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端子、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117964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1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简化压接端子的构成。压接端子(20)具备:支承部(21),其支承电线(11、12)的导体部(13),并具有导出电线(11、12)的端部;一对第1筒部(24、24),其与支承部(21)连接,将导体部(13)压接于一对第1筒部(24、24)和支承部(21)之间;弯曲部(27),其以从支承部21的端部延伸并折返的方式弯曲;以及重叠部(28),其与弯曲部(27)连接并与支承部(21)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接端子、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将压接端子压接于电线的技术。
技术介绍
以前,已知有将压接端子压接于电线的技术。专利文献1的端子零件具备底板和一对线筒部,从底板的侧缘延伸的延伸片具有第2筒部和接头部,第2筒部与底板以及一对线筒部重叠,接头部从底板折回而与第2筒部连接。当压接电线时,压接在第2筒部以及接头部上的芯线由于第2筒部以及接头部的厚度而成为高压缩的高压缩部,所以线材表面的氧化被膜破坏而使电阻变小。另一方面,因为配置于底板的另一个区域的芯线形成为低压缩的低压缩部,所以可防止线材的断线,并确保对电线的保持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74140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因为延伸片从底板的侧缘延伸,所以为了将第2筒部以及接头部与底板重叠,需要将接头部从相对于电线的延伸方向倾斜的方向折回,因而可能有端子零件的形状容易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技术基于如上述的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是简化压接端子的构成。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说明书记载的压接端子,具备:支承部,其支承电线的导体部,并具有导出所述电线的端部;一对第1筒部,其与所述支承部连接,将所述导体部压接于所述一对第1筒部和所述支承部之间;弯曲部,其以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端部延伸并折返的方式弯曲;以及重叠部,其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与所述支承部重叠。本说明书记载的压接端子的制造方法,所述带端子的电线具备:电线,其具有导体部;以及压接端子,其具有支承部和一对第1筒部,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导体部并具有导出所述电线的端部,所述一对第1筒部与所述支承部连接,将所述导体部压接于所述一对第1筒部和所述支承部之间,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从所述支承部的导出所述电线的一侧的端部延伸出的重叠部折返而形成弯曲部,并以将所述重叠部与所述支承部重叠的状态对所述电线的导体部进行压接。根据上述构成,因为弯曲部从支承部中的导出电线的一侧的端部延伸,所以与例如以从支承部中的没有导出电线的一侧的端部迂回的方式折返的构成相比,能缩短弯曲部以及重叠部的路径,所以能简化压接端子的构成。作为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以下方式优选的。所述重叠部具备延伸部和第2筒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延伸,所述第2筒部向与所述延伸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弯曲部连接的部分比与所述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向外方突出。优选地,在压接电线的情况下,压接端子中的电线导出的端部由于没有将导体部进行高压缩,从而抑制导体部的损坏并确保对电线的保持力,并且除电线导出的端部以外的部分将支承部上的导体部进行高压缩,从而确保导体部和压接端子的电连接。但是,在弯曲部从电线导出一侧的端部延伸的构成中,不易将弯曲部从上方侧突然地折返,而成为以向上方侧(导体部侧)稍微鼓出的形状折返。当产生弯曲部向上方侧的鼓出(突部)时,该部分的导体部成为高压缩,可能有导体部损坏从而对电线的保持力下降的危险。根据本构成,支承部中的与弯曲部连接的部分因为比支承部中的与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向下方突出,所以能将在与弯曲部连接的部分上重叠的导体部的压缩率设定得比在第2筒部上重叠的导体部的压缩率高。由此,能够抑制导体部的损坏,并能抑制对电线的保持力下降。所述重叠部具备延伸部和第2筒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延伸,所述第2筒部向与所述延伸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曲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的厚度。这样的话,由于能对配置于弯曲部上的导体部进行低压缩,所以能抑制由于与弯曲部重叠的导体部的损坏而导致对电线的保持力降低。多个所述电线的导体部压接于所述支承部和所述一对第1筒部之间。针对在多个电线之间连接的连接结构的压接端子,因为电线从支承部的两端缘导出,所以导体部容易与弯曲部重叠,但是根据上述构成,能针对这样的连接结构的压接端子简化其构成。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其具备所述电线和压接端子,所述电线的导体部压接于压接端子的所述支承部和所述一对第1筒部之间。所述重叠部具备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延伸的延伸部和向与所述延伸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2筒部,以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导体部的状态将所述压接端子载置于下模,将所述压接端子夹于所述下模和上模之间而进行压接,并且所述下模具备第1按压部和第2按压部,所述第1按压部载置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按压;所述第2按压部在比所述第1按压部低的位置载置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延伸部重叠的部分并对其进行按压。这样的话,因为能将配置于延伸部上的导体部与配置于第2筒部上的导体部相比形成为低压缩,所以能抑制延伸部上的导体部的损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能简化压接端子的构成。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压接端子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在压接端子上载置有主线和支线的状态的侧视图。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图5是压接端子的展开图。图6是示出模具的主视图。图7是示出下模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下模的俯视图。图9是图6的B-B剖视图。图10是示出在载置于下模的压接端子上配置有2根电线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1是示出使上模从图10的状态下降而压接电线的工序的纵剖视图。图12是示出使上模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下降而压接电线的工序的纵剖视图。图13是示出使上模从图12的状态进一步下降而压接电线的工序的纵剖视图。图14是示出带端子的电线的纵剖视图。图15A是图14的C-C剖视图。图15B是图14的D-D剖视图。图15C是图14的E-E剖视图。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压接端子的俯视图。图17是示出压接端子的主视图。图18是图17的F-F剖视图。图19是图18的G-G剖视图。图20是图18的H-H剖视图。图21是图18的I-I剖视图。图22是压接端子的展开图。图23是实施方式3的压接端子的展开图。图24是与图23不同的压接端子的展开图。图25是图24的J-J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针对实施方式1,参照图1-图15C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10是将2根电线11、12中的1根作为主线11,将另一个1根作为支线12,通过作为压接端子20的连接端子压接电线11、12而形成的。(电线11、12)电线11、12均具有金属的导体部13以及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层14,绝缘包覆层14覆盖导体部13。导体部13由例如将铝或者铝合金制的多根(多个)金属线材绞合的绞线构成。通过将主线11的包括被端子20压接的部分在内的预定长度除去绝缘包覆层14,从而露出导体部13。在支线12的末端部除去绝缘包覆层14而露出导体部13。从主线11露出的导体部13和在支线12的末端部露出的导体部13以彼此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并排,并以从外侧缠绕压接端子20的方式进行压接,由此主线11和支线12电连接。(压接端子20)压接端子20例如为铜或者铜合金制,在表面实施了镀锡,如图2所示,具备:U字状的支承部21,其支承电线11、12的导体部13;一对第1筒部24、24,其与支承部21的左右连接,将导体部13压接于该一对第1筒部24、24与支承部21之间;以及折返片26,其与支承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压接端子、带端子的电线、以及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接端子,其具备:支承部,其支承电线的导体部,并具有导出所述电线的端部;一对第1筒部,其与所述支承部连接,将所述导体部压接于所述一对第1筒部和所述支承部之间;弯曲部,其以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端部延伸并折返的方式弯曲;以及重叠部,其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与所述支承部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24 JP 2016-2276111.一种压接端子,其具备:支承部,其支承电线的导体部,并具有导出所述电线的端部;一对第1筒部,其与所述支承部连接,将所述导体部压接于所述一对第1筒部和所述支承部之间;弯曲部,其以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端部延伸并折返的方式弯曲;以及重叠部,其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与所述支承部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重叠部具备延伸部和第2筒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延伸,所述第2筒部向与所述延伸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弯曲部连接的部分比与所述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向外方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重叠部具备延伸部和第2筒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弯曲部连接并延伸,所述第2筒部向与所述延伸部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弯曲部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承部中的与所述第2筒部重叠的部分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多个所述电线的导体部压接于所述支承部和所述一对第1筒部之间。5.一种带端子的电线,其具备所述电线和权利要求1-4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嶋田高信宫本贤次西村直也蜂矢贺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