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渡轨道及轨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39374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渡轨道及轨道系统,涉及轨道技术领域。其包括:支座,其设置在正交处的间距中,支座包括正交连接的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正交的轨道;导引部,其顶部具有供运输小车行驶的轨道面,其底部与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抵接,使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所连接的轨道形成连续轨道;且导引部和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接合所形成的横截面与轨道的横截面相同;固定部,固定部为多个,且均垂直于导引部,以防止导引部偏离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每个固定部还垂直于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的侧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运输小车平滑驶过过渡轨道,避免振动和噪音。

A transitional orbit and orbit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ransition track and a track system, which relates to the track technical field. It includes a support, which is set 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rthogonal points, the support includes the first support body and the second support body of the orthogonal connection, the two ends of the first support body and the second support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orthogonal orbit, and the guide part has a track surface for the transport car, and the bottom is with the first support body or second. The supporting body is connected to a track connected by the first support body or the second support body to form a continuous track, and the cross section formed by the joint of the guiding part and the first support body or the second support body is the same as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track; the fixed part and the fixed part are multiple and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guide part to prevent the diversion part from deviating from the first branch. A supporting body or a second supporting body; each fixed part is also perpendicular to the side of the first supporting body or the second supporting body. The utility model enables the trolley to smoothly pass through the transition track, avoiding vibration and noi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渡轨道及轨道系统
本技术涉及轨道
,具体是涉及一种过渡轨道及轨道系统。
技术介绍
生产车间内设置有各种材料的运输设备,其中,常见用来运输的运输小车沿着车间轨道运行,有的车间内既有横向轨道也有纵向轨道,不同方向的轨道车分别沿着横向轨道或纵向轨道运行。当横向轨道和纵向轨道互相交叉布置时,在交叉处设置一个小方块来起到过渡作用,小方块四周与横向轨道和纵向轨道之间均有一定间隙,以保证车轮侧面能通过。但是在安装小方块时很难保证小方块与横向轨道和纵向轨道之间的间隙精度,而且无论运输小车从纵向轨道还是横向轨道运行通过交叉轨道时会产生严重振动,噪音巨大,不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渡轨道及轨道系统,使得运输小车平滑驶过过渡轨道,避免振动和噪音。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渡轨道,用于连接正交的运输小车轨道,所述轨道在正交处中断并留有间距,其包括:支座,其设置在所述正交处的间距中,所述支座包括正交连接的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正交的所述轨道;导引部,其顶部具有供运输小车行驶的轨道面,其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抵接,使所述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所连接的所述轨道形成连续轨道;且所述导引部和所述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接合所形成的横截面与所述轨道的横截面相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为多个,且均垂直于所述导引部,以防止所述导引部偏离所述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每个所述固定部还垂直于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的侧面。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多个所述固定部由所述导引部底部向下方伸出,并分为两组,每组设于所述导引部的底部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的侧面抵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轨道的横截面为工形,所述导引部的横截面为T形。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一体成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过渡轨道的轨道系统,其包括:轨道,其包括正交设置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均包括两条平行的导轨,所述第一轨道的导轨和第二轨道的导轨在交叉处中断并留有间距;过渡轨道,所述过渡轨道为四个,每个所述过渡轨道设置在所述正交处的间距中,使所述第一轨道或者第二轨道形成连续轨道,且所述导引部和所述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接合所形成的横截面与所述轨道的横截面相同。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多个所述固定部由所述导引部底部向下方伸出,并分为两组,每组设于所述导引部的底部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的侧面抵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1)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分别连接两个不同方向的交叉轨道,导引部根据运输小车所运行的轨道,放置在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上,与同方向的轨道形成一条连续轨道,使得运输小车平滑驶过过渡轨道,避免震动和噪音。(2)过渡轨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制造成本低。(3)根据运输小车所运行的轨道,可由人工随时调整每个过渡轨道的导引部与第一支撑体或者第二支撑体的相对位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过渡轨道结构示意图;图2是使用过渡轨道的轨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过渡轨道与第一轨道相连;图3是使用过渡轨道的轨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过渡轨道与第二轨道相连。图中:1-轨道,11-第一轨道,12-第二轨道,2-支座,21-第一支撑体,22-第二支撑体,3-导引部,4-固定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渡轨道,用于连接交叉的运输小车轨道1,参见图1所示,过渡轨道包括支座2、导引部3和固定部4。支座2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十字交叉形成正交连接,支座2为锻铸件,即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一体成型。导引部3的顶部具有供运输小车行驶的轨道面,其底部与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抵接,多个固定部4均设于导引部3的底部以防止导引部3偏离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分别连接两个不同方向的交叉轨道1,导引部3根据运输小车所运行的轨道,放置在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上,与同方向的轨道1形成一条连续轨道,使得运输小车平滑驶过过渡轨道,避免震动和噪音。在本实施例中,轨道1的横截面为工形,轨道1的顶面宽度为100mm,底面宽度为150mm,高度为150mm。导引部3的横截面为T形,即导引部3顶部的轨道面与轨道1的轨道面相同。导引部3和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接合所形成的横截面与轨道1的横截面相同,即导引部3和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接合后形成过渡轨道的横截面和标高都与轨道1相同,确保运输小车的平滑过渡,而且过渡轨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制造成本低。多个固定部4由导引部3底部向下方伸出,并分为两组,每组设于导引部3的底部一侧,且与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的侧面抵接。其中,每个固定部4垂直于导引部3,每个固定部4还垂直于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的侧面。具体的,固定部4为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为4个,且对称设置在导引部3的底部两侧,该板状结构的两个侧面分别与导引部3的底部以及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的侧面抵接,进一步的,该板状结构的这两个侧面可以形成弧形过渡,该板状结构为运输小车提供垂直于地面方向的支撑,防止导引部3偏离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使运输小车经过过渡轨道时更加平稳。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之间的角度根据生产车间现场的实际需要确定,可以小于90度或者大于90度。除了一体成型以外,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还可以通过紧固件或者焊接等方式连接为一体。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引部3的顶部供运输小车行驶的轨道面为顶面和两个侧面,运输小车的车轮具有与上述轨道面配合的凹槽。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轨道1供运输小车行驶的轨道面也可以是凹槽,而运输小车的车轮与上述轨道面凹槽配合。参见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过渡轨道的轨道系统,轨道系统包括轨道1和四个过渡轨道。轨道1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轨道11和第二轨道12,具体的,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十字交叉。第一轨道11和第二轨道12均包括两条平行的导轨,第一轨道11的导轨和第二轨道12的导轨在交叉处中断并留有间距。每个过渡轨道设置在交叉处的间距中,第一支撑体2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轨道11的中断导轨,第二支撑体2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轨道12的中断导轨,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与导轨可以焊接连接,使第一轨道11或者第二轨道12形成连续轨道,且导引部3和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接合所形成的横截面与轨道1的横截面相同。第一轨道11的导轨和第二轨道12的导轨在交叉处中断,因此,第一轨道11和第二轨道12的每根导轨都被分为间隔的三段,每两段导轨均通过一个过渡轨道连接,两个过渡轨道之间的轨道为短轨道,短轨道的长度根据两条平行的导轨的间距和过渡轨道的长度确定,第一轨道11和第二轨道12的总长度根据运输小车的工作行程决定,两条平行的导轨的间距为1510mm,两个过渡轨道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与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渡轨道,用于连接运输小车行驶的正交轨道(1),所述轨道(1)在正交处中断并留有间距,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座(2),其设置在所述正交处的间距中,所述支座(2)包括正交连接的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所述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正交的所述轨道(1);导引部(3),其顶部具有供运输小车行驶的轨道面,其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抵接,使所述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所连接的所述轨道(1)形成连续轨道;且所述导引部(3)和所述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接合所形成的横截面与所述轨道(1)的横截面相同;固定部(4),所述固定部(4)为多个,且均垂直于所述导引部(3),以防止所述导引部(3)偏离所述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每个所述固定部(4)还垂直于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渡轨道,用于连接运输小车行驶的正交轨道(1),所述轨道(1)在正交处中断并留有间距,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支座(2),其设置在所述正交处的间距中,所述支座(2)包括正交连接的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所述第一支撑体(21)和第二支撑体(22)的两端均分别连接正交的所述轨道(1);导引部(3),其顶部具有供运输小车行驶的轨道面,其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抵接,使所述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所连接的所述轨道(1)形成连续轨道;且所述导引部(3)和所述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接合所形成的横截面与所述轨道(1)的横截面相同;固定部(4),所述固定部(4)为多个,且均垂直于所述导引部(3),以防止所述导引部(3)偏离所述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每个所述固定部(4)还垂直于第一支撑体(21)或者第二支撑体(22)的侧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轨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固定部(4)由所述导引部(3)底部向下方伸出,并分为两组,每组设于所述导引部(3)的底部一侧,且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小龙陈世珍许露陈文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武船重型装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