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10331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及其制备方法;首先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分别均匀分散在易挥发的惰性溶剂中,分别经超声处理装置处理1h,然后将处理好的分散液按照比例与原料在高速搅拌机中搅拌,然后与相容剂按照一定比例在室温下进行混合后,通过双螺杆进行熔融挤出,制备成导电母粒。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导电性能优异,易于添加,可广泛应用于注塑、挤出以及改性等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分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的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材的导电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聚酰胺具有很好的机械强度和刚度,耐磨损特性也非常好,这些优点使得聚酰胺被广泛用于汽车部件,机械部件,电子电气等诸多领域,其用量为五大工程塑料用量之首,在很多应用上代替了传统的金属材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塑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聚酰胺的绝缘性会导致塑料制品表面积累的静电荷无法得到释放,进而形成静电压,容易吸附灰尘等污物,静电电压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静电放电(ESD)与电击现象。特别在电子行业中,各种精密仪器和精密电子元件会由于静电击穿而损坏甚至报废,另外,在一些接触易燃易爆物的工矿企业中,静电放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护,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一旦出现事故可能就会危及现场工人的生命,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电子工业的发展,电磁波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成为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精密电子元器件之间的微电流很容易受到这样的复杂电磁环境的影响,产生误动作、图像障碍等故障。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改善塑料的抗静电性能。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聚合阶段,引入共轭结构,形成导电通路,而改善静电耗散;另一种则是与导电的助剂复合,即制备复合型抗静电塑料。导电助剂有无机与有机结构:有机导电剂与塑料的相容性优异,但也存在一些去点,比如碘掺杂的聚乙炔的在空气中暴露1000h后,其抗静电率会下降一个数量级,而碘掺杂的聚苯乙炔在空气中暴露250h后,其基本失去抗静电性;无机导电助剂一般是通过分散在塑料中,形成贯穿/半贯穿结构,得到的导电、抗静电复合材料,存在一个致命缺点,即分散性差,特别是纳米结构的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作为目前发现的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塑料里掺入少量的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理论上能使塑料具备良好的抗静电性;但是碳材料由于表面惰性和片层之间具有很强的范德华力,因此分散极为困难。如何在复合材料中有效分散碳材料成为了抗静电甚至导电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现有技术对此并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针对现有技术中抗静电复合材料中的上述问题,难以满足更高要求场合的需求和稳定性的需求,而提出一种简单有效,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的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材的导电母粒及其制备方法;这种复合材料,具有性能稳定、加工工艺简单可控、安全性高等优点,可广泛的被用在通信终端、计算机、汽车电话、收款机等设备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按重量百分数计,由以下组成的原料制备得到:聚酰胺85~98%;碳纳米管0.2~2%;石墨烯1~8%;相容剂0.5~5%;所述相容剂为聚烯烃接枝活性官能团;所述聚烯烃接枝活性官能团的接枝率为0.1~0.4%。优选地,所述活性官能团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中的一种;所述聚酰胺接枝活性官能团的接枝率为1%;所述聚酰胺的形态为粒子或粉末状,优选粉末状;所述聚酰胺的平均粒径>30目,分子量为5万至8万;所述聚烯烃为聚丙烯;所述相容剂的数均分子量为40000-80000,MI为190℃*2.16Kg条件下>300;所述聚酰胺为PA6、PA66的一种。接枝率过高过高则聚合过程不易控制,过低则加工粘度不匹配,剥离力不够分散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并且活性官能团数量太少,不利于碳纳米材料浸润,过多则聚合过程困难,且过高的官能团含量会造成过度反应,反而不利于分散。优选地,所述碳纳米管的平均直径<20nm,平均长度1-20μm,平均壁层数<15。优选地,所述石墨烯的平均壁层数<1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上述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分别分散于惰性易挥发溶剂中,常温搅拌10~30min,得到碳纳米管悬浮液、石墨烯悬浮液;(2)将所述碳纳米管悬浮液、石墨烯悬浮液分别经400W~800W的超声处理装置处理1h,得到碳纳米管分散液、石墨烯分散液;(3)将所述碳纳米管分散液、石墨烯分散液与聚酰胺混合搅拌,得到分散料;所述搅拌的转速为1300~2000转/分钟;(4)将所述分散料与相容剂混合后,通过双螺杆熔融挤出,得到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所述双螺杆熔融挤出时的加工温度为190~270℃,转速为100~400rpm。优选地,所述双螺杆挤出机的长径比大于40,优选52。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在制备抗静电酰胺聚合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在制备导电材料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中,碳纳米管上碳原子的P电子形成大范围的离域π键,共轭效应显著,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能,同时抗静电性能与管径和管壁的螺旋角有关,本专利技术限定参数具有良好抗静电性能;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其中单层石墨烯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准二维材料,具有十分良好的强度、柔韧、导电、导热、光学特性,从而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导电性能优异,制造方便,易于添加,可广泛应用于注塑、挤出以及改性等领域,在物理学、材料学、电子信息、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本专利技术制备得到复合材料导电性能优异,制造方便,易于添加,可广泛应用于注塑、挤出以及改性等领域。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通过超声装置,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进行有效预分散,减弱了纳米结构之间的范德华力,并对表面有一定的活化效果,从而保证了碳纳米材料在熔融挤出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2.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具有相容化作用的无规共聚物反应活性高,与聚酰胺具有热力学相容,官能团能与分子量是普通聚合物级别,因此在后续工艺过程中与聚合物共挤热稳定性良好。3.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的制备方法使用方便,不存在二次污染,为高效抗静电母粒的制备提供了一种适用的方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母粒的原料组成参见表1。其中,所述碳纳米管的平均直径<20nm,平均长度1-20μm,平均壁层数<15。其中,所述石墨烯平均壁层数<15。其中,所述相容剂为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马来酸酐接枝率0.2%,数均分子量60000,190℃*2.16Kg条件MI为350。其中,所述聚酰胺为PA6的粉料,粒径50目,平均分子量6万。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分别分散于惰性易挥发溶剂丁酮中,常温搅拌10~30min,得到碳纳米管悬浮液、石墨烯悬浮液;(2)将所述碳纳米管悬浮液、石墨烯悬浮液分别按表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数计,由以下组成的原料制备得到:聚酰胺         85~98%;碳纳米管       0.2~2%;石墨烯         1~8%;相容剂         0.5~5%;所述相容剂为聚烯烃接枝活性官能团;所述聚烯烃接枝活性官能团的接枝率为0.1~0.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数计,由以下组成的原料制备得到:聚酰胺85~98%;碳纳米管0.2~2%;石墨烯1~8%;相容剂0.5~5%;所述相容剂为聚烯烃接枝活性官能团;所述聚烯烃接枝活性官能团的接枝率为0.1~0.4%。2.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官能团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中的一种;所述聚烯烃为聚丙烯。3.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的平均直径<20nm,平均长度为1-20μm,平均壁层数<15;所述石墨烯的平均壁层数<15。4.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胺的形态为粒子或粉末状,优选粉末状;所述聚酰胺的平均粒径>30目。5.如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复配体系的聚酰胺基导电母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容剂的数均分子量为40000-80000,MI为190℃*2.16Kg条件下>300。6.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淑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统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