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冷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7780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9:46
作为蓄冷热交换器的蒸发器(40)具备:多个制冷剂管(45),该多个制冷剂管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并配置成彼此空开间隔;蓄冷材料(50),该蓄冷材料与多个制冷剂管(45)相邻;以及内翅片(47b),该内翅片抑制在制冷剂通路产生的制冷剂的过热区域(S)中的从制冷剂管(45)对蓄冷材料(50)的热传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蓄冷热交换器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是基于2015年10月1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5-195818号和2016年9月6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6-173410号而作出的,且主张其优先权的利益,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说明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冷热交换器,该蓄冷热交换器与压缩机、散热器以及减压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装置,且该蓄冷热交换器使制冷剂蒸发,压缩机压缩并排出制冷剂,散热器对成为高温的制冷剂进行冷却,减压器对冷却后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技术介绍
以往,在空调装置中使用制冷循环装置。即使在该制冷循环装置停止的状态下,也尝试提供被限定的制冷。例如,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通过行驶用发动机来驱动制冷循环装置。因此,在车辆暂时停车期间,发动机停止时,制冷循环装置停止。在这样的暂时停车中,为了提供被限定的制冷,提出在制冷循环装置的蒸发器附加蓄冷材料的蓄冷热交换器。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蓄冷热交换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1250号公报在此,一般地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在蓄冷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下游侧存在用于压缩并排出制冷剂的压缩机。液状的制冷剂返回到压缩机则成为故障的原因,因此一般需要在蓄冷热交换器的出口使制冷剂完全蒸发。在蓄冷热交换器中,在制冷剂通路的出口附近制冷剂成为气体单层,起因于压力超过饱和蒸气压,而存在制冷剂温度急剧地向高温过渡的部分,即存在所谓的过热区域。另外,在制冷剂的流量低时,制冷剂的流动因蓄冷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通路的配置而变得不均衡,有时在制冷剂难以流动的部分产生过热区域。这样一来,在蓄冷热交换器中,在制冷剂通路上的任意部位都可能存在过热区域。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蓄冷热交换器中,一般是蓄冷材料与构成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管相邻配置,并通过在制冷剂管流动的制冷剂来冷却蓄冷材料。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的详细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如下课题:在制冷剂管上产生过热区域的情况下,由于过热区域的制冷剂温度成为高温,因此有这样的担忧,蓄冷材料因过热区域的影响而难以冷却,蓄冷热交换器的蓄冷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即在在存在过热区域的情况下,也难以受到过热区域的影响,而能够确保蓄冷性能。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具备:多个制冷剂管,该多个制冷剂管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并配置成彼此空开间隔;蓄冷材料,该蓄冷材料与多个制冷剂管相邻;以及热传递抑制部,该热传递抑制部抑制在制冷剂通路产生的制冷剂的过热区域中的从制冷剂管对蓄冷材料的热传递。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在制冷剂通路所产生的制冷剂的过热区域中制冷剂管对蓄冷材料的热传递,因此能够避免蓄冷材料因制冷剂温度为高温的过热区域的影响而难以冷却的状况。其结果是,即使在存在过热区域的情况下,也难以受到过热区域的影响,而能够确保蓄冷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冷热交换器,即使在存在过热区域的情况下,也难以受到过热区域的影响,而能够确保蓄冷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使用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蓄冷热交换器的蒸发器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结构的框图。图2是作为图1中的蓄冷热交换器的蒸发器的俯视图。图3是作为图1中的蓄冷热交换器的蒸发器的侧视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5是将蒸发器分解为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示意图。图6是示意地表示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蒸发器内的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温度的推移的图。图8是图3中的VIII-VIII剖视图,是蓄冷材料容器、制冷剂管以及空气通路的剖视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起到热传递抑制部功能的内翅片的形状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图9中的A1-A1剖视图。图11是示意地表示内翅片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2是示意地表示内翅片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使图4所示的制冷剂的流动不同的一例的图。图14是将图13所示的蒸发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分解为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示意图。图15是示意地表示图13所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图13所示的蒸发器内的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温度的推移的图。图17是表示使图4所示的制冷剂的流动不同的一例的图。图18是表示使图4所示的制冷剂的流动不同的一例的图。图19是表示使图4所示的制冷剂的流动不同的一例的图。图20是表示使图4所示的制冷剂的流动不同的一例的图。图21是示意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起到热传递抑制部功能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形状的剖视图。图22是图21中的A2-A2剖视图。图23是示意地表示蓄冷材料容器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4是示意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起到热传递抑制部功能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形状的剖视图。图25是图24中的A3-A3剖视图。图26是示意地表示蓄冷材料容器和内翅片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27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起到热传递抑制部功能的内翅片的形状的剖视图。图28是图27中的A4-A4剖视图。图29是示意地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起到热传递抑制部功能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形状的剖视图。图30是图29中的A5-A5剖视图。图31是示意地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起到热传递抑制部功能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形状的剖视图。图32是图31中的A6-A6剖视图。图33是示意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34是分解为图33所示的蒸发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示意图。图35是示意地表示图33所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俯视图。图36是示意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37是分解为图36所示的蒸发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风侧和下风侧的示意图。图38是示意地表示图36所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俯视图。图39是示意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40是示意地表示图39所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俯视图。图41是示意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图42是示意地表示图41所示的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俯视图。图43是示意地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起到热传递抑制部功能的内翅片的形状的剖视图。图44是图43中的A7-A7剖视图。图45是图43中的B7-B7剖视图。图46是示意地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起到热传递抑制部功能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形状的剖视图。图47是图46中的A8-A8剖视图。图48是图46中的B8-B8剖视图。图49是示意地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起到热传递抑制部功能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形状的剖视图。图50是图49中的A9-A9剖视图。图51是图49中的B9-B9剖视图。图52是示意地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俯视图。图53是示意地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俯视图。图54是示意地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俯视图。图55是表示第十四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56是示意地表示第十五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添附图一边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尽可能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第一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蓄冷热交换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冷热交换器(40、401、140、1401、240、2401、340、440、540、1040、1140、1240、1340、1440、1540、1640、1740、1840),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制冷剂管(45),该多个制冷剂管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并配置成彼此空开间隔;蓄冷材料(50),该蓄冷材料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相邻;以及热传递抑制部(47b、471b、147、1471、247、2471、347b、447、547、1045、1147b、1247、1347),该热传递抑制部抑制在所述制冷剂通路产生的所述制冷剂的过热区域(S、S1、S2)中的从所述制冷剂管对所述蓄冷材料的热传递。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01 JP 2015-195818;2016.09.06 JP 2016-173411.一种蓄冷热交换器(40、401、140、1401、240、2401、340、440、540、1040、1140、1240、1340、1440、1540、1640、1740、1840),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制冷剂管(45),该多个制冷剂管具有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并配置成彼此空开间隔;蓄冷材料(50),该蓄冷材料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相邻;以及热传递抑制部(47b、471b、147、1471、247、2471、347b、447、547、1045、1147b、1247、1347),该热传递抑制部抑制在所述制冷剂通路产生的所述制冷剂的过热区域(S、S1、S2)中的从所述制冷剂管对所述蓄冷材料的热传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蓄冷材料容器(47、471、147、1471、247、2471、347、447、547、1147、1247、1347),该多个蓄冷材料容器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相邻,并收纳所述蓄冷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蓄冷材料容器中的各蓄冷材料容器以所述制冷剂管的延伸方向为长边方向而配置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中的两个制冷剂管之间,并与所述两个制冷剂管接合,所述蓄冷热交换器具备空气通路(53),在与所述多个蓄冷材料容器中的各蓄冷材料容器接合的所述两个制冷剂管中的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相反的一侧,该空气通路形成于所述两个制冷剂管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中的另一制冷剂管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制冷剂与在所述间隙流动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40、401、140、1401、240、2401、340、440、540、1640、1840),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递抑制部(47b、471b、147、1471、247、2471、347b、447、547)抑制所述过热区域(S)中的从所述制冷剂管对所述蓄冷材料的热传递,所述过热区域是在所述制冷剂通路的出口的附近因所述制冷剂的蒸发而产生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40、401、340),其特征在于,具备内翅片(47b、471b、347b),该内翅片配置成在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部沿着作为所述制冷剂管的延伸方向的长边方向延伸,所述内翅片构成为,在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中,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从所述制冷剂管经由所述内翅片对所述蓄冷材料的传热量相对地小,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以外接触的部分,从所述制冷剂管经由所述内翅片对所述蓄冷材料的传热量相对地大,所述热传递抑制部包含所述内翅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401),其特征在于,在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中,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所述内翅片(471b)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的接合率相对地低,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以外接触的部分,所述内翅片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的接合率相对地高。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40、340),其特征在于,在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中,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所述内翅片(47b、347b)不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接合,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以外接触的部分,所述内翅片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接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4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沿着所述空气通路的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有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所述蓄冷材料容器形成为与沿着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所述内翅片(47b)形成为从所述制冷剂管和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排列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重叠,在与包含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制冷剂管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中,在包含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且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和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所述部分重叠的区域,所述内翅片不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接合,在这以外的区域所述内翅片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接合。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34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沿着所述空气通路的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有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所述蓄冷材料容器形成为与沿着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所述内翅片(347b)形成为从所述制冷剂管和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排列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重叠,在与包含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制冷剂管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中,在与不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制冷剂管重叠的区域,所述内翅片以遍及作为所述制冷剂管的延伸方向的所述长边方向的整个区域的方式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接合,在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制冷剂管重叠的区域,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所述内翅片不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接合,在这以外的部分所述内翅片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接合。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140、1401、440),其特征在于,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147、1471、447)构成为,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从所述制冷剂管经由所述蓄冷材料容器对所述蓄冷材料的传热量相对地小,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以外接触的部分,从所述制冷剂管经由所述蓄冷材料容器对所述蓄冷材料的传热量相对地大,所述热传递抑制部包含所述蓄冷材料容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1401),其特征在于,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1471),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接合率相对地低,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以外接触的部分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接合率相对地高。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140、440),其特征在于,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147、447),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不与所述制冷剂管接合而形成为与所述制冷剂管空开间隔,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以外接触的部分与所述制冷剂管接合。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14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沿着所述空气通路的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有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所述蓄冷材料容器形成为与沿着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与包含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制冷剂管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147),在包含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且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和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所述部分重叠的区域,不与所述制冷剂管接合而形成为与所述制冷剂管空开间隔,在这以外的区域与所述制冷剂管接合。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44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沿着所述空气通路的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有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所述蓄冷材料容器形成为与沿着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与包含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制冷剂管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447),在与不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制冷剂管重叠的区域以遍及所述延伸方向的整个区域的方式与所述制冷剂管接合,在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制冷剂管重叠的区域,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不与所述制冷剂管接合而形成为与所述制冷剂管空开间隔,在这以外的部分与所述制冷剂管接合。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240、2401、540),其特征在于,具备内翅片,该内翅片配置成在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部沿着作为所述制冷剂管的延伸方向的所述长边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壁接合,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247、2471、547)构成为,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从所述制冷剂管经由所述蓄冷材料容器对所述蓄冷材料的传热量相对地小,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以外接触的部分,从所述制冷剂管经由所述蓄冷材料容器对所述蓄冷材料的传热量相对地大,所述热传递抑制部包含所述蓄冷材料容器。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2401),其特征在于,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2471),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接合率相对地低,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以外接触的部分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接合率相对地高。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240、540),其特征在于,与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所述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247、47),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不与所述制冷剂管接合而形成为与所述制冷剂管空开间隔,在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以外接触的部分与所述制冷剂管接合。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蓄冷热交换器(240),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制冷剂管沿着所述空气通路的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有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所述蓄冷材料容器形成为与沿着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配置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所述内翅片形成为从所述制冷剂管和所述蓄冷材料容器的排列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重叠,与包含产生所述过热区域的制冷剂管的所述至少两个制冷剂管接合的所述蓄冷材料容器(247),在包含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部分且从所述空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和与所述制冷剂管的所述过热区域接触的所述部分重叠的区域,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部井淳长泽聪也鸟越荣一石坂直久河地典秀鬼头佑辅西村健长屋诚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