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含液碳纳米管薄膜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32065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30 23:33
一种基于含液碳纳米管薄膜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属于气体分离技术领域。首先构建分离气体模型,该分离气体模型由多个碳纳米管构建成碳纳米管薄膜,并对每个碳纳米管的端部进行封闭处理,碳纳米管内部填充离子溶液;对碳纳米管薄膜施加沿碳纳米管轴向的拉伸预应力和侧向的位移约束,碳纳米管端部形成的多个微观孔隙作为调控混合气体分离的薄膜孔隙;薄膜孔隙的特征尺寸可由电场进行调控,电场的施加方向与碳纳米管轴向方向一致,通过电场的施加和撤离实现对气体传输或扩散的控制。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混合气体具有可调控性,分离混合气体范围广,操作简单且灵敏度高,所分离出气体的纯度较高,并且该碳纳米管分离薄膜具有耐腐蚀、耐高温、寿命长等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含液碳纳米管薄膜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气体分离
,涉及一种以含液碳纳米管构成的纳米薄膜为基础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技术背景混合气体的分离与净化在工业中是非常普遍且重要的操作,广泛应用于化学、医药、食品、材料、环保等诸多行业及生产领域。作为工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混合气体的分离效率和纯度能够决定生产产品的质量、成本及利润。因此,气体的分离及提纯在工业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意义。目前,气体分离的技术和方法主要有深冷精馏法、溶剂吸收法、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等。其中,深冷精馏法具备分离纯度高的优点,然而冷却、压缩等操作致使该方法的能耗较大;溶剂吸收法的适用范围广,但是其溶剂成分要依据具体气体类型而确定,吸收效率不够稳定,也容易导致污染;变压吸附法具有耗能少、工艺流程简单等优点,虽然存在产品回收率相对不高等问题,但其仍是现阶段气体分离行业逐渐推广的重要技术之一;膜分离法的耗能较低且环保,但由于易堵塞导致稳定性较差,该方法也是目前广受关注并发展迅速的气体分离技术之一。近年来,碳纳米管由于具备了优异的力学、电学等性能在诸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典型的纳米材料(直径通常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碳纳米管可以以定向排列或者无序网络的形式构成碳纳米管薄膜从而实现其从纳米结构至宏观尺度材料的转换。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1239712B)公开了内含微孔的碳纳米管薄膜结构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3212305B)公开了一种基于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定向碳纳米管纳滤膜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1791522B)公开了一种具有高通量和高截留率的含碳纳米管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上述专利技术专利证实了碳纳米管薄膜由于内部的微观孔隙而具备了优良的分离和过滤属性。然而,作为分离过滤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内部微观孔隙的特征尺寸以及分布情况往往在薄膜制备成型后无法调节,这种尺寸的固定性制约了该类过滤膜材料的适应性。值得注意的是,碳纳米管具有中空的特殊结构,在其内部可以填充其它材料。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704376C)公开了一种利用金属盐作为原料的金属氧化物填充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3979523B)公开了一种在多壁碳纳米管内部填充硫化镉的方法;一些已有文献还公开了利用超速离心法制备含液碳纳米管的方法(Angew.Chem.Int.Ed.,50:2764-8,2011;ACSNano,5:3943-53,2011),上述专利技术专利以及文献表明碳纳米管的中空结构可以由其它材料所填充,而这种填充甚至可以进一步改善并丰富碳纳米管的基本性能。例如,对于内部填充离子溶液的碳纳米管来说,在电场作用下内部离子受到的电场力可以诱导碳纳米管发生变形。因此,相比于碳纳米管薄膜,填充碳纳米管薄膜的功能性更加丰富,结合这些特殊的性质可以进一步改善和增强其在分离和过滤方面的效果。综上所述,在已有碳纳米管滤膜制备技术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含液碳纳米管薄膜电场响应特性而实施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该方法具有针对不同混合气体类型的可调控性,较好地拓展了碳纳米管滤膜的适应性。
技术实现思路
目前,基于纳米膜分离混合气体的方法效率高、耗能较低且环保,但纳米薄膜耐腐蚀性、稳定性较差,为了解决现有碳纳米管薄膜在分离和过滤方面的局限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含液碳纳米管薄膜为基础的具有可调控性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根据混合气体分子不同的有效直径,通过施加电场来调控碳纳米管的长度,使得薄膜内部的微观孔隙处于适当的特征尺寸,实现对混合气体的高效分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含液碳纳米管薄膜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构建分离气体模型,该分离气体模型由多个碳纳米管构建成碳纳米管薄膜,并对每个碳纳米管的端部进行封闭处理,碳纳米管内部填充离子溶液。碳纳米管薄膜上方为待分离的混合气体。所述的碳纳米管1内部填充的离子溶液为质量分数约为3%~20%的金属离子溶液,具体包括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或氯化钙溶液。通过对碳纳米管薄膜施加沿碳纳米管轴向的拉伸预应力和侧向的位移约束,使碳纳米管之间的间距约为此间距在范德华力作用下无法通过气体;碳纳米管端部之间的间隙约为其端部间隙在薄膜内部构成可供气体分子传输的微观孔隙,微观孔隙是调控混合气体分离的薄膜孔隙,该孔隙有多个;多个碳纳米管在范德华力作用下交错定向排列成一层二维的碳纳米管薄膜,该薄膜大小可依具体情况而定。所述的薄膜孔隙的特征尺寸通过沿碳纳米管轴向的电场进行调控,针对混合气体分子不同的有效直径,选择合适的电场强度实现对不同类型的混合气体的分离;其中所述的电场的施加方向与碳纳米管轴向方向一致,通过电场的施加和撤离实现对气体传输或扩散的控制,强度范围为具体为:根据混合气体有效分子直径,调节作用在碳纳米管上的电场强度,此时碳纳米管内部的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对管壁的两端施加作用力,碳纳米管端部受到力的作用而伸长,减小了碳纳米管薄膜中孔隙尺寸,完成气体分离,最后对分离后的气体进行收集。所述的薄膜孔隙的特征尺寸通过下列公式估算:其中,r0为碳纳米管端部的初始间距,Eelec为电场强度,n为电荷数,e为元电荷,φ和ρ分别为离子溶液的质量分数和密度,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l为碳纳米管初始长度,E为碳纳米管的弹性模量,M为离子的分子量。所述的混合气体分子在有效直径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为两种类型混合气体(如氢气和二氧化碳),可一次分离完成;也可为多种类型混合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可依据混合气体有效分子直径通过选择不同电场强度经过多次分离完成。上述混合气体分离方法及作用在碳纳米管上的最适电场强度的值可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确定,更精确的控制气体分离,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使用Matlab编程输出分离气体模型的坐标数据文件。构建分离气体模型,上述模型具体包括充填金属离子溶液的封闭碳纳米管,此碳纳米管交错排列成为二维薄膜结构,碳纳米管薄膜上方为待分离的混合气体,模拟空间上下方为石墨烯板作为刚性边界。然后读入上述模型的坐标数据文件及REBO势能文件。使用Lammps开源软件编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2)设定模拟的初始参数。其中模型计量单位格式选择metal格式,模拟维度为3维模拟,指定模拟所需的原子质量。模拟空间定义X,Y方向为周期性边界,Z方向为非周期边界。(3)定义模型中各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碳原子系统采用REBO势能描述;其他原子使用范德华力和库仑力描述,通过设置参数指定截断半径。其中,水分子采用TIP4P-EW构型进行描述。(4)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整体分组,并施加边界条件。使每根碳纳米管中部固定,两端在碳纳米管轴向方向也即X方向上自由。然后对未固定的分组施加随机初速度。(5)进行整体模型能量最小化,获得合理的分子模拟构型。(6)重置时间步,然后对碳纳米管薄膜施加轴向方向的电场,以此改变薄膜内部孔隙大小,采用NVT系综驰豫。(7)驰豫平衡后,将封住碳纳米管薄膜孔隙的石墨烯板移动至底端,打开孔隙通道,模拟气体分离过程。(8)统计混合气体通过薄膜孔隙的数目,并输出图形文件进行观察。(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基于含液碳纳米管薄膜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含液碳纳米管薄膜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构建分离气体模型,该分离气体模型由多个碳纳米管构建成碳纳米管薄膜,并对每个碳纳米管的端部进行封闭处理,碳纳米管内部填充离子溶液;碳纳米管薄膜上方为待分离的混合气体;对碳纳米管薄膜施加沿碳纳米管轴向的拉伸预应力和侧向的位移约束,使碳纳米管之间的间距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含液碳纳米管薄膜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构建分离气体模型,该分离气体模型由多个碳纳米管构建成碳纳米管薄膜,并对每个碳纳米管的端部进行封闭处理,碳纳米管内部填充离子溶液;碳纳米管薄膜上方为待分离的混合气体;对碳纳米管薄膜施加沿碳纳米管轴向的拉伸预应力和侧向的位移约束,使碳纳米管之间的间距为碳纳米管端部之间的间隙为其端部间隙形成的多个微观孔隙作为调控混合气体分离的薄膜孔隙;多个碳纳米管在范德华力作用下交错定向排列成一层二维的碳纳米管薄膜,碳纳米管薄膜的大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所述的薄膜孔隙的特征尺寸由电场进行调控,电场的施加方向与碳纳米管轴向方向一致,通过电场的施加和撤离实现对气体传输或扩散的控制,具体为:根据混合气体有效分子直径,调节作用在碳纳米管上的电场强度,此时碳纳米管内部的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对管壁的两端施加作用力,碳纳米管端部受到力的作用而伸长,减小碳纳米管薄膜中孔隙尺寸,完成气体分离,最后对分离后的气体进行收集;所述的薄膜孔隙的特征尺寸通过下列公式估算:其中,r0为碳纳米管端部的初始间距,Eelec为电场强度,n为电荷数,e为元电荷,φ和ρ分别为离子溶液的质量分数和密度,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l为碳纳米管初始长度,E为碳纳米管的弹性模量,M为离子的分子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含液碳纳米管薄膜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气体分离方法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确定,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Matlab编程输出分离气体模型的坐标数据文件;构建分离气体模型,分离气体模型中碳纳米管薄膜上方为待分离的混合气体,模拟空间上下方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宏飞叶鑫李东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