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切剪机废料输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7619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废料输出装置,应用于连续酸洗机组的入口段双切剪废料输出。双切剪废料输出装置,它包括第二带式输送机,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入端部位于双切剪的下层废料溜槽的下方,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设有溜板,溜板的下方设有废料斗;其特征在于:双切剪的上层废料溜槽与第二带式输送机之间设有第一带式输送机;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输入端部位于双切剪的上层废料溜槽的下方,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位于第二带式输送机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寿命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废料输出装置,应用于连续酸洗机组的入口段双切剪废料输出。
技术介绍
连续酸洗机组入口段双切剪的废料输出装置一般都是采用上、下层废料溜槽装置加带式 输送机来实现废料输出,这种废料输出装置由于上层带钢与带式输送机落差较大,废料通过 废料溜槽装置自由下落,直接冲击输送皮带,经常擦伤输送皮带,致使皮带寿命縮短,增加 维护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寿命长的双切剪废料输出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双切剪废料输出装置,它包括第二带式输送 机,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入端部位于双切剪的下层废料溜槽的下方,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出 端设有溜板,溜板的下方设有废料斗;其特征在于双切剪的上层废料溜槽与第二带式输送 机之间设有第一带式输送机;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输入端部位于双切剪的上层废料溜槽的下 方,第一带式输送机的输出端位于第二带式输送机的上方。第一带式输送机与第二带式输送机之间夹角a为144° -154° 。第二带式输送机包括第二输送皮带,第二输送皮带由螺钉相互间隔固定连接有第一衬 板,第一衬板上焊接有第二衬板,构成链板式结构;第一衬板、第二衬板均为钢板。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 现有的废料输送装置中,双切剪的废料是直接通过上、下层废料溜槽自由落到第二 带式输送机上面,对第二带式输送机的皮带损伤很大,更换皮带周期较短,维护费用较高。 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上层废料溜槽与第二带式输送机之间增设第一带式输送机,使双切剪的上层废 料通过上层废料溜槽、第一带式输送机平滑过渡到第二带式输送机;减少了对第二带式输送 机的冲击,使废料平稳过渡,保护了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送皮带,延长了皮带的使用寿命, 降低了维护费用。2、 本专利技术在常规皮带上固定连接第一衬板(钢板)和第二衬板(钢板),构成链板式结 构。第二带式输送机与常规带式输送机相比,其输送带采用链板式,可以保护废料对皮带的 冲击,可以避免废料损坏输送带,延长皮带使用寿命,减少维护费用。3、 第二带式输送机出口处的溜板为摆动式,通过两个气缸来实现对废料分流,使废料 位于废料斗中的不同位置;与固定的溜板相比操作灵活可实现废料分流。本专利技术应用于连续酸洗机组的入口段双切剪废料输出。 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结构示意图3是图2的俯视图4是图2中沿A-A线的剖视图5是图2中沿B-B线的剖视图6是图4中沿C-C线的剖视图7是图2的E部放大图8是图7中沿D-D线的剖视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带式输送机的结构示意图10是图9的俯视图11是图9中沿F-F线的剖视图; 图12是链板式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13是图12中沿G-G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H部放大图; 图15是图13的俯视图中l-双切剪,2-上层废料溜槽,3-下层废料溜槽,4-第一带式输送机,5-底座架, 6-斜支架,7-第二带式输送机,8-第二输送皮带,9-第一气缸,10-溜板,11-废料斗,12-第一支撑辊架,13-第一主动辊,14-第一输送皮带,15-第一支撑辊,16-第一张紧辊,17-第一张紧机构,1.8-第一电机,19-主动链轮,20-从动链轮,21-挡板,22-第一主动轴,23-第一滚筒,24-第一滑块,25-第一张紧辊机架,26-链条,27-第一支撑辊轴,28-第一钢板, 29-第二钢板,30-轴孔;31-第一支撑架,32-第二主动辊,33-第二支撑辊架,34-第二张紧 辊机架,35-第二张紧辊,36-第二张紧机构,37-第二支撑辊,38-第二电机,39-铰接杆, 40-第二主动轴,41-第一衬板,42-第二衬板,43-竖板,44-第二支撑架,45-第三支撑辊。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双切剪废料输出装置,它包括第二带式输送机7、第一带式输送机4,第 二带式输送机7的输入端部(第一输送皮带的输入端部)位于双切剪1的下层废料溜槽3的 下方,第二带式输送机7的输出端设有溜板,溜板的下方设有废料斗ll;双切剪l的上层废 料溜槽2与第二带式输送机7之间设有第一带式输送机4;第一带式输送机4的输入端部(第 —输送皮带的输入端部)位于双切剪1的上层废料溜槽2的下方,第一带式输送机4的输出 端位于第二带式输送机7的上方。第一带式输送机4与第二带式输送机7之间夹角a为144 ° -154° (本实施例中第二带式输送机与第一带式输送机的夹角为149度,第一带式输送机 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4度)。縮小下层废料溜槽3的水平夹角使其与第二带式输送机7的 夹角为141度。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的第一带式输送机4包括底座架5、斜支架6、第一支撑 辊架12、第一主动辊13、第-'输送皮带14、第一支撑辊15、第一张紧辊(或称第一从动辊) 16、第一张紧机构17、第一电机(齿轮马达)18、主动链轮19、从动链轮20、挡板21、第 一张紧辊机架25、链条26;第一支撑辊架12的上下层各自设置有一排第一支撑辊15,第一支撑辊架12的前端固定在斜支架6上(图1、图2中的左边为后,右边为前);第一主动辊 13由第一主动轴22、第一滚筒23组成,第一主动轴22穿过第一滚筒23,第一滚筒23的两 端分别与第一主动轴22的两端部固定连接;第一主动辊13的第一主动轴22的两端部分别 由轴承与左右轴承座相连(图4中的左边为左,右边为右),左右轴承座分别与斜支架6固 定连接;第一电机(齿轮马达)18固定在斜支架6上,第一电机18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主动 链轮19,第一主动轴22的一端固定有从动链轮20,主动链轮19由链条26与从动链轮20 连接(如图6所示),第一电机18转动,通过链条26带动第一主动辊13旋转;第一支撑辊 架12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挡板21;第一张紧辊机架25由左右轨道组成,第一张 紧辊机架25由底座架5与双切剪1固定连接;第一张紧辊机架25与第一支撑辊架12的后 端固定连接(如由螺栓连接或焊接),如图5所示,第一张紧辊(或称第一从动辊)16的两 端部分别由轴承与左右轴承座相连,左右轴承座的底部分别设有第一滑块24,第一滑块24 上设有滑槽,轨道的上部位于滑槽内(第一张紧辊16能沿左右轨道滑动),左右轴承座由左 右的第一张紧机构17分别与第一张紧辊机架25相连(调节第一张紧机构,第一张紧辊沿左 右轨道移动,调节第一输送皮带14的张紧力);第一张紧机构17包括螺杆、螺母、支架(张 紧机构采用现有公知技术),螺杆的一端铰接在轴承座上,螺杆的另一端旋入螺母,螺母固 定在支架匕支架上固定在第一张紧辊机架25;第一输送皮带14绕在第一主动辊13、第一 张紧辊16上,并搁置在第一支撑辊15上。如图7、图8所示,第一支撑辊架12上开有轴孔30,第一支撑辊15的第一支撑辊轴27 的两端各自穿过对应的轴孔30,第一钢板28的轴孔穿过第一支撑辊轴27的端部后与第一支 撑辊架12由螺钉固定连接,第二钢板29卡在第一支撑辊轴27的端部止位口处后由螺钉与 第一钢板28固定连接。第一带式输送机的支撑辊可实现在线快速更换。只需拆掉支撑辊两 侧的第一钢板28和第二钢板29就可实现更换,而且在同一输送机中的支撑辊可实现可以互 换。第一带式输送机的第一支撑辊采用通轴的结构形式比轴头式的具有较卨的刚性。如图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切剪废料输出装置,它包括第二带式输送机(7),第二带式输送机(7)的输入端部位于双切剪(1)的下层废料溜槽(3)的下方,第二带式输送机(7)的输出端设有溜板(10),溜板的下方设有废料斗(11);其特征在于:双切剪(1)的上层废料溜槽(2)与第二带式输送机(7)之间设有第一带式输送机(4);第一带式输送机(4)的输入端部位于双切剪(1)的上层废料溜槽(2)的下方,第一带式输送机(4)的输出端位于第二带式输送机(7)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敏建桂林邵远敬梁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