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建民专利>正文

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33616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0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在成分中添加有间甲基苯胺、含氟化合物等组分,在制备时是先将各组分分别与分子量不同的聚碳酸酯、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反应制成一号基料和二号基料,确保各组分间能够充分反应,提高混合效果,同时,严格把控反应温度、挤出温度等工艺参数,以提高组分的反应效果,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性能,经过试验证明,经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得的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热变形能力和耐高温耐水解能力,能够广泛的应用在各领域外壳使用,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具有优异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聚碳酸酯材料的耐水解性能不佳,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会大幅度降低使用寿命,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原料配方为:聚碳酸酯32-66%、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25-42%、抗氧剂0.1-1.0%、润滑剂2-5%、间甲基苯胺2-5%、含氟化合物2-7%,其余为增韧剂。优选地,原料配方为:聚碳酸酯48%、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35%、抗氧剂0.5%、润滑剂3%、间甲基苯胺4%、含氟化合物6%,其余为增韧剂。具体地,所述的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包括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A30-65份、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B30-65份。具体地,所述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A的分子量为12000-18000,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B的分子量为15000-26000。具体地,所述聚碳酸酯包括A类、B类、C类,其中A类的分子量为10000-30000,B类的分子量为15000-18000,C类的分子量为22000。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聚碳酸酯、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分别加入工程塑料粉碎机进行粉碎,过200目筛,混合均匀后备用;2)将聚碳酸酯与含氟化合物同时加入到反应釜中,升温至85-135℃,搅拌并加入抗氧剂,保持反应温度85-135℃反应3-5h,得到一号基料;3)将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与间甲基苯胺同时加入到反应釜中,升温至92-157℃,搅拌并加入润滑剂,保持反应温度92-157℃反应2-4h,得到二号基料;4)将一号基料、二号基料及增韧剂均匀加入高分子材料搅拌机中,搅拌速度为500-800r/min,搅拌时间为1-2min,得到基料;5)将基料放入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得到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其中,独立段的挤出温度为350-410℃,加注段的挤出温度为420-490℃,啮合段的挤出温度为520-560℃。优选地,在步骤2)中,所述升温温度为91℃,保持反应温度为102℃。优选地,在步骤3)中,所述升温温度为127℃,保持反应温度为132℃。优选地,在步骤5)中,所述独立段的挤出温度为380℃,加注段的挤出温度为450℃,啮合段的挤出温度为54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在成分中添加有间甲基苯胺、含氟化合物等组分,在制备时是先将各组分分别与分子量不同的聚碳酸酯、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反应制成一号基料和二号基料,确保各组分间能够充分反应,提高混合效果,同时,严格把控反应温度、挤出温度等工艺参数,以提高组分的反应效果,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性能,经过试验证明,经本专利技术制得的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热变形能力和耐高温耐水解能力,能够广泛的应用在各领域外壳使用,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具有优异的使用寿命。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原料配方为:聚碳酸酯48%、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35%、抗氧剂0.5%、润滑剂3%、间甲基苯胺4%、含氟化合物6%,其余为增韧剂。具体地,所述的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包括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A30-65份、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B30-65份。具体地,所述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A的分子量为12000-18000,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B的分子量为15000-26000。具体地,所述聚碳酸酯包括A类、B类、C类,其中A类的分子量为10000-30000,B类的分子量为15000-18000,C类的分子量为22000。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聚碳酸酯、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分别加入工程塑料粉碎机进行粉碎,过200目筛,混合均匀后备用;2)将聚碳酸酯与含氟化合物同时加入到反应釜中,升温至91℃,搅拌并加入抗氧剂,保持反应温度102℃反应3-5h,得到一号基料;3)将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与间甲基苯胺同时加入到反应釜中,升温至127℃,搅拌并加入润滑剂,保持反应温度132℃反应2-4h,得到二号基料;4)将一号基料、二号基料及增韧剂均匀加入高分子材料搅拌机中,搅拌速度为500-800r/min,搅拌时间为1-2min,得到基料;5)将基料放入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挤出造粒,得到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其中,独立段的挤出温度为380℃,加注段的挤出温度为450℃,啮合段的挤出温度为540℃。所述的含氟化合物为十三氟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实施例2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还可以采用以下工艺:所述的原料配方为:聚碳酸酯52%、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30%、抗氧剂0.7%、润滑剂4%、间甲基苯胺3%、含氟化合物5%,其余为增韧剂。在步骤2)中,所述升温温度为102℃,保持反应温度为110℃。在步骤3)中,所述升温温度为131℃,保持反应温度为142℃。在步骤5)中,所述独立段的挤出温度为390℃,加注段的挤出温度为470℃,啮合段的挤出温度为550℃。实施例3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还可以采用以下工艺:所述的原料配方为:聚碳酸酯32%、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42%、抗氧剂0.1%、润滑剂5%、间甲基苯胺5%、含氟化合物7%,其余为增韧剂。在步骤2)中,所述升温温度为135℃,保持反应温度为85℃。在步骤3)中,所述升温温度为92℃,保持反应温度为157℃。在步骤5)中,所述独立段的挤出温度为410℃,加注段的挤出温度为420℃,啮合段的挤出温度为560℃。实施例4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还可以采用以下工艺:所述的原料配方为:聚碳酸酯66%、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25%、抗氧剂1.0%、润滑剂2%、间甲基苯胺2%、含氟化合物2%,其余为增韧剂。在步骤2)中,所述升温温度为85℃,保持反应温度为135℃。在步骤3)中,所述升温温度为157℃,保持反应温度为92℃。在步骤5)中,所述独立段的挤出温度为350℃,加注段的挤出温度为490℃,啮合段的挤出温度为520℃。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均可制得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要点在于在成分中添加有间甲基苯胺、含氟化合物等组分,在制备时是先将各组分分别与分子量不同的聚碳酸酯、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反应制成一号基料和二号基料,确保各组分间能够充分反应,提高混合效果,同时,严格把控反应温度、挤出温度等工艺参数,以提高组分的反应效果,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性能,具体如下述试验结果所示。经过试验证明,经过本专利技术四个实施例所制得的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料配方为:聚碳酸酯32‑66%、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25‑42%、抗氧剂0.1‑1.0%、润滑剂2‑5%、间甲基苯胺2‑5%、含氟化合物2‑7%,其余为增韧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料配方为:聚碳酸酯32-66%、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25-42%、抗氧剂0.1-1.0%、润滑剂2-5%、间甲基苯胺2-5%、含氟化合物2-7%,其余为增韧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原料配方为:聚碳酸酯48%、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35%、抗氧剂0.5%、润滑剂3%、间甲基苯胺4%、含氟化合物6%,其余为增韧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包括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A30-65份、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B30-65份。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A的分子量为12000-18000,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B的分子量为15000-26000。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包括A类、B类、C类,其中A类的分子量为10000-30000,B类的分子量为15000-18000,C类的分子量为22000。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水解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聚碳酸酯、有机硅聚碳酸酯共聚合物分别加入工程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林建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