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04112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用于将支撑架固定在梁上的可拆卸式固定装置、设置在支撑架上的螺栓和套接在螺栓上端对叠合板端部进行支撑的平板套筒。其采用螺栓和平板套筒的结构实现对叠合板的支撑,不会造成混凝土在螺栓、支撑架、梁之间的堆积,不仅可提高叠合板支撑的稳定性;可避免混凝土流入梁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装置与梁之间、固定装置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中并凝固,易于整个支撑结构的拆卸,且降低对支撑架的安装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在高空进行混凝土浇筑时,一般在叠合板上进行,叠合板对其起支撑作用。受于梁结构,叠合板两端不与梁接触,受其力学方式的限制,叠合板中间每隔1至2米就需要设置一道支撑柱。利用支撑柱对叠合板进行支撑的方法,不仅支撑柱的密度设置会影响施工操作,且支撑柱的拆建吊运也延长影响了工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利用支撑架对叠合板的端部进行固定,如图1所示,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用于固定支撑架的固定装置、置于支撑架上方的支撑梁8。采用该支撑结构,支撑梁、支撑架、剪力墙之间形成仅上端面有开口的凹槽结构。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叠合板与剪力墙之间间隙的存在,混凝土会沿该间隙流入凹槽并在凹槽内堆积。混凝土的堆积不仅会给支撑梁带来压力,使支撑梁结构不稳定,固定使叠合板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凹槽中混凝土势必会沿着支撑架与剪力墙之间的缝隙继续向下流,流入固定装置与剪力墙、固定装置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中,待混凝土凝固后,该支撑结构不易取下;而且拆卸时,支撑装置整体仍受叠合板和混泥土的压力,该压力大,导致横向的固定装置拆不下来,即整个支撑结构拆不下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用于将支撑架固定在梁上的可拆卸式固定装置、设置在支撑架上的螺栓和套接在螺栓上端对叠合板端部进行支撑的平板套筒。本方案采用螺栓和平板套筒的结构替换支撑梁的结构,可达到对叠合板的支撑作用。由于螺栓体积小,不会对混凝土的流动造成阻碍,不会造成混凝土在螺栓、支撑架、梁之间的堆积,不仅可提高叠合板支撑的稳定性;且可避免混凝土流入梁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装置与梁之间、固定装置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中,易于整个支撑结构的拆卸。采用现有的支撑梁结构,其还存在以下缺陷:需事先在适当高度预留安装孔,预留孔的位置固定才能保证叠合板在正确的放置位置时支撑梁上端面刚好与叠合板下端面接触,现有方式其对支撑架的安装位置精度的要求高。本方案采用螺栓结构,使得平板套筒上端面的高度可调,当支撑架高度安装过低或过高时,通过调节螺栓使平板套筒上端面到达合适位置即可,降低对支撑架的安装要求。螺丝实现平板套筒上端面高度的调节,平板套筒增大接触面,减小叠合板的局部应力,增强叠合板的稳定性;拆卸支撑结构时,向下调节螺丝,使叠合板与整个支撑结构分离,支撑结构脱离叠合板、混凝土的压力,便于固定装置的拆卸;拆卸支撑结构时,向下调节螺栓,使叠合板与整个支撑结构分离,支撑结构脱离叠合板的压力且无混泥土的粘合力,便于固定装置的拆卸。作为优选,所述平板套筒的上端面设置有缓冲层。在平板套筒上端面上设置缓冲层,其具有两个作用,其一,缓冲层为相对于平板套筒质地较软的材质,在浇筑过程中,采用缓冲层保护叠合板;其二,缓冲层上端面与叠合板接触,从力学角度考虑,其上端面应为平整面,缓冲层质地软,相较于平板套筒易打磨,且为施工地易得材料。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为木方。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将混凝土引向支撑架外侧的引流结构。支撑架外侧即支撑架远离梁的一侧。螺栓设置在支撑架上,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螺栓的作用力足够大时支撑架向梁外侧倾斜或者支撑架有向梁外侧倾斜的趋势,使梁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增大,增大混凝土流入固定装置与梁之间、固定装置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的可能性。本方案在支撑架的上端面设置引流结构,减小混凝土流入梁与支撑架之间缝隙的可能性,进而杜绝混凝土流入固定装置与梁之间、固定装置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中,便于整个支撑结构的拆卸。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结构为直角三棱柱结构,其一直角边固定在支撑架的上端面,另一直角边与梁贴合。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结构为弹片结构,其弹片结构的一边固定在支撑架的上端面,且对边有向梁一侧下压的趋势。采用上述直角三棱柱结构,可对混凝土进行引流,但是,螺栓的作用力大到使支撑架向梁外侧倾斜,支撑架与梁产生缝隙,此时直角三棱柱结构的引流作用不佳或者直角三棱柱结构直接失去该作用。本方案采用弹片结构,正常情况下,弹片一边固定在支撑架上,对边紧贴梁上。弹片一边有向梁一侧下压的趋势,即使支撑架与梁产生缝隙,弹片继续下压紧贴梁,混凝土下流时,弹片构成斜坡结构,有效起到引流作用。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成倒L型,倒L型的竖直部分固定在梁上且水平部分与竖直部分之间连接有加强筋。采用倒L型结构的支撑架,其竖直部分为整个支撑架的固定部,水平部分为螺栓安装部,便于螺栓的安装和调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螺栓的作用力会使水平部分变形。加强筋、水平部分与竖直部分三者之间构成三角结构,其结构稳定,增强水平部分结构的稳定性;且可减小支撑架向梁外侧倾斜或者支撑架有向梁外侧倾斜的趋势,进一步的减小混凝土流入梁与支撑架之间缝隙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采用螺栓和平板套筒的结构实现对叠合板的支撑,不会造成混凝土在螺栓、支撑架、梁之间的堆积,不仅可提高叠合板支撑的稳定性;且可避免混凝土流入梁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装置与梁之间、固定装置与支撑架之间的缝隙中并凝固,易于整个支撑结构的拆卸。2、本专利技术采用螺栓对平板套筒上端面的高度进行调节,降低对支撑架的安装要求。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图1为支撑结构及其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支撑结构及其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挑耳结构,11、加强筋;2、梁,3、固定装置,4、叠合板,5、调节螺栓,6、平板套筒,7、缓冲层,8、支撑梁,9、混凝土,10、引流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如图2所示的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1、固定装置3、螺栓5、套接在螺栓5上端的平板套筒6,固定装置3用于固定支撑架1,螺栓5通过螺孔设置在支撑架1上。施工时,支撑架1通过固定装置3固定在梁2上,平板套筒6的上端面与叠合板4的端部接触以支撑叠合板4,叠合板的作用力通过平板套筒6、螺栓5、支撑架1作用于梁2上。本方案中所有提及的方位词,譬如、上,下、上端面等,均指正常使用时的状态方位词。实施例2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具体为:在平板套筒6的上端面设置缓冲层7。缓冲层可采用木方、塑料板、橡胶垫均可,在施工过程中保证缓冲层上端面平整即可。在支撑架1的上端面上设置将混凝土引向支撑架1外侧的引流结构10。引流结构可采用多种结构,譬如:直角三棱柱结构,其一直角边固定在支撑架1的上端面,另一直角边与梁贴合;又或者为弹片结构,其弹片结构的一边固定在支撑架1的上端面,且对边有向梁一侧下压的趋势。为了便于螺栓的调节,支撑架1成倒L型,倒L型的竖直部分固定在梁2上且水平部分与竖直部分之间连接有加强筋11。加强筋可设置为板状,也可采用直角三棱柱结构,在增强支撑架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减小支撑架向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1)、用于将支撑架(1)固定在梁(2)上的可拆卸式固定装置(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架(1)上的螺栓(5)和套接在螺栓(5)上端对叠合板(4)端部进行支撑的平板套筒(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架(1)、用于将支撑架(1)固定在梁(2)上的可拆卸式固定装置(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支撑架(1)上的螺栓(5)和套接在螺栓(5)上端对叠合板(4)端部进行支撑的平板套筒(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套筒(6)的上端面设置有缓冲层(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为木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端部在叠合梁处的新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大强吴光伟张宗英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