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摄像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7854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2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正的第1组(G1)、相比第1组(G1)配置在像侧的负的中间组(G2)、相比中间组(G2)配置在像侧的进行对焦时移动的正的对焦组(G3)以及相比对焦组(G3)配置在像侧的正的像侧组(G4),在进行变倍时,第1组(G1)与中间组(G2)之间的间隔、中间组(G2)与对焦组(G3)之间的间隔以及对焦组(G3)与像侧组(G4)之间的间隔变化,且满足预定的条件式。由此,提供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为了对焦动作的高速化而实现了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变倍光学系统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摄像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摄像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了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4-293007号公报。但是,如日本特开平4-293007号公报那样的变倍光学系统不能充分地实现对焦组的轻量化,不适合使对焦动作变得高速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930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具备:第1透镜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的光焦度;中间组,相比所述第1透镜组配置在像侧,具有负的光焦度;对焦组,相比所述中间组配置在像侧,具有正的光焦度,并在进行对焦时移动;以及像侧组,相比所述对焦组配置在像侧,具有正的光焦度,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所述中间组与所述对焦组之间的间隔以及所述对焦组与所述像侧组之间的间隔变化,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50<f1/(-fc)<6.2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c:所述中间组的焦距。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相比所述第1透镜组配置在像侧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中间组、相比所述中间组配置在像侧的具有正的光焦度并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组以及相比所述对焦组配置在像侧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像侧组配置成,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所述中间组与所述对焦组之间的间隔以及所述对焦组与所述像侧组之间的间隔变化,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50<f1/(-fc)<6.2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c:所述中间组的焦距。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2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3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4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5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6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7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8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9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10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11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12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13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14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15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16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17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18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19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20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21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22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23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24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25是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26是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27是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28是第7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29是第8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图30是第8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31是第8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32是第8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各像差图。图33是示出具备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图34是示出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概略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摄像装置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配置在最靠物体侧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相比所述第1透镜组配置在像侧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中间组、相比所述中间组配置在像侧的具有正的光焦度并在进行对焦时移动的对焦组以及相比所述对焦组配置在像侧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像侧组,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所述中间组与所述对焦组之间的间隔以及所述对焦组与所述像侧组之间的间隔变化,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2.50<f1/(-fc)<6.2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c:所述中间组的焦距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为,所述对焦组由一个或两个透镜成分构成。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的是,所述像侧组具备防抖组,该防抖组被配置成能够以包含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此处,本实施方式的对焦组具备至少一个透镜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像侧组具备至少一个透镜组。另外,后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第A组、第B组以及第C组分别具备至少一个透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组表示被进行变倍时变化的空气间隔分离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组中包含的透镜彼此的间隔在进行变倍时不变化,但是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具有至少四个透镜组,在进行变倍时透镜组彼此的间隔变化。通过该结构,能够在进行变倍时良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对焦组由一个或两个透镜成分构成。由此,能够实现对焦组的小型轻量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成分表示单透镜或接合透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焦组表示被进行对焦时变化的空气间隔分离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的部分。另外,如上所述,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像侧组中的防抖组以包含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通过该结构,能够对由手抖等引起的成像位置的位移进行校正,即进行防抖。另外,能够实现防抖组的小径化,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防抖时的光学性能的劣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抖组表示在进行防抖时以具有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的部分。上述条件式(1)规定第1透镜组的焦距与中间组的焦距的比。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抑制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的变动。当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的对应值超过上限值时,中间组的光焦度变大,难以对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的上限值为5.90。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的上限值为5.60。另一方面,当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条件式(1)的对应值低于下限值时,第1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大,难以对以球面像差为首的各像差进行校正。另外,为了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的下限值为2.80。另外,为了更可靠地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优选的是,使条件式(1)的下限值为3.70。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实现具备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为了对焦动作的高速化而实现了对焦组的轻量化的变倍光学系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优选为,所述像侧组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A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B组以及第C组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装置、摄像装置、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具备:第1透镜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的光焦度;中间组,相比所述第1透镜组配置在像侧,具有负的光焦度;对焦组,相比所述中间组配置在像侧,具有正的光焦度,并在进行对焦时移动;以及像侧组,相比所述对焦组配置在像侧,具有正的光焦度,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所述中间组与所述对焦组之间的间隔以及所述对焦组与所述像侧组之间的间隔变化,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50<f1/(‑fc)<6.2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c:所述中间组的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9.18 JP 2015-185506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具备:第1透镜组,配置在最靠物体侧,具有正的光焦度;中间组,相比所述第1透镜组配置在像侧,具有负的光焦度;对焦组,相比所述中间组配置在像侧,具有正的光焦度,并在进行对焦时移动;以及像侧组,相比所述对焦组配置在像侧,具有正的光焦度,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所述中间组与所述对焦组之间的间隔以及所述对焦组与所述像侧组之间的间隔变化,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50&lt;f1/(-fc)&lt;6.20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c:所述中间组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00&lt;f1fw/ff&lt;9.00其中,f1fw:广角端状态下的从所述第1透镜组到所述对焦组为止的合成焦距ff:所述对焦组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像侧组具有防抖组,该防抖组被配置成能够以包含相对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位移分量的方式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50&lt;f1/ff&lt;2.35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f:所述对焦组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对焦组与所述像侧组之间的间隔增加。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中,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5&lt;ff/fi&lt;1.10其中,ff...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町田幸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