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821499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10: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学麻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及其制备方法,冻干闪释片密封包装于双铝膜腔内,冻干闪释片包括以下重量分数的原料:复合麻醉剂10~25份、纳米光触媒剂10~20份、冻干保护剂15~25份、大豆磷脂3~8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5份、聚乙二醇10~15份,所述复合麻醉剂是以麻醉药物为核心,由内到外包覆有脂质层、亲水保护层的微脂粒。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冻干闪释片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以脂质层作为麻醉药物载体,以亲水保护层作为麻醉药物的保护层,再制成冻干闪释片,可增强麻醉药物的渗透性,达到快速、有效、安全无刺激的麻醉效果,且辅以纳米光触媒剂进行抗菌消毒,将麻醉和杀菌消毒同时进行。 1

Freeze-dried flashing tablet for local skin anesthesia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medical anesthesia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to the freeze-dried flicker and flicker for local skin anesthesia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The freeze-dried flicker is sealed in a double aluminum film cavity, and the freeze-dried flick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weight fraction: 10~25 compound anesthetics, 10~20 nanoscale photocatalyst and 15~25 freeze-drying protectant. 3~8 copies of soybean phosphatide, 2~5 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and 10~15 polyethylene glycol, the compound narcotic agent is the core of narcotic drugs, from internal to outsourced lipid layer and hydrophilic protective layer. In addition,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freeze-dried flashing tablet. The invention uses the lipid layer as the carrier of narcotic drugs, the protective layer of the hydrophilic protective layer as the protective layer of the narcotic drug, and then made into the freeze-dried flicker release tablet, which can enhanc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narcotic drug, achieve rapid, effective and safe and non irritating effect of anaesthesia, and use nano photocatalyst to disinfect the bacteria and disinfect the anesthetic and germicidal drugs simultaneously. Conduct\u3002 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学麻醉
,尤其涉及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麻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有关麻醉技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出现在我国的汉朝,由中国古代著名外科专家、中医药学家华佗专利技术的麻沸汤。麻沸汤为中药汤剂相当于现在的口服全麻剂,口服后患者皮肤感觉丧失而便于实施手术。后来西医专利技术了各种麻醉剂,如现在盛行的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普鲁卡因等等。表皮麻醉是微创手术和美容手术等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皮肤穿透力较强的利多卡因等西药麻醉剂。例如,皮肤科及整形外科进行激光手术或高频电烧等皮肤浅层的小手术时,为降低手术所带来的疼痛,一般会在手术前先在施术部位涂抹皮肤麻醉药膏进行表皮麻醉。人体皮肤主要是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个部分所组成,其中表皮层的最外层为角质层所覆盖,角质层具有疏水性且带负电荷,是药物穿透皮肤的最大阻碍。由于角质层的这种屏障特性,使得麻醉剂穿透皮肤的剂量难以达到麻醉的有效浓度。因此,以皮肤麻醉药膏来降低手术疼痛感的方法,通常将大量的麻醉药膏涂抹于手术部位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等待药物发挥作用。临床上,为缩短等待麻醉生效的时间,一般在皮肤涂抹上麻醉药膏后,进一步以保鲜膜封住该部位,以促进麻醉剂的吸收,然而此种以保鲜膜包裹的方式不仅麻烦,且麻醉生效的等待时间仍然过长,一般需一小时左右,长时间等待麻醉剂生效的同时,无形中会增加手术患者的焦虑感,而且长时间等待过程中皮肤表层容易产生细菌。因此,需要一种既能够快速渗透皮肤进行局部有效麻醉,又能够在麻醉过程中起到抗菌消毒的制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以脂质层作为麻醉药物载体,以亲水保护层作为麻醉药物的保护层,再制成冻干闪释片,可增强麻醉药物的渗透性,达到快速、有效、安全无刺激的麻醉效果,且辅以纳米光触媒剂进行抗菌消毒,将麻醉和杀菌消毒同时进行。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所述冻干闪释片密封包装于双铝膜腔内,所述冻干闪释片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复合麻醉剂10~25份、纳米光触媒剂10~20份、冻干保护剂15~25份、大豆磷脂3~8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5份、聚乙二醇10~15份,所述复合麻醉剂是以麻醉药物为核心,由内到外包覆有脂质层、亲水保护层的微脂粒。本专利技术将麻醉药物用脂质层和亲水保护层进行包裹保护,亲水保护层可以加强复合麻醉剂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而脂质层作为麻醉药物的载体,提高麻醉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以便缩短麻醉等待时间,提高麻醉效率。纳米光触媒剂利用光照的条件下,能够促进病原菌和毒素的分解,破坏细胞膜,固化细菌蛋白质,抑制细菌活动力,达到杀菌效果。将冻干闪释片密封包装于双铝膜腔内,隔绝空气,能够保持麻醉药物的活性,延长冻干闪释片的保质期。进一步,所述微脂粒中含有10w%~15w%的麻醉药物,所述麻醉药物为中药活性麻醉剂,包括蟾酥、川乌提取物、生草乌提取物、花椒提取物、薄荷提取物。蟾酥具有麻醉、强心、升压、抗炎、解毒消肿等作用;川乌能够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其生川乌酊外用能够刺激皮肤,继而产生麻木感,可外用作为某些神经痛及风湿的镇痛剂;生草乌能够能够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可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麻醉止痛等;花椒具有芳香健脾、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功效;薄荷具有清凉感,由于其能够刺激冷觉感受器,因而具有轻度麻醉的作用。采用以上中药提取物配制麻醉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局部皮肤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麻醉作用明显、药物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进一步,所述微脂粒的脂质层为磷脂酰胆碱,亲水保护层为质量比为10:1的海藻糖和透明质酸的混合物。磷脂酰胆碱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分解性,其可透过皮肤角质层,作为麻醉药物的载体,可将麻醉药物顺利载入深层皮肤,达到麻醉效果。海藻糖和透明质酸均具有较强的亲水性,不会与脂质层发生反应,可对脂质层及其包裹的麻醉药物起到稳定保护作用。进一步,所述纳米光触媒剂为改性亲水二氧化钛,所述改性亲水二氧化钛具有海绵状的多孔结构。二氧化钛在光作用下,能够激发物质表面电子,发生能级跃迁,形成具有超强氧化能力的空穴和具有超强还原能力的电子,空穴和电子对与二氧化钛表面上的氧气和空气中的水反应后,能够产生强氧化能力的氢氧自由基和氧负离子,能分解病原菌和毒素,破坏细胞膜,固化细菌蛋白质,抑制细菌活动力,达到杀菌效果。海绵状结构的二氧化钛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光照下能够产生更多的氢氧自由基和氧负离子,杀菌效果更强。进一步,所述改性亲水二氧化钛是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经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改性制得。经亲水改性后的二氧化钛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又不影响其杀菌功能,在溶液中能够均匀分散,从而提高了纳米光触媒剂在冻干闪释片中的均匀性。进一步,所述冻干保护剂为甘露糖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甘露糖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性质较温和,均无刺激性,避免皮肤发生过敏反应。另外,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是取复合麻醉剂、纳米光触媒剂、冻干保护剂、大豆磷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加入乳化锅中,随后加入超纯水,并于温度65~75℃、压力600~800bar、转速1500~2000rpm条件下均质乳化20~30min,得到乳化液,将乳化液灌装至双铝膜片构成的腔体内,并放置在冻干机板层上,迅速降温至-160~-120℃进行深冷凝结干燥1.5~2.0h,随后进行梯度升温至25℃,取出密封,得到冻干闪释片。进一步,所述制备方法中的梯度升温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一,在10h内逐渐升温至-100℃;阶段二,在8h内逐渐升温至-70℃;阶段三,在8h内逐渐升温至-20℃;阶段四,在5h内逐渐升温至0℃;阶段五,在3h内逐渐升温至25℃。采用升温速度先快后慢的方式进行梯度升温可避免冻干闪释片活性成分变质,功效作用丧失,保持麻醉活性成分。进一步,所述复合麻醉剂的制备方法如下:取蟾酥、川乌提取物、生草乌提取物、花椒提取物、薄荷提取物加入5wt%的乙醇溶液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入磷脂酰胆碱搅拌10min后,于50~60℃超声波振荡20min,真空干燥,得到复合脂质体;取海藻糖和透明质酸溶解于pH=6.5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得到保护液,将复合脂质体加入保护液中搅拌10min,随后冰浴超声20min,真空干燥,得到复合麻醉剂。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的应用,所述应用方法是将冻干闪释片取出浸泡于30~35℃的蒸馏水中,搅拌混匀,用无菌棉布蘸取涂抹于待麻醉的皮肤表面,随后进行日光灯照射至局部皮肤达到麻醉状态。采用与皮肤温度相近的蒸馏水浸泡冻干闪释片,一是可以加快冻干闪释片的溶解,二是与人体皮肤接触,较温和舒适。日光灯照射可以促进纳米光触媒剂二氧化钛作用,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且维持麻醉部位的温度,加快麻醉药物的渗透作用。本专利技术将麻醉药物先进行脂质层和亲水保护层包覆,以保持其麻醉活性,再配合其他成分做成冻干闪释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冻干闪释片密封包装于双铝膜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冻干闪释片密封包装于双铝膜腔内,所述冻干闪释片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复合麻醉剂10~25份、纳米光触媒剂10~20份、冻干保护剂15~25份、大豆磷脂3~8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5份、聚乙二醇10~15份,所述复合麻醉剂是以麻醉药物为核心,由内到外包覆有脂质层、亲水保护层的微脂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脂粒中含有10w%~15w%的麻醉药物,所述麻醉药物为中药活性麻醉剂,包括蟾酥、川乌提取物、生草乌提取物、花椒提取物、薄荷提取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脂粒的脂质层为磷脂酰胆碱,亲水保护层为质量比为10:1的海藻糖和透明质酸的混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光触媒剂为改性亲水二氧化钛,所述改性亲水二氧化钛具有海绵状的多孔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亲水二氧化钛是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经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改性制得。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冻干保护剂为甘露糖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用于局部皮肤麻醉的冻干闪释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是取复合麻醉剂、纳米光触媒剂、冻干保护剂、大豆磷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加入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堃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