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2030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00:48
放电单元(20)包括支承放电电极(70)和对置电极(60)的绝缘部件(41)。绝缘部件(41)具有基台部(44)、凹部(46)以及支承部(47),将对置电极(60)支承在所述基台部(44)的周围,所述凹部(46)在基台部(44)沿着与在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流相交叉的方向凹陷,所述支承部(47)从凹部(46)的底部开始朝着比凹部(46)的开放面靠外的外侧突出,并对放电电极(70)进行支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放电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放电单元。
技术介绍
迄今为止,在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进行放电的放电单元已为人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放电单元安装在空调装置中。放电单元包括:具有放电针的放电电极、与放电针的顶端相向的对置电极、以及将电位差施加在两电极上的电压供给部。若电压供给部向放电电极供给电压,就从放电针的顶端朝对置电极产生流光放电。伴随该放电在空气中生成活性种(电子、离子、自由基、臭氧等)。利用该活性种,使空气中的有害成分、臭气成分得到分解。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1191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上述放电单元而言,本申请专利技术人研究出用绝缘部件支承放电电极和对置电极的构造。由此,能够使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的相对距离保持一定,同时能够使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绝缘。此外,本申请专利技术人想到了:通过在绝缘部件上形成凹部,来增大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的构造。由此,能够防止从放电电极流向对置电极的漏电流,从而能够确保两者的电位差来进行稳定的放电。不过,若像上述那样在绝缘部件上设置凹部,则空气中所包含的尘埃等就有可能附着在凹部的内壁上。若尘埃等附着在壁面上,就会出现下述问题,即:绝缘部件表面的漏电流增大,而无法使绝缘部件维持所希期的绝缘电阻。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尘埃等附着在绝缘部件的凹部的内壁上。-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一种放电单元为对象,所述放电单元包括: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27的壳体21;布置在该通风路27中的放电电极70及对置电极60;以及将电位差施加在该放电电极70与该对置电极60之间的电压供给部30,所述放电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单元包括支承所述放电电极70和所述对置电极60的绝缘部件41,所述对置电极60被支承在基台部44的周围,在该基台部44上,形成有沿着与在所述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流相交叉的方向凹陷的凹部46,所述支承部47从所述凹部46的底部开始朝着比该凹部46的开放面靠外的外侧突出。在第一方面中,对置电极60被支承在绝缘部件41的基台部44的周围,放电电极70被绝缘部件41的支承部47支承住。由此,决定了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使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实现绝缘。在基台部44上形成有凹部46,支承部47从该凹部46的底部开始朝着开放面的外侧突出,放电电极70由该支承部47支承住。由此,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就经由支承部47的外壁面、凹部46的底面、凹部46的内壁面等表面连接起来。其结果是,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的爬电距离增长,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的绝缘电阻升高。绝缘部件41的凹部46沿着与在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抑制在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流入凹部46的内部,进而能够抑制该空气中的尘埃附着在凹部46的底面、内壁面上。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47布置在所述凹部46的中央。在第二方面中,支承部47布置在凹部46的中央。由此,从支承部47开始到凹部46的内壁面为止的距离便较为均等。其结果是,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的爬电距离亦实现均等化,而使得绝缘部件41的绝缘电阻升高。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台部44形成为沿着与所述空气流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横向长度较长的形状,所述凹部46形成为沿着所述基台部4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横向长度较长的形状。在第三方面中,基台部44沿着与空气流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凹部46亦沿着与空气流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由此,在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通过基台部44的距离缩短,从而能够防止该空气中的尘埃等进入凹部46的内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空气中的尘埃附着在凹部46的底面、内壁面上。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70具有电极支承板71和细长的放电针73、74,所述电极支承板71沿着所述基台部44延伸并被所述支承部47支承住,所述放电针73、74排列在该电极支承板71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缘部,并从该侧缘部开始突出,所述对置电极60具有对置板61、62,所述对置板61、62沿着所述基台部44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对置板61、62与所述放电针73、74的顶端相向,在所述基台部44与所述对置板61、62之间,形成有沿所述基台部4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横向长度较长的空隙部65、66。在第四方面中,多根细长的放电针73、74排列在电极支承板71的侧缘部,该放电针73、74从该侧缘部开始突出。对置电极60具有对置板61、62,放电针73、74的顶端与对置板61、62相向。由此,从放电针73、74的顶端部朝对置板61、62进行放电。因为对置板61、62沿着基台部44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放电电极70与对置板61、62之间的距离比较短,放电电极70与对置板61、62之间的爬电距离也会随之缩短。不过,由于在基台部44与对置板61、62之间形成了横向长度较长的空隙部65、66,因而能够增长放电电极70与对置板61、62之间的爬电距离。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电电极70,多根所述放电针73、74分别排列在所述电极支承板7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侧缘部,所述对置电极60构成为:以与各列放电针73、74相对应的方式,在基台部4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了所述对置板61、62,在所述基台部44与各块对置板61、62之间,分别各形成了一个所述空隙部65、66。在第五方面中,多根放电针73、74分别排列在电极支承板7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侧缘部。其结果是,放电针73、74的根数增多,伴随放电生成的活性种的量亦增多。因为在基台部44与各块对置板61、62之间,分别各形成了一个横向长度较长的空隙部65、66,所以也能够避免放电电极70与各块对置板61、62之间的爬电距离缩短。-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因为在绝缘部件41上形成的凹部46沿着与空气流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凹陷,所以能够防止空气中的尘埃进入凹部46内。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尘埃附着在凹部46的内壁等上,进而能够防止绝缘部件41的绝缘电阻下降。因此,能够充分确保放电电极70与对置电极60之间的电位差,从而能够进行所希望的放电。根据第二方面,因为能够使从支承部47开始到凹部46的内壁面为止的爬电距离实现均等化,所以能够避免部分爬电距离极短而导致漏电流增大。其结果是,能够充分确保绝缘部件41的绝缘电阻。根据第三方面,因为基台部44及凹部46沿着与空气流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所以能够将空气通过凹部46的距离抑制到最小限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中的尘埃附着在凹部46的内壁等上。根据第四、第五方面,通过在基台部44与对置板61、62之间形成空隙部65、66,从而能够使放电电极70与对置板61、62之间的爬电距离进一步增长。此外,根据第五方面,因为能够将很多放电针73、74支承在电极支承板71上,所以能够使随放电产生的活性种的量进一步增多。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略图。图2是从前侧所看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放电单元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电单元,其包括: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27)的壳体(21);布置在该通风路(27)中的放电电极(70)及对置电极(60);以及将电位差施加在该放电电极(70)与该对置电极(60)之间的电压供给部(30),所述放电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单元包括绝缘部件(41),该绝缘部件(41)支承所述放电电极(70)和所述对置电极(60),所述绝缘部件(41)具有:基台部(44),在该基台部(44)的周围支承所述对置电极(60);凹部(46),该凹部(46)在所述基台部(44)上沿着与在所述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流相交叉的方向凹陷;以及支承部(47),该支承部(47)从所述凹部(46)的底部开始朝着比该凹部(46)的开放面靠外的外侧突出,并支承所述放电电极(70),所述基台部(44)形成为沿着与所述空气流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横向长度较长的形状,所述凹部(46)形成为沿着所述基台部(4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横向长度较长的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9.19 JP 2014-1913671.一种放电单元,其包括: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通风路(27)的壳体(21);布置在该通风路(27)中的放电电极(70)及对置电极(60);以及将电位差施加在该放电电极(70)与该对置电极(60)之间的电压供给部(30),所述放电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放电单元包括绝缘部件(41),该绝缘部件(41)支承所述放电电极(70)和所述对置电极(60),所述绝缘部件(41)具有:基台部(44),在该基台部(44)的周围支承所述对置电极(60);凹部(46),该凹部(46)在所述基台部(44)上沿着与在所述通风路(27)中流动的空气流相交叉的方向凹陷;以及支承部(47),该支承部(47)从所述凹部(46)的底部开始朝着比该凹部(46)的开放面靠外的外侧突出,并支承所述放电电极(70),所述基台部(44)形成为沿着与所述空气流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横向长度较长的形状,所述凹部(46)形成为沿着所述基台部(4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横向长度较长的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47)布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村启浦部大介川端一吉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