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后保险系统及应用其的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38936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后保险系统及应用其的汽车。车用后保险系统包括后保险杠总成、后保中间支架和车身后围板。后保中间支架装设于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后保中间支架与后保险杠总成的中间上平面在沿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空腔。后保中间支架远离装设于车身后围板。传递元件位于空腔内,且传递元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中间上平面和车身后围板,以将施加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传递至车身后围板。汽车包括该车用后保险系统。该车用后保险系统中的传递元件能够将施加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传递至车身后围板,使得后保险杠总成能够承载重量而不易损坏,能够提高包括该车用后保险系统的汽车的安全性能。

Car post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vehicle applied to i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rear insurance system and a vehicle used in the system. The vehicle rear insurance system includes a rear bumper assembly, a rear support intermediate bracket and a body rear panel. The rear support intermediate bracket is installed on the inside of the rear bumper assembly, and the middle upper plane of the middle support and the rear bumper assembly is formed with a cavity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of the car. Keep the middle support away from the body back panel. The transfer element is located in the cavity,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transfer element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middle upper plane and the rear bodyboard, so that the external force applied to the middle upper plane is transferred to the rear bodyboard. The car includes the rear insurance system for the car. The transfer elements in the rear insurance system can transfer the external force on the middle plane to the rear bodyboard, making the rear bumper assembly capable of carrying weight and not easily damaged, and can improve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 car including the rear insuranc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后保险系统及应用其的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用后保险系统及应用其的汽车。
技术介绍
对于汽车而言,后保险系统通常包括后保险杠总成、后保中间支架和车身后围板。其中,后保中间支架装设到后保险杠总成朝向汽车内部的一侧,然后后保中间支架远离后保险杠总成的一端再装设到车身后围板上。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后保中间支架装设到后保险杠总成后,后保中间支架与后保险杠总成的中间上平面之间在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空腔,使得后保险杠总成的载重能力较差。从而,当中间上平面中与空腔对应的区域受到外部较大的压力时,后保险杠总成容易损坏,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综上,现有技术中的后保险系统具有后保险总成易损坏、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后保险系统具有后保险总成易损坏、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缺陷,提供一种车用后保险系统及应用其的汽车。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车用后保险系统,用于汽车,其包括:后保险杠总成,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中部具有中间上平面,所述后保险杠总成朝向所述汽车的内部的一侧为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后保中间支架,所述后保中间支架装设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与所述中间上平面在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空腔;车身后围板,所述后保中间支架远离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一端装设于所述车身后围板;传递元件,所述传递元件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传递元件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中间上平面和所述车身后围板,以将施加到所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通过所述传递元件、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传递至所述车身后围板。可选地,所述传递元件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传递元件的首端贴合于所述中间上平面,所述传递元件的尾端压设于所述后保中间支架。可选地,所述后保中间支架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具有: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靠近所述车身后围板的一端装设于所述车身后围板,所述支架本体靠近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一端装设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所述支架本体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自所述支架本体的首端和/或尾端延伸;其中,所述传递元件的尾端压设于所述延伸部。可选地,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车身后围板的一端具有挡板,以限制所述传递元件的尾端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可选地,所述传递元件具有:第一传递部,所述第一传递部压设于所述后保中间支架;第二传递部,所述第二传递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递部远离所述后保中间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二传递部与所述第一传递部的连接位置处形成有大于0的夹角,所述第二传递部的顶部贴合于所述中间上平面。可选地,所述夹角为90°。可选地,所述第二传递部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相对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具有凸出部,所述第二传递部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相对的一端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凸出部相适配。可选地,所述第一传递部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相对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孔,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具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传递部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可选地,所述后保险杠总成上装设有雾灯,所述第二连接孔位于所述雾灯上。可选地,所述第一传递部和所述第二传递部上均设有加强筋。可选地,所述第一传递部、所述第二传递部为一整体结构。可选地,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与所述车身后围板之间螺纹连接或卡合连接,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之间螺纹连接或卡合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应用如上所述的车用后保险系统。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车用后保险系统中的传递元件能够将施加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传递至车身后围板,使得后保险杠总成能够承载重量而不易损坏,能够提高包括该车用后保险系统的汽车的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下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下的汽车中车用后保险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下的车用后保险系统中后保中间支架与传递元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下的车用后保险系统中传递元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汽车20:车用后保险系统30:后保险杠总成301:中间上平面40:后保中间支架401:支架本体402:延伸部403:挡板50:车身后围板60:传递元件601:第一传递部602:第二传递部603:凹陷部604:第一连接孔605: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说明书附图中,具有类似结构或功能的元件将用相同的元件符号表示。可以理解地,附图只是为了便于说明本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并不是要对本技术进行穷尽性的说明,也不是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制。如图1和图2所示,汽车10包括车用后保险系统20,车用后保险系统包括后保险杠总成30、后保中间支架40、车身后围板50和传递元件60。其中,后保险杠总成30的中部具有中间上平面301,后保险杠总成30朝向汽车10的内部的一侧为后保险杠总成30的内侧。后保中间支架40装设于后保险杠总成30的内侧,后保中间支架40与中间上平面301在沿汽车10的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空腔。后保中间支架40远离后保险杠总成30的一端装设于车身后围板50。传递元件60位于所述空腔内,且传递元件60沿汽车10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中间上平面301和车身后围板50,以将施加到中间上平面301上的外力通过传递元件60、后保中间支架40传递至车身后围板50。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元件设置在空腔内,当中间上平面上受到外力时,该外力会通过传递元件、后保中间支架将该外力传递至车身后围板,进而传递至车身,使得后保险杠总成能够承载重量而不易损坏,能够提高包括汽车的安全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保中间支架与车身后围板之间螺纹连接,后保中间支架与后保险杠总成之间螺纹连接。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后保中间支架与车身后围板之间、后保中间支架与后保险杠总成之间也可以采用卡合连接。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传递元件60沿图1中汽车10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首端和尾端,传递元件60的首端贴合于中间上平面301,传递元件60的尾端压设于后保中间支架40。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元件的首端的结构、形状与中间上平面的结构、形状相适配,使得传递元件的首端与中间上平面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较为可靠地将施加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传递到车身后围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元件的尾端仅是在位置上压设于后保中间支架上,传递元件与后保中间支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连接。一方面,在传递元件与后保险杠总成、后保中间支架之间位置匹配的基础上,传递元件已能够较为可靠地实现传递外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汽车组装时,无论是先将后保中间装设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再将传递元件贴合到中间上平面,还是先将传递元件贴合到中间上平面再将后保中间支架装设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由于传递元件位于空腔内,不易实现将传递元件连接到后保中间支架的操作。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传递元件60具有第一传递部601和第二传递部602。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用后保险系统及应用其的汽车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后保险系统,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后保险杠总成,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中部具有中间上平面,所述后保险杠总成朝向所述汽车的内部的一侧为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后保中间支架,所述后保中间支架装设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与所述中间上平面在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空腔;车身后围板,所述后保中间支架远离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一端装设于所述车身后围板;传递元件,所述传递元件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传递元件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中间上平面和所述车身后围板,以将施加到所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通过所述传递元件、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传递至所述车身后围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后保险系统,用于汽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后保险杠总成,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中部具有中间上平面,所述后保险杠总成朝向所述汽车的内部的一侧为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后保中间支架,所述后保中间支架装设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内侧,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与所述中间上平面在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形成有空腔;车身后围板,所述后保中间支架远离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一端装设于所述车身后围板;传递元件,所述传递元件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传递元件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中间上平面和所述车身后围板,以将施加到所述中间上平面上的外力通过所述传递元件、所述后保中间支架传递至所述车身后围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后保险系统,其中,所述传递元件沿所述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传递元件的首端贴合于所述中间上平面,所述传递元件的尾端压设于所述后保中间支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后保险系统,其中,所述后保中间支架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具有: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靠近所述车身后围板的一端装设于所述车身后围板,所述支架本体靠近所述后保险杠总成的一端装设于所述后保险杠总成,所述支架本体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自所述支架本体的首端和/或尾端延伸;其中,所述传递元件的尾端压设于所述延伸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后保险系统,其中,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车身后围板的一端具有挡板,以限制所述传递元件的尾端沿所述汽车的长度方向的移动。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后保险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威邱晨曦刘晓勤
申请(专利权)人: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