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9377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7: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设备。其中,压缩机包括:动涡旋盘;上支架,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形成背压腔;油分离器,背压腔与油分离器连通,且油分离器向背压腔提供高压油。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压缩机的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摩擦作用较大的问题。

Compressor and its heat exchang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he compressor includes the moving scroll plate, the upper bracket, the upper bracket and the moving scroll plate forming the back pressure cavity, the oil separator, the back pressure chamber and the oil separator, and the oil separator provides the high pressure oil to the back pressure cavity. The invention effectively solves the friction problem between the upper bracket of the compressor and the movable scroll plate in the prior 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设备。
技术介绍
涡旋压缩机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噪声低、机械效率高且运转平稳等优点。针对静涡旋盘浮动且动涡旋盘不浮动的涡旋压缩机而言,在涡旋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在涡旋压缩机的内部存在较多摩擦副。其中,动涡旋盘与上支架支撑面之间的摩擦是较为关键的摩擦副之一,这也是影响涡旋压缩机性能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地,在气体作用下,动涡旋盘紧贴上支架支撑面运动,导致上支架的支撑面与动涡旋盘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小上支架的支撑面与动涡旋盘之间的摩损,常用方法是在动涡旋盘与上支架的支撑面接触部位开设油槽以降低摩擦,提高二者间的润滑性能。然而,上述减磨方式的效果不佳,上支架的支撑面与动涡旋盘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摩擦作用,导致压缩机的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的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摩擦作用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动涡旋盘;上支架,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形成背压腔;油分离器,背压腔与油分离器连通,且油分离器向背压腔提供高压油。进一步地,压缩机包括:进油结构,与油分离器及背压腔均连通,以将油分离器内的高压油导入背压腔内。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支撑结构,设置在上支架上且位于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支撑结构与动涡旋盘之间形成背压腔。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密封结构,设置在支撑结构与动涡旋盘之间,以对背压腔进行密封。进一步地,支撑结构的朝向动涡旋盘的端面上具有背压凹槽及一个或多个密封槽,背压凹槽与动涡旋盘之间形成背压腔,进油结构与背压凹槽连通,且第一密封结构设置在密封槽内以对背压腔进行密封。进一步地,支撑结构具有与背压凹槽连通的第一进油通道,进油结构包括长度可调节的进油套管,进油套管与油分离器及第一进油通道均连通。进一步地,上支架具有第二进油通道,通过第二进油通道将第一进油通道与进油结构相连通。进一步地,进油结构还包括:进油接头,进油接头与进油套管靠近第一进油通道的一端连接,第一进油通道具有与进油接头形状相适配的进油孔。进一步地,第一进油通道包括顺次连接的进油孔、径向油孔及轴向油孔,轴向油孔的出口连通至背压凹槽的槽底,高压油能够通过出口进入至背压凹槽内。进一步地,进油结构还包括:第二密封结构,设置在进油接头与进油孔的孔壁之间以对进油孔进行密封。进一步地,背压凹槽为环形槽或者弧形槽,密封槽为与背压凹槽同心设置的环形槽或者弧形槽。进一步地,当密封槽为多个时,至少一个密封槽的半径小于背压凹槽的半径,至少一个密封槽的半径大于背压凹槽的半径。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复位件,设置在密封槽的槽底与第一密封结构之间,复位件给第一密封结构提供向朝向动涡旋盘一侧运动的复位力,当密封槽为多个时,多个复位件与多个密封槽一一对应地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的压缩机,压缩机的油分离器包括油分进气口、出气管及回油总管,且压缩机的排气管与油分进气口连通,压缩机的进气管与回油总管连通,压缩机的进油结构与回油总管连通。进一步地,回油总管包括与进油结构连通的第一回油支管及与进气管连通的第二回油支管,从油分离器分离出的一部分高压油进入第一回油支管内,从油分离器分离出的另一部分高压油进入第二回油支管内。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压缩机包括动涡旋盘、上支架及油分离器。其中,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形成背压腔。背压腔与油分离器连通,且油分离器向背压腔提供高压油。这样,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油分离器内的高压油进入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的背压腔内,背压腔内的高压油能够对动涡旋盘产生使其远离上支架的支撑力,该支撑力能够抵消部分压缩机内腔中气体压力与动涡旋盘共同作用在上支架上的作用力,进而减小动涡旋盘对上支架的正压力,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作用,降低由于摩擦导致的能量损耗,提高压缩机的工作可靠性,并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同时,背压腔内的高压油能够减小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的摩擦系数,进一步地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压缩机的摩擦功耗,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及提升其工作性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压缩机的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压缩机的局部剖视图;图3示出了图2中的压缩机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压缩机与油分离器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1中的压缩机的上支架、支撑结构、第一密封结构及复位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中的支撑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7示出了图1中的压缩机的进油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壳体;20、静涡旋盘;30、动涡旋盘;40、上支架;41、第二进油通道;50、油分离器;51、油分进气口;52、出气管;53、回油总管;531、第一回油支管;532、第二回油支管;60、进油结构;61、进油套管;62、进油接头;63、第二密封结构;70、支撑结构;71、背压凹槽;72、密封槽;73、第一进油通道;731、进油孔;732、径向油孔;733、轴向油孔;80、第一密封结构;90、复位件;100、压缩机;110、排气管;120、进气管;130、十字滑环;140、电机;150、下轴承;160、曲轴;170、密封盖;180、分隔板;190、上盖;201、第一毛细管;202、第二毛细管。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的上支架与动涡旋盘之间摩擦作用较大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设备。如图1至图4所示,压缩机包括动涡旋盘30、上支架40及油分离器50。其中,上支架40与动涡旋盘30之间形成背压腔。背压腔与油分离器50连通,且油分离器50向背压腔提供高压油。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油分离器50内的高压油进入上支架40与动涡旋盘30之间的背压腔内,背压腔内的高压油能够对动涡旋盘30产生使其远离上支架40的支撑力,该支撑力能够抵消部分压缩机内腔中气体压力与动涡旋盘30共同作用在上支架40上的作用力,进而减小动涡旋盘30对上支架40的正压力,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作用,降低由于摩擦导致的能量损耗,提高压缩机的工作可靠性,并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同时,背压腔内的高压油能够减小上支架40与动涡旋盘30之间的摩擦系数,进一步地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压缩机的摩擦功耗,提高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涡旋盘(30);上支架(40),所述上支架(40)与所述动涡旋盘(30)之间形成背压腔;油分离器(50),所述背压腔与所述油分离器(50)连通,且所述油分离器(50)向所述背压腔提供高压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涡旋盘(30);上支架(40),所述上支架(40)与所述动涡旋盘(30)之间形成背压腔;油分离器(50),所述背压腔与所述油分离器(50)连通,且所述油分离器(50)向所述背压腔提供高压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进油结构(60),与所述油分离器(50)及所述背压腔均连通,以将所述油分离器(50)内的所述高压油导入所述背压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支撑结构(70),设置在所述上支架(40)上且位于所述上支架(40)与所述动涡旋盘(30)之间,所述支撑结构(70)与所述动涡旋盘(30)之间形成所述背压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密封结构(80),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70)与所述动涡旋盘(30)之间,以对所述背压腔进行密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70)的朝向所述动涡旋盘(30)的端面上具有背压凹槽(71)及一个或多个密封槽(72),所述背压凹槽(71)与所述动涡旋盘(30)之间形成所述背压腔,所述进油结构(60)与所述背压凹槽(71)连通,且所述第一密封结构(80)设置在所述密封槽(72)内以对所述背压腔进行密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70)具有与所述背压凹槽(71)连通的第一进油通道(73),所述进油结构(60)包括长度可调节的进油套管(61),所述进油套管(61)与所述油分离器(50)及所述第一进油通道(73)均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40)具有第二进油通道(41),通过所述第二进油通道(41)将所述第一进油通道(73)与所述进油结构(60)相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结构(60)还包括:进油接头(62),所述进油接头(62)与所述进油套管(61)靠近所述第一进油通道(7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油通道(73)具有与所述进油接头(62)形状相适配的进油孔(73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民郭求和曹贞文余世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