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0771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设有容置盲腔、第一透气通孔和第二透气通孔,所述第二透气通孔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透气通孔的横截面面积,所述第一透气通孔包括第一通道壁、第二通道壁、第三通道壁和第四通道壁,所述第二透气通孔包括第五通道壁、第六通道壁、第七通道壁、第八通道壁和底壁,所述外壳本体设有位于所述容置盲腔内的加强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横截面面积大小不一的透气通孔,具有较好的排气性能,能够快速排出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膨胀气体,并防止外部的液体、灰尘和碎屑进入继电器内部使继电器损坏报废,对继电器起到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尤其是指一种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
技术介绍
继电器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发热致使其内部的气体膨胀,容易损坏继电器,现有的继电器使用环境复杂,当外部的液体、灰尘和碎屑进入继电器内部时,容易损坏继电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能够快速排出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膨胀气体,并防止外部液体、灰尘和碎屑进入继电器内部,对继电器起到保护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外壳本体,所述外壳本体设有容置盲腔、第一透气通孔和第二透气通孔,所述容置盲腔与第一透气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透气通孔与所述第二透气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透气通孔贯穿所述外壳本体的侧壁,容置盲腔自外壳本体的底面凹设而成,第一透气通孔靠近外壳本体的底面一侧的侧壁位于第二透气通孔靠近外壳本体的底面一侧的侧壁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透气通孔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透气通孔的横截面面积。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气通孔位于第二透气通孔内,第一透气通孔贯穿第二透气通孔的底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透气通孔设有第一通道壁、第二通道壁、第三通道壁和第四通道壁,第一通道壁、第二通道壁、第三通道壁和第四通道壁围设形成第一透气通孔,所述第一通道壁与所述第二通道壁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通道壁与所述第三通道壁垂直设置,所述第三通道壁与所述第四通道壁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通道壁与所述第四通道壁垂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透气通孔包括第五通道壁、第六通道壁、第七通道壁、第八通道壁及底壁,第五通道壁、第六通道壁、第七通道壁、第八通道壁围设形成第二透气通孔,第五通道壁、第六通道壁、第七通道壁、第八通道壁均与底壁连接,第七通道壁自第七通道壁靠近底壁的一端朝远离第一透气通孔的方向并朝靠近外壳本体的底面的方向延伸而成。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通道壁与第七通道壁交叉设置,所述第五通道壁与第七通道壁交叉设置,所述第六通道壁与所述第八通道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五通道壁、第七通道壁均位于第六通道壁与所述第八通道壁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外壳本体设有位于所述容置盲腔内的加强块,所述第一透气通孔和所述第二透气通孔设置于加强块。进一步的,所述外壳本体的顶壁及外壳本体的侧壁均与所述加强块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容置盲腔的横截面形状呈矩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有横截面面积大小不一的透气通孔,具有较好的排气性能,能够快速排出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膨胀气体,并防止外部的液体、灰尘和碎屑进入继电器内部使继电器损坏报废,对继电器起到保护作用,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又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仰视图。附图标记:1-外壳本体;2-第二透气通孔;21-第五通道壁;22-第六通道壁;23-第七通道壁;24-第八通道壁;25-底壁;3-第一透气通孔;31-第一通道壁;32-第二通道壁;33-第三通道壁;34-第四通道壁;4-加强块;5-容置盲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包括外壳本体1,所述外壳本体1设有容置盲腔5、第一透气通孔3和第二透气通孔2,所述容置盲腔5与第一透气通孔3连通,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与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连通,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贯穿所述外壳本体1的侧壁,容置盲腔5自外壳本体1的底面凹设而成,第一透气通孔3靠近外壳本体1的底面一侧的侧壁位于第二透气通孔2靠近外壳本体1的底面一侧的侧壁的上方。所述外壳本体1设有容置盲腔5、第一透气通孔3和第二透气通孔2,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继电器内部气体先通过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后通过第二透气通孔2,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和第二透气通孔2连通继电器内部气体与外部气体;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发热致使其内部气体膨胀,产生过量气体,所述过量气体通过第一透气通孔3和第二透气通孔2排出外界,使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内外气体环境保持平衡。所述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具有较好的排气性能,能够快速排出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膨胀气体,第一透气通孔3和第二透气通孔2能有效防止因外部的液体、灰尘和碎屑进入继电器内部而导致继电器损坏报废,对继电器起到保护作用,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请参阅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透气通孔3的横截面面积。具体地,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第二透气通孔2的任一横截面形状均呈矩形,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的任一横截面矩形长度与第二透气通孔2的任一横截面矩形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的任一横截面矩形的宽度大于第一透气通孔1的任一横截面矩形的宽度。请参阅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位于第二透气通孔2内,第一透气通孔3贯穿第二透气通孔2的底面。具体地,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的底壁中间凹设有与第二透气通孔2连通的第一透气通孔3。请参阅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设有第一通道壁31、第二通道壁32、第三通道壁33和第四通道壁34,第一通道壁31、第二通道壁32、第三通道壁33和第四通道壁34围设形成第一透气通孔3,所述第一通道壁31与所述第二通道壁32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通道壁32与所述第三通道壁33垂直设置,所述第三通道壁33与所述第四通道壁34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通道壁31与所述第四通道壁34垂直设置。具体地,为了便于外壳本体1的注塑成型,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横截面形状设置为矩形,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的剖视图形状呈矩形,在外壳本体1的制造过程中,抽芯插入到注塑模具中第一透气通孔3所在的位置,当注塑成型后,将抽芯拔出,抽芯拔出后即可形成第一透气通孔3。请参阅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包括第五通道壁21、第六通道壁22、第七通道壁23、第八通道壁24及底壁25,第五通道壁21、第六通道壁22、第七通道壁23、第八通道壁24围设形成第二透气通孔2,第五通道壁21、第六通道壁22、第七通道壁23、第八通道壁24均与底壁25连接,第七通道壁23自第七通道壁23靠近底壁25的一端朝远离第一透气通孔3的方向并朝靠近外壳本体1的底面的方向延伸而成。具体地,为了便于外壳本体1的注塑成型,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矩形,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的剖视图形状设置为等腰梯形。当继电器水平放置时,由于第七通道壁23自第七通道壁23靠近底壁25的一端朝远离第一透气通孔3的方向并朝靠近外壳本体1的底面的方向延伸而成,导致液体受重力影响无法进入容置盲腔5。所述外壳本体1外侧塑料注塑成型,在外壳本体1的制造过程中,抽芯插入到注塑模具中第二透气通孔2所在的位置,当注塑成型后,将抽芯拔出,抽芯拔出后即可形成第二透气通孔2。请参阅图3、图4所示,所述第五通道壁21与第七通道壁23交叉设置,所述第五通道壁21与第七通道壁23交叉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本体(1),所述外壳本体(1)设有容置盲腔(5)、第一透气通孔(3)和第二透气通孔(2),所述容置盲腔(5)与第一透气通孔(3)连通,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与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连通,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贯穿所述外壳本体(1)的侧壁,容置盲腔(5)自外壳本体(1)的底面凹设而成,第一透气通孔(3)靠近外壳本体(1)的底面一侧的侧壁位于第二透气通孔(2)靠近外壳本体(1)的底面一侧的侧壁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本体(1),所述外壳本体(1)设有容置盲腔(5)、第一透气通孔(3)和第二透气通孔(2),所述容置盲腔(5)与第一透气通孔(3)连通,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与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连通,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贯穿所述外壳本体(1)的侧壁,容置盲腔(5)自外壳本体(1)的底面凹设而成,第一透气通孔(3)靠近外壳本体(1)的底面一侧的侧壁位于第二透气通孔(2)靠近外壳本体(1)的底面一侧的侧壁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气通孔(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透气通孔(3)的横截面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位于第二透气通孔(2)内,第二透气通孔(2)自外壳本体(1)的侧面凹设而成,第一透气通孔(3)贯穿第二透气通孔(2)的底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防水继电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气通孔(3)设有第一通道壁(31)、第二通道壁(32)、第三通道壁(33)和第四通道壁(34),第一通道壁(31)、第二通道壁(32)、第三通道壁(33)和第四通道壁(34)围设形成第一透气通孔(3),所述第一通道壁(31)与所述第二通道壁(32)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通道壁(32)与所述第三通道壁(33)垂直设置,所述第三通道壁(33)与所述第四通道壁(34)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通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欣洋
申请(专利权)人: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