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098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本体、显示屏、控制模组和功能模组,所述本体上开设收容槽,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控制模组设置在本体内并包括延伸至收容槽的引脚,所述功能模组包括转动轴、摄像头和触脚,所述触脚和摄像头电性连接,所述功能模组通过转动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收容槽中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收容槽内,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收容槽外且所述触脚与所述引脚电路导通。上述移动终端通过相互配合的触脚和引脚实现摄像头与控制模组的电路导通,可不受摄像头的转动角度的限制,使功能模组的设置灵活度更大,使用过程中用户体验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终端
本技术涉及移动终端
,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目前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均配备摄像头,为了实现摄像头的多种功能以及与其他组件的搭配而优化移动终端的其他性能,采用了摄像头的位置可变的方案。此种设置需要解决有效实现摄像头在不同位置之间切换时的信号传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能够有效解决摄像头在不同位置之间切换时的信号传输的问题。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本体、显示屏、控制模组和功能模组,所述本体上开设收容槽,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控制模组设置在本体内并包括延伸至收容槽的引脚,所述功能模组包括转动轴、摄像头和触脚,所述触脚和摄像头电性连接,所述功能模组通过转动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收容槽中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收容槽内,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收容槽外且所述触脚与所述引脚电路导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脚具有弹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模组在第一位置时所述触脚与所述引脚错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周面,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收容槽开设在所述本体的侧周面上,所述功能模组包括第一外周面和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的形状与所述本体的侧周面的形状匹配并当所述功能模组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本体的侧周面平齐,所述触脚由所述第二外周面露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脚包括两个,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周面上靠近第一外周面的两个端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模组包括互相结合的前盖板和后盖板,所述摄像头位于前盖板和后盖板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周面,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收容槽开设在所述本体的侧周面上,所述前盖板和后盖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第一折边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一折边的形状与所述本体的侧周面的形状匹配并当所述功能模组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折边与所述本体的侧周面平齐,所述触脚由所述第二折边露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盖板上设置透光区域以供所述摄像头采集光线,所述摄像头的入光面背向所述第二表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功能模组还包括另一摄像头,所述另一摄像头的入光面背向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后盖板上设置另一采光区域以供所述另一摄像头采集光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容槽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以及所述收容槽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均具有预设的距离,所述本体的第二表面上还设置另一摄像头,所述另一摄像头的入光面背向所述第一表面。上述移动终端通过相互配合的触脚和引脚实现摄像头与控制模组的电路导通,可不受摄像头的转动角度的限制,使功能模组的设置灵活度更大,使用过程中用户体验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中的功能模组旋转一角度后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中的功能模组旋转另一角度后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主视示意图,其中部分内部结构以虚线示出。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中的功能模组和驱动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9为图7所示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10为图7所示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结构的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3为图11所示结构的另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5为图14所示结构的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图16为图14所示结构的另一种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通信终端(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以及/或“移动终端”。本技术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以智能手机为例对移动终端作具体描述。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本体10、显示屏30和功能模组50。所述本体10是显示屏30和功能模组50的装配载体,显示屏30与本体10形成固定连接,功能模组50与本体10形成转动连接。所述本体10可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铝、铝合金,或者不锈钢等。所述本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01、第二表面102和连接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的侧周面103。相对设置也可理解为相背设置。假设以侧周面103厚度方向(图1中的Y轴方向)上的某点位置定义一平行于XZ平面的平面,则可使第一表面101上的所有位置位于该平面的一侧,并使第二表面102上的所有位置位于该平面的另一相对侧。其中显示屏30装载在本体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一侧。本体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一侧可以内凹形成容置腔,使得本体10的第一表面101最终呈现为非平面,而是具有多个台阶状的面的组合。显示屏30的边缘可以搭载在其中一个台阶面上。显示屏30的外表面可以与第一表面101的最高位置处的台阶面齐平,也可以是略微凸出于第一表面101的最高位置处的台阶面。显示屏30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地置于本体10所形成的容置腔内。本体10上形成的容置腔还可以用于放置移动终端的其他组件,例如控制模组、电源模组、驱动件70(图6)等。为放置上述其他组件,容置腔内还可以形成凸块、板体等结构,无论容置腔内的构造的具体形态为何,本体10上与第二表面102相背设置的部分均属所述本体10的第一表面101的一部分。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0可以包括中框。中框的两个相对的端面为所述的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中框的外壁面为所述的侧周面103。中框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显示屏30与中框的其中一个端面结合,并且显示屏30在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中框内部可以设置连接中框内壁面的板体,用于搭载移动终端的其他组件,例如控制模组、电源模组、驱动件70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0还可以包括后盖,后盖与中框的另一个端面结合,以在本体10的第二表面102的一侧密封所述容置腔,使得后盖的外表面成为本体10的所述第二表面102。第二表面102可以呈现为平面,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移动终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显示屏、控制模组和功能模组,所述本体上开设收容槽,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控制模组设置在本体内并包括延伸至收容槽的引脚,所述功能模组包括转动轴、摄像头和触脚,所述触脚和摄像头电性连接,所述功能模组通过转动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收容槽中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收容槽内,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收容槽外且所述触脚与所述引脚电路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显示屏、控制模组和功能模组,所述本体上开设收容槽,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控制模组设置在本体内并包括延伸至收容槽的引脚,所述功能模组包括转动轴、摄像头和触脚,所述触脚和摄像头电性连接,所述功能模组通过转动轴转动设置在所述收容槽中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收容槽内,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摄像头位于所述收容槽外且所述触脚与所述引脚电路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具有弹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组在第一位置时所述触脚与所述引脚错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连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侧周面,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收容槽开设在所述本体的侧周面上,所述功能模组包括第一外周面和第二外周面,所述第一外周面的形状与所述本体的侧周面的形状匹配并当所述功能模组在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外周面与所述本体的侧周面平齐,所述触脚由所述第二外周面露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触脚包括两个,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周面上靠近第一外周面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煜桂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