,此时手柄控制杆、滑套和转动座三者不会发生转动。当控制把手的角度与驾驶员的习惯不适合时,需要转动控制把手,用左手抓住滑套,使滑套沿手柄控制杆向下滑动,同时,滑套的卡槽沿转动座外壁底部的卡筋向下滑动,直至滑出,此时可旋转控制把手至合适的位置,松开左手,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滑套具有向上滑动的趋势,再用右手微调控制把手,直至滑套的卡槽与转动座外壁底部的卡筋相对齐,滑套自动向上滑动,滑套的卡槽与转动座外壁底部的卡筋冲重新互卡合,此时手柄控制杆、滑套和转动座三者不会发生转动,实现控制把手角度的调节。根据不同驾驶员的习惯可以调节控制把手的角度,极大的增加了驾驶员的操作舒适度,减少长时间开车的疲劳感。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手柄控制杆与控制把手安装的爆炸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2的A部放大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手柄控制杆、转动座、滑套及控制把手安装的爆炸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4的B部放大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手柄控制杆、转动座、滑套及控制把手组合时转动座与滑套转动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图6的C部放大图;图8所示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手柄控制杆、转动座、滑套及控制把手组合时转动座与滑套相互转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底座;2、手柄控制杆,2-1、外螺纹,2-2、第一键槽,2-3、滑槽,2-4、导柱;3、控制连杆;4、控制把手,4-1、内螺纹,4-2、第二键槽;5、档位槽;6、环形槽;7、橡胶套;8、平键,8-1、拨块;9、第一弹簧;10、挡板,10-1、缺口;11、转动座,11-1、卡筋;12、滑套,12-1、卡槽,12-2、导槽;13、第二弹簧;14、护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图1至图3所示为本使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包括与机动车固定连接的底座1,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手柄控制杆2,设置于所述底座1一侧的控制连杆3和设置于所述手柄控制杆2顶端的控制把手4,所述控制连杆3的一端与所述手柄控制杆2铰接,所述控制连杆3的另一端与机动车的变速箱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面设有档位槽5,所述手柄控制杆2的底端穿过所述档位槽5后与所述控制连杆3铰接,所述手柄控制杆2与所述档位槽5接触处开设有环形槽6,所述环形槽6内套设有橡胶套7。当驾驶员在进行换挡时,由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包括与机动车固定连接的底座(1),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手柄控制杆(2),设置于所述底座(1)一侧的控制连杆(3)和设置于所述手柄控制杆(2)顶端的控制把手(4),所述控制连杆(3)的一端与所述手柄控制杆(2)铰接,所述控制连杆(3)的另一端与机动车的变速箱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面设有档位槽(5),所述手柄控制杆(2)的底端穿过所述档位槽(5)后与所述控制连杆(3)铰接,所述手柄控制杆(2)与所述档位槽(5)接触处开设有环形槽(6),所述环形槽(6)内套设有橡胶套(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包括与机动车固定连接的底座(1),设置于所述底座(1)上的手柄控制杆(2),设置于所述底座(1)一侧的控制连杆(3)和设置于所述手柄控制杆(2)顶端的控制把手(4),所述控制连杆(3)的一端与所述手柄控制杆(2)铰接,所述控制连杆(3)的另一端与机动车的变速箱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面设有档位槽(5),所述手柄控制杆(2)的底端穿过所述档位槽(5)后与所述控制连杆(3)铰接,所述手柄控制杆(2)与所述档位槽(5)接触处开设有环形槽(6),所述环形槽(6)内套设有橡胶套(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控制杆(2)顶部设有外螺纹(2-1),所述控制把手(4)底部设有与所述外螺纹(2-1)相配合的内螺纹(4-1),所述手柄控制杆(2)与所述控制把手(4)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机动车换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控制杆(2)侧壁的顶部处设有第一键槽(2-2),所述控制把手(4)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键槽(2-2)相匹配的第二键槽(4-2),所述第一键槽(2-2)与所述第二键槽(4-2)对合后插设有平键(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巨青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贝尔达汽车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