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式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8341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3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筒式阻尼器,包括:拉头、小头端盖、外筒、活塞、大头端盖、防尘圈、密封圈、阻尼腔;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本体,以及活塞本体两端的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外筒中间设有阻尼腔,在阻尼腔中设有阻尼液;外筒阻尼腔的开口端用小头端盖封堵;所述活塞置于阻尼腔中,活塞的第一活塞杆从小头端盖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小头端盖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活塞的第二活塞杆从外筒另一端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外筒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拉头连接活塞的第一活塞杆;所述大头端盖连接在外筒另一端,将该另一端封闭;大头端盖中具有空腔;该筒式阻尼器结构紧凑,体积小,使用方便,工作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筒式阻尼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筒式阻尼器,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建筑抗震使用的筒式阻尼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结构抗震方法是通过增强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来抵御地震的作用,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耗散地震能量。但这是被动消极的抗震对策,对于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这种方法既不经济,也无法满足安全要求。近年来,人们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的同时,开始注重消能减震技术的运用,一般是在非承重结构部位采用具有耗能能力的筒式阻尼器。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筒式阻尼器是通过提供阻尼以减少振动能量。当结构遭受中小地震作用时,通过安装筒式阻尼器提供阻尼,减小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在中小地震作用下,若结构附加刚度过大,可能引起加速度反应的上升,以及引起结构层间剪力上升,进而导致室内产生加速度相关的破坏。当结构遭受大震作用时,主体结构可能发生屈服导致结构整体刚度降低,此时结构层间位移刚度较敏感,结构整体刚度过低可能引起较大层间位移,进而导致结构层破坏等失效模式。即结构遭受中小地震和大震时,有不同的控制目标,因而对附加阻尼和附加刚度有不同需求,现有的筒式阻尼器体积庞大,安装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筒式阻尼器,其结构紧凑,体积小,使用方便,工作稳定可靠。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筒式阻尼器,其主要改进在于,包括:拉头、小头端盖、外筒、活塞、大头端盖、防尘圈、密封圈、阻尼腔;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本体,以及活塞本体两端的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外筒中间设有阻尼腔,在阻尼腔中设有阻尼液;外筒阻尼腔的开口端用小头端盖封堵;所述活塞置于阻尼腔中,活塞的第一活塞杆从小头端盖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小头端盖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活塞的第二活塞杆从外筒另一端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外筒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拉头连接活塞的第一活塞杆;拉头用于连接一固定物;所述大头端盖连接在外筒另一端,将该另一端封闭;大头端盖中具有空腔,提供活塞移动时,第二活塞杆的移动空间。进一步地,活塞的第一活塞杆与小头端盖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还设有防尘圈,所述防尘圈位于密封圈外侧。进一步地,活塞的第二活塞杆与外筒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还设有防尘圈,所述防尘圈位于密封圈外侧。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减小了体积,降低重量,安装更方便。2)结构合理,工作稳定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筒式阻尼器,包括:拉头1、小头端盖2、外筒3、活塞4、大头端盖5、防尘圈6、密封圈7、阻尼腔8;所述活塞4包括活塞本体401,以及活塞本体401两端的第一活塞杆402和第二活塞杆403;外筒3中间设有阻尼腔8,在阻尼腔中设有阻尼液;外筒3阻尼腔8的开口端用小头端盖2封堵;所述活塞4置于阻尼腔8中,活塞的第一活塞杆402从小头端盖2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小头端盖2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由内而外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7和至少一个防尘圈6;活塞的第二活塞杆403从外筒3另一端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外筒3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由内而外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7和至少一个防尘圈6;拉头1连接活塞的第一活塞杆402;在筒式阻尼器使用时,拉头1用于连接一固定物;所述大头端盖5连接在外筒3另一端,将该另一端封闭,以保护活塞的第二活塞杆403;大头端盖5中具有空腔501,提供活塞4移动时,第二活塞杆403的移动空间;在筒式阻尼器使用时,大头端盖5用于连接另一个固定物;当震动发生后,拉头1会因固定物的移动而产生移动,带动活塞4运动,活塞4在阻尼液中运动产生阻尼力,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散发,进而起到消能作用。该筒式阻尼器结构紧凑,体积小,安装方便。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筒式阻尼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筒式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拉头(1)、小头端盖(2)、外筒(3)、活塞(4)、大头端盖(5)、防尘圈(6)、密封圈(7)、阻尼腔(8);所述活塞(4)包括活塞本体(401),以及活塞本体(401)两端的第一活塞杆(402)和第二活塞杆(403);外筒(3)中间设有阻尼腔(8),在阻尼腔中设有阻尼液;外筒(3)阻尼腔(8)的开口端用小头端盖(2)封堵;所述活塞(4)置于阻尼腔(8)中,活塞的第一活塞杆(402)从小头端盖(2)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小头端盖(2)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7);活塞的第二活塞杆(403)从外筒(3)另一端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外筒(3)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7);拉头(1)连接活塞的第一活塞杆(402);拉头(1)用于连接一固定物;所述大头端盖(5)连接在外筒(3)另一端,将该另一端封闭;大头端盖(5)中具有空腔(501),提供活塞(4)移动时,第二活塞杆(403)的移动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筒式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拉头(1)、小头端盖(2)、外筒(3)、活塞(4)、大头端盖(5)、防尘圈(6)、密封圈(7)、阻尼腔(8);所述活塞(4)包括活塞本体(401),以及活塞本体(401)两端的第一活塞杆(402)和第二活塞杆(403);外筒(3)中间设有阻尼腔(8),在阻尼腔中设有阻尼液;外筒(3)阻尼腔(8)的开口端用小头端盖(2)封堵;所述活塞(4)置于阻尼腔(8)中,活塞的第一活塞杆(402)从小头端盖(2)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小头端盖(2)上活塞孔配合的杆段设置至少一个密封圈(7);活塞的第二活塞杆(403)从外筒(3)另一端的活塞孔伸出,且在与外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新权王山山孙跃安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宏丰奥凯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