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08694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在化学液-气相沉积制备C/C复合材料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超临界流体技术,将细小的SiC或C颗粒浸渗至多孔的C/C材料预制体内部及表面,经裂解制得的C/C复合材料具有强抗氧化性、良好的摩擦磨损性能和均匀的致密度。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C/C复合材料密度可达到1.75g/cm↑[3]~1.85g/cm↑[3],2DC/C材料开口孔隙率在5%以下,通过SEM、TEM观察到,纤维与基体碳界面间存在纳米级的SiC组织。材料制备时间为二十至三十几个小时,大大缩短了制备时间、降低了成本,使获得的C/C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致密度。可用于其它多孔性复合材料的致密化研究与制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所属领域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的快速制备,特别涉及一种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但是,美国专利(U.S.Patent5035921)为多次浸渍工艺,用这种方法制备的C/C复合材料周期较长,能耗大,成本较高,为此,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结合快速致密化工艺,既可大大缩短制备时间,又使获得的C/C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致密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其特点是,将细小的SiC或C微粒等溶解入超临界流体中,通过调整温度或压力使其浸渗在C/C预制体内,再结合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进行快速沉积,整个过程只进行一次;具体过程步骤如下1)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颗粒分散于聚硅氧烷溶液中;2)将混合溶液装入压力容器中,通入丙烷气体并密封容器;3)以1℃/min~5℃/min、50kPa~200kPa的速率分别升温、加压,温度至90℃~150℃、压力至4000kPa~9000kPa时,可观测到丙烷达到超临界流体状态。4)在超临界流体状态下保持0.5hour~10hour,再以1℃/min~5℃/min的速率降温,或以20kPa~100kPa的速率降压,或同时降温降压,使SiC或C微粒浸渗在C/C预制体内的空隙中;5)将液态低烃溶液(煤油、环己烷等)装入自制的快速化学液-气相沉积容器中,再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粉体分散于低烃溶液中,经机械或超声波搅拌后,装入浸渗过的C/C预制体,密封后抽真空,真空度为-200kPa;6)调整感应加热线圈频率,3min~8min内温度迅速升至900℃~1500℃,使预制体内外表面形成较大温度梯度;7)在状态6)下保持0.5hour~2hour,使浸渗的SiC或C微粒裂解沉积;8)降低发热体温度至室温,取出C/C材料;9)将C/C材料在2300℃-2600℃条件下,保温1hour,进行热处理,使其石墨化,最终获得致密的C/C复合材料。采用本专利技术制备的C/C复合材料密度可达到1.75g/cm3~1.85g/cm3,2D C/C材料开口孔隙率在5%以下,材料制备时间为二十至三十几个小时,大大缩短了制备周期、降低了成本,材料组织较为致密。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既可大大缩短制备时间,又使获得的C/C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致密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专利技术人给出了以下的实施例,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将细小的SiC或C微粒等溶解入超临界流体中,通过调整温度或压力使其浸渗在C/C预制体内,再结合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进行快速沉积,整个过程只进行一次;具体过程步骤如下1)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颗粒分散于聚硅氧烷溶液中;2)将混合溶液装入压力容器中,通入丙烷气体并密封容器;3)以1℃/min、50kPa的速率分别升温、加压,温度至90℃、压力至9000kPa时,可观测到丙烷达到超临界流体状态;4)在超临界流体状态下保持10hour,再以1℃/min的速率降温,或以20kPa的速率降压,或同时降温降压,使SiC或C微粒浸渗在C/C预制体内的空隙中;5)将液态低烃溶液(煤油、环己烷等)装入自制的快速化学液-气相沉积容器中,再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粉体分散于低烃溶液中,经机械或超声波搅拌后,装入浸渗过的C/C预制体,密封后抽真空,真空度为-200kPa;6)调整感应加热线圈频率,3min内温度迅速升至900℃,使预制体内外表面形成较大温度梯度;7)在状态6)下保持2hour,使浸渗的SiC或C微粒裂解沉积;8)降低发热体温度至室温,取出C/C材料;9)将C/C材料在2600℃条件下,保温1hour,进行热处理,使其石墨化,最终获得致密的C/C复合材料。实施例2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将细小的SiC或C微粒等溶解入超临界流体中,通过调整温度或压力使其浸渗在C/C预制体内,再结合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进行快速沉积,整个过程只进行一次;具体过程步骤如下1)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颗粒分散于聚硅氧烷溶液中;2)将混合溶液装入压力容器中,通入丙烷气体并密封容器;3)以5℃/min、200kPa的速率分别升温、加压,温度至150℃、压力至4000kPa时,可观测到丙烷达到超临界流体状态; 4)在超临界流体状态下保持0.5hour,再以5℃/min的速率降温,或以100kPa的速率降压,或同时降温降压,使SiC或C微粒浸渗在C/C预制体内的空隙中;5)将液态低烃溶液(煤油、环己烷等)装入自制的快速化学液-气相沉积容器中,再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粉体分散于低烃溶液中,经机械或超声波搅拌后,装入浸渗过的C/C预制体,密封后抽真空,真空度为-200kPa;6)调整感应加热线圈频率,8min内温度迅速升至1500℃,使预制体内外表面形成较大温度梯度;7)在状态6)下保持0.5hour,使浸渗的SiC或C微粒裂解沉积;8)降低发热体温度至室温,取出C/C材料;9)将C/C材料在2300℃条件下,保温1hour,进行热处理,使其石墨化,最终获得致密的C/C复合材料。实施例3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将细小的SiC或C微粒等溶解入超临界流体中,通过调整温度或压力使其浸渗在C/C预制体内,再结合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进行快速沉积,整个过程只进行一次;具体过程步骤如下1)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颗粒分散于聚硅氧烷溶液中;2)将混合溶液装入压力容器中,通入丙烷气体并密封容器;3)以3℃/min、100kPa的速率分别升温、加压,温度至120℃、压力至6500kPa时,可观测到丙烷达到超临界流体状态;4)在超临界流体状态下保持5hour,再以3℃/min的速率降温,或以60kPa的速率降压,或同时降温降压,使SiC或C微粒浸渗在C/C预制体内的空隙中;5)将液态低烃溶液(煤油、环己烷等)装入自制的快速化学液-气相沉积容器中,再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粉体分散于低烃溶液中,经机械或超声波搅拌后,装入浸渗过的C/C预制体,密封后抽真空,真空度为-200kPa; 6)调整感应加热线圈频率,6min内温度迅速升至1200℃,使预制体内外表面形成较大温度梯度;7)在状态6)下保持1hour,使浸渗的SiC或C微粒裂解沉积;8)降低发热体温度至室温,取出C/C材料;9)将C/C材料在2400℃条件下,保温1hour,进行热处理,使其石墨化,最终获得致密的C/C复合材料。实施例4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将细小的SiC或C微粒等溶解入超临界流体中,通过调整温度或压力使其浸渗在C/C预制体内,再结合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进行快速沉积,整个过程只进行一次;具体过程步骤如下1)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颗粒分散于聚硅氧烷溶液中;2)将混合溶液装入压力容器中,通入丙烷气体并密封容器;3)以4℃/min、120kPa的速率分别升温、加压,温度至100℃、压力至5000kPa时,可观测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快速制备C/C复合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细小的SiC或C微粒等溶解入超临界流体中,通过调整温度或压力使其浸渗在C/C预制体内,再结合化学液-气相沉积工艺,进行快速沉积,整个过程只进行一次;具体过程步骤如下:1)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颗粒分散于聚硅氧烷溶液中;2)将混合溶液装入压力容器中,通入丙烷气体并密封容器;3)以1℃/min~5℃/min、50kPa~200kPa的速率分别升温、加压,温度至90℃~150℃、压力至4000kPa~9000kPa时,可观测到丙烷达到超临界流体状态。4)在超临界流体状态下保持0.5hour~10hour,再以1℃/min~5℃/min的速率降温,或以20kPa~100kPa的速率降压,或同时降温降压,使SiC或C微粒浸渗在C/C预制体内的空隙中;5)将液态低烃溶液(煤油、环已烷等)装入自制的快速化学液-气相沉积容器中,再将微米或纳米级的SiC或C粉体分散于低烃溶液中,经机械或超声波搅拌后,装入浸渗过的C/C预制体,密封后抽真空,真空度为-200kPa;6)调整感应加热线圈频率,3min~8min内温度迅速升至900℃~1500℃,使预制体内外表面形成较大温度梯度;7)在状态6)下保持0.5hour~2hour,使浸渗的SiC或C微粒裂解沉积;8)降低发热体温度至室温,取出C/C材料;9)将C/C材料在2300℃-2600℃条件下,保温1hour,进行热处理,使其石墨化,最终获得致密的C/C复合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燕洪王保成金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