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4139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9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包括行走底盘,行走底盘上安装有收割装置、输送槽和打捆装置,输送槽的输入端与收割装置的输出端相连,行走底盘上还安装有用于将输送槽输出的秸秆送至打捆装置的秸秆输送装置,秸秆输送装置包括具有容料内腔的集料喂料箱,容料内腔设有与输送槽输出端相连的进料口和与打捆装置进料端相连的出料口,容料内腔中设有用于将容料内腔中秸秆送至打捆装置的送料组件。该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具有集成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紧凑、使用灵活方便、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A straw combined harvest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traw combined harvest baling machine, including a walking chassis. The walking chassis is equipped with a harvesting device, a conveying tank and a baling device. The input end of the conveying tank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put end of the harvesting device. The straw conveyer is also installed on the walking chassis for sending the straw to the baling device. A straw conveying device includes a aggregate feeding box with an inner cavity, and an inner cavity is provided with a feeding port connected with the output end of the conveying tank and a feed outlet connected to the feeding end of the binding device. The straw combine harvester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integration, high automation, compact structure, flexible and convenient use, high efficiency and so 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收获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饲草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我国作为水稻种植大国,水稻秸秆资源非常丰富。秸秆作为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秸秆面积较大,不方便收集,很多秸秆都在田间直接焚烧,对空气造成污染,若将秸秆在田间粉碎后存放在田间又会对下一季度农作物种植产生影响,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近年来也有不少打捆机出现,但大部分都是挂接在拖拉机后,并不能实现田间作业一体化,且作业效率较低。并且,现有打捆机送料时控制难度大,送料稳定性差且不均匀,存在结构复杂、容易堵塞、打捆质量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集成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紧凑、使用灵活方便、工作效率高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包括行走底盘,所述行走底盘上安装有收割装置、输送槽和打捆装置,所述输送槽的输入端与收割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行走底盘上还安装有用于将输送槽输出的秸秆送至打捆装置的秸秆输送装置,所述秸秆输送装置包括具有容料内腔的集料喂料箱,所述容料内腔设有与输送槽输出端相连的进料口和与打捆装置进料端相连的出料口,所述容料内腔中设有用于将容料内腔中秸秆送至打捆装置的送料组件。上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优选的,所述送料组件包括安装在容料内腔中的转筒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筒转动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出料口位于容料内腔底面的一侧,所述转筒位于出料口的上方,且转筒上安装有若干用于将容料内腔底面上的秸秆拨出出料口的拨齿,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还包括用于阻止或允许秸秆落到容料内腔底面上的落料控制组件。上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优选的,所述落料控制组件包括安装在容料内腔中的转轴,所述转轴与转筒并排且间隔布置形成一供秸秆落到容料内腔底面上的落料通道,所述进料口位于落料通道的上方,所述转轴上连接有若干梳齿,若干梳齿沿转轴轴向间隔布置形成一排齿排,所述转轴连接有驱使转轴在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转动的转换机构,所述齿排在转轴处于第一角度时摆动至落料通道中以阻止秸秆落到容料内腔底面上,所述齿排在转轴处于第二角度时摆动至退出落料通道以使秸秆能落到容料内腔底面上。上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优选的,所述转换机构包括第一伸缩驱动件、联动轴和摆臂,所述联动轴可转动的安装在行走底盘上,所述联动轴上连接有随联动轴转动而摆动的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所述第一伸缩驱动件铰接安装在行走底盘上,所述第一伸缩驱动件的伸缩驱动端与第一摆杆铰接并能驱使联动轴转动,所述摆臂连接于转轴上,所述第二摆杆通过连接部件与摆臂相连并能驱使转轴在所述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转动。上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优选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和变速箱,所述变速箱的输出端通过传动机构与转筒相连,所述变速箱的输入端通过能控制动力通断的开关部件与动力源相连;所述开关部件包括主动带轮、从动带轮、传动带和张紧轮,所述主动带轮与动力源相连,所述从动带轮与变速箱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传动带绕设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所述张紧轮的转动轴通过摆动臂安装在行走底盘上并能摆动张紧或松开传动带,所述开关部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摆动臂摆动的摆动驱动机构。上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优选的,所述摆动驱动机构包括弹簧,所述联动轴上连接有随联动轴转动而摆动的第三摆杆,所述第三摆杆通过所述弹簧与摆动臂相连,且在第二摆杆驱使转轴转动至第一角度时第三摆杆驱使张紧轮张紧传动带,在第二摆杆驱使转轴转动至第二角度时第三摆杆驱使张紧轮松开传动带。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摆臂相连,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摆动臂相连,且在摆杆驱使转轴转动至第一角度时张紧轮张紧传动带,在摆杆驱使转轴转动至第二角度时张紧轮松开传动带。上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优选的,各拨齿以能在设定范围内沿转筒径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在转筒上。上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优选的,所述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还包括安装在行走底盘上的集捆平台,所述集捆平台包括第一侧承载板、第二侧承载板和后承载板,所述第一侧承载板位于打捆装置输出端一侧能接收打捆装置输出的秸秆捆的位置,所述第一侧承载板与第二侧承载板并排布置,所述行走底盘上安装有用于将第一侧承载板上秸秆捆推送至第二侧承载板上的推捆装置,所述第二侧承载板铰接安装在后承载板一侧并能绕铰接轴摆动至倾斜布置以使第二侧承载板上的秸秆捆依靠自重滚落到后承载板上,所述第二侧承载板连接有驱使第二侧承载板摆动的倾斜驱动机构。上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优选的,所述后承载板的后侧安装有后挡板,所述后承载板远离第二侧承载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一侧挡板,所述第一侧挡板、行走底盘和后挡板围成阻止秸秆捆从后承载板上掉落的U型挡槽;所述第一侧承载板和第二侧承载板远离行走底盘的一侧安装有第二侧挡板,所述第二侧挡板与行走底盘之间形成使秸秆捆仅能沿推捆装置推送方向运动条形槽。上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优选的,所述后承载板位于行走底盘的尾部,所述第一侧承载板和第二侧承载板位于行走底盘侧部,且第一侧承载板位于第二侧承载板的前方,所述第一侧承载板、第二侧承载板和后承载板分别通过可插拔销轴机构铰接安装在行走底盘上并能绕各自铰接轴向上摆动至与行走底盘的侧面相贴或者摆动至能承载秸秆捆的平铺状态,所述行走底盘上设有用于支承第一侧承载板、第二侧承载板和后承载板中的至少一个保持平铺状态的支承件;所述倾斜驱动机构包括铰接安装在后承载板上的第二伸缩驱动件,所述第二伸缩驱动件的伸缩驱动端与第二侧承载板铰接;所述推捆装置包括推板和安装在行走底盘上的第三伸缩驱动件,所述推板连接于第三伸缩驱动件的伸缩驱动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是一种集收割、输送、打捆、收集为一体的新型高效农业装备,能够高效、快捷的处理好水稻等粮食作物秸秆的联合收割和打捆功能,可大大提高农作物秸秆收获效率、减轻农作物秸秆收割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其具有集成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结构紧凑、使用灵活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秸秆输送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秸秆输送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集料喂料箱的第一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集料喂料箱的第二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集捆平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集捆平台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转换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0为转换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收割装置;2、输送槽;3、打捆装置;4、集料喂料箱;40、落料通道;401、容料内腔;402、进料口;403、出料口;41、转筒;4101、拨齿;42、转轴;421、梳齿;43、第一伸缩驱动件;44、联动轴;441、第一摆杆;442、第二摆杆;443、第三摆杆;45、摆臂;46、动力源;47、变速箱;48、主动带轮;49、从动带轮;410、传动带;411、张紧轮;412、摆动臂;413、弹簧;5、集捆平台;51、第一侧承载板;52、第二侧承载板;53、后承载板;54、后挡板;55、第一侧挡板;56、第二侧挡板;5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包括行走底盘(100),所述行走底盘(100)上安装有收割装置(1)、输送槽(2)和打捆装置(3),所述输送槽(2)的输入端与收割装置(1)的输出端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底盘(100)上还安装有用于将输送槽(2)输出的秸秆送至打捆装置(3)的秸秆输送装置,所述秸秆输送装置包括具有容料内腔(401)的集料喂料箱(4),所述容料内腔(401)设有与输送槽(2)输出端相连的进料口(402)和与打捆装置(3)进料端相连的出料口(403),所述容料内腔(401)中设有用于将容料内腔(401)中秸秆送至打捆装置(3)的送料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包括行走底盘(100),所述行走底盘(100)上安装有收割装置(1)、输送槽(2)和打捆装置(3),所述输送槽(2)的输入端与收割装置(1)的输出端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底盘(100)上还安装有用于将输送槽(2)输出的秸秆送至打捆装置(3)的秸秆输送装置,所述秸秆输送装置包括具有容料内腔(401)的集料喂料箱(4),所述容料内腔(401)设有与输送槽(2)输出端相连的进料口(402)和与打捆装置(3)进料端相连的出料口(403),所述容料内腔(401)中设有用于将容料内腔(401)中秸秆送至打捆装置(3)的送料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组件包括安装在容料内腔(401)中的转筒(41)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转筒(41)转动的旋转驱动机构,所述出料口(403)位于容料内腔(401)底面的一侧,所述转筒(41)位于出料口(403)的上方,且转筒(41)上安装有若干用于将容料内腔(401)底面上的秸秆拨出出料口(403)的拨齿(4101),所述秸秆输送装置还包括用于阻止或允许秸秆落到容料内腔(401)底面上的落料控制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落料控制组件包括安装在容料内腔(401)中的转轴(42),所述转轴(42)与转筒(41)并排且间隔布置形成一供秸秆落到容料内腔(401)底面上的落料通道(40),所述进料口(402)位于落料通道(40)的上方,所述转轴(42)上连接有若干梳齿(421),若干梳齿(421)沿转轴(42)轴向间隔布置形成一排齿排,所述转轴(42)连接有驱使转轴(42)在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转动的转换机构,所述齿排在转轴(42)处于第一角度时摆动至落料通道(40)中以阻止秸秆落到容料内腔(401)底面上,所述齿排在转轴(42)处于第二角度时摆动至退出落料通道(40)以使秸秆能落到容料内腔(401)底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机构包括第一伸缩驱动件(43)、联动轴(44)和摆臂(45),所述联动轴(44)可转动的安装在行走底盘(100)上,所述联动轴(44)上连接有随联动轴(44)转动而摆动的第一摆杆(441)和第二摆杆(442),所述第一伸缩驱动件(43)铰接安装在行走底盘(100)上,所述第一伸缩驱动件(43)的伸缩驱动端与第一摆杆(441)铰接并能驱使联动轴(44)转动,所述摆臂(45)连接于转轴(42)上,所述第二摆杆(442)通过连接部件与摆臂(45)相连并能驱使转轴(42)在所述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之间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秸秆联合收获打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46)和变速箱(47),所述变速箱(47)的输出端通过传动机构与转筒(41)相连,所述变速箱(47)的输入端通过能控制动力通断的开关部件与动力源(46)相连;所述开关部件包括主动带轮(48)、从动带轮(49)、传动带(410)和张紧轮(411),所述主动带轮(48)与动力源(46)相连,所述从动带轮(49)与变速箱(47)的输入端相连,所述传动带(410)绕设在主动带轮(48)和从动带轮(49)上,所述张紧轮(411)的转动轴通过摆动臂(4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伟胡婷谢伟吴明亮吕磊方志超张文韬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