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996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尤其涉及一种大流量范围、大喷雾锥角的双油路离心式喷嘴,该喷嘴主要用于航空发动机燃油的雾化。其结构主要由副旋流器、主旋流器、喷嘴外壳与防积碳罩组成。副旋流器与主旋流器内腔构成副油路,主旋流器外侧与喷嘴壳体构成主油路,在主喷口外设有防积碳罩,以减少积碳的生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副油路的雾化锥角提高5°至10°,具有流量可调范围大,喷雾范围广、雾场均匀、体积小等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航空发动机燃油流量与液滴雾化粒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油路离心式喷嘴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航空发动机中的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可实现流量和喷雾锥角在较大范围内调整。本专利技术燃料雾化装置的

技术介绍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英、法、俄等少数几个国家,技术门槛很高。燃油喷嘴作为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喷嘴性能对保证航空发动机的正常供油、起动性能、正常燃烧,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壁面的烧蚀以及冒烟和积碳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相较于其它形式的喷嘴,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因其流量可调范围宽、雾化效果好、机械性能稳定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型航空发动机中。双油路离心式喷嘴中含有主、副两条油路,相当于将两组不同几何构型的离心式喷嘴耦合在一起。当发动机处于低流量条件下,仅有副油路供油;随着流量需求的不断增加,副油路的注入流量逐渐增加并打开主油路以补充供油,这使得喷嘴在宽广的流量范围下都具有很好的雾化效果。在民用航空中,客机为节省燃油,大部分飞行时间都处于巡航飞行工况,此时燃油喷嘴仅开启副油路。为更好地提升发动机燃油经济型与减少污染物排放,有必要设计一种副油路雾化锥角较大的双油路离心式喷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改进了原有副油路旋流结构,设计了流动面积渐变旋流器结构。该结构可增加燃油绕旋流室旋转的周向速度,使液膜获得更大角动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增大副油路雾化锥角,使燃油燃烧更加充分,减少因燃油集中而产生的积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油路离心式喷嘴,该离心式喷嘴包括喷嘴副旋流器(1)、喷嘴主旋流器(2)和喷嘴外壳(3)。所述喷嘴副旋流器(1)分为入液段(4)、加速段(5)和旋流槽(6)三部分,入液段(4)、加速段(5)和旋流槽(6)顺次连接。入液段(4)的外部设置有细牙螺纹a(7),入液段(4)通过细牙螺纹(7)与喷嘴主旋流器(2)的内腔连接。加速段(5)处的流道直径入液段(4)的流道直径,使进入加速段(5)的燃油运动速度增加,提高雾化效果。旋流槽(6)个数为三个,沿喷嘴副旋流器(1)的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旋流槽(6)旋向一致,旋流槽(6)的作用是将燃油运动方向沿喷嘴副旋流器(1)的轴向改为周向。所述喷嘴主旋流器(2)的轴线处开有细牙螺纹孔(8),用以与喷嘴副旋流器(1)的细牙螺纹(7)连接构成副油路。在喷嘴主旋流器(2)的外部上设有六角螺栓头(9);喷嘴主旋流器(2)的中间设有细牙螺纹b(10),细牙螺纹b(10)与喷嘴外壳(3)相连;喷嘴主旋流器(2)的下方设有六个旋流槽(11),沿周向均匀分布,六个旋流槽(11)的旋向一致且与旋流槽(6)的旋向相同;喷嘴主旋流器(2)端部设有副油路喷孔(12)。所述喷嘴外壳(3)为圆柱形,主油路入口(13)设置在喷嘴外壳(3)的顶部;主油路入口(13)处设有细牙内螺纹c(14),细牙内螺纹c(14)与细牙螺纹(7)相配合,实现供液管路的连接。喷嘴外壳(3)的内侧设有细牙螺纹d(15),细牙螺纹d(15)与细牙螺纹b(10)相配合,实现喷嘴外壳(3)与喷嘴主旋流器(2)的连接。主油路喷孔(16)设置在喷嘴外壳(3)的底部,用以形成大喷雾锥角与大流量的燃油喷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按照发动机各工况所需燃油流量,喷嘴分为三个工作模式:低流量工况、中流量工况和大流量工况,低流量工况下仅开启副油路,副油路工作时,燃油从副油路入口进入,经入液段、加速段使流速逐渐增加,在经过旋流槽改变速度方向,进入旋流室高速旋转,最后经过副油路喷口形成稳定液膜并喷出,完成雾化。中流量工况条件下仅开启主油路,主油路工作时,燃油经主油路入口进入,由于是从切向进入喷嘴,会对燃油有一定预旋作用,在经由旋流槽进入旋流室,最后经主油路喷口喷出,完成雾化。大流量工况条件下主、副油路同时开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如下增益效果:1、改进了传统主、副油路结构,优化了内部流场特性,使在主、副油路雾化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副油路雾化锥角。2、机械结构稳定、合理,使用寿命较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副旋流器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副旋流器立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双油路离心式喷嘴主旋流器立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双油路离心式喷嘴主旋流器主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外壳立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外壳主视图。图中:1、喷嘴副旋流器,2、喷嘴主旋流器,3、喷嘴外壳,4、入液段,5、加速段,6、旋流槽,7、细牙螺纹a,8、细牙螺纹孔,9、六角螺栓头,10、细牙螺纹b,11、旋流槽,12、副油路喷孔,13、主油路入口,14、细牙内螺纹c,15、细牙螺纹d,16、主油路喷孔。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下详细说明。a)双油路离心式喷嘴主、副旋流器的旋流槽结构采用铣削工艺,可保证各平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b)双油路离心式喷嘴主、副旋芯的主体结构及螺纹可采用车削工艺,各零件连接处螺纹需进行相互配合调整。所述喷嘴副旋流器(1)长17mm,直径6mm至10mm,分为入液段(4)、加速段(5)、旋流槽(6)三部分。入液段(4)外部设置直径为10mm的细牙螺纹(7)与主旋流器内腔链接。加速段(5)处流道直径变窄,使得燃油运动速度增加,提高雾化效果。旋流槽(6)个数为3个,沿轴向均匀分布,旋向为右旋,宽度为0.6mm,深度为0.9mm,升角为45°,其作用为将燃油运动方向由沿副旋流器的轴向改为周向。所述主旋流器(2)主体长约37mm,直径14mm至22mm,主体轴线处开有直径为10mm的细牙螺纹孔(8),用以与副旋流器构成副油路。在主旋流器外部,上方设有六角螺栓头(9)以方便安装,中间设有直径为22mm的细牙螺纹(10),与喷嘴外壳相连,下方设有6个旋流槽(11),沿周向均匀分布,旋向为右旋,宽度为1mm,深度为1.5mm,升角为45°,底部设有副油路喷孔(12),长1.5mm,直径为0.8mm。所述喷嘴外壳(3)长约33mm,主体结构为圆柱形,易于加工。入口(13)处设置直径为6mm细牙内螺纹(14),用以喷嘴与供液管路的链接。喷嘴外壳主体(3)内侧设置直径为22mm的细牙螺纹(15),与主旋流器连接。主油路喷孔(16)处直径2mm,深度1mm,用以形成大喷雾锥角与大流量的燃油喷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油路离心式喷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其特征在于:该离心式喷嘴包括喷嘴副旋流器(1)、喷嘴主旋流器(2)和喷嘴外壳(3);所述喷嘴副旋流器(1)分为入液段(4)、加速段(5)和旋流槽(6)三部分,入液段(4)、加速段(5)和旋流槽(6)顺次连接;入液段(4)的外部设置有细牙螺纹a(7),入液段(4)通过细牙螺纹(7)与喷嘴主旋流器(2)的内腔连接;加速段(5)处的流道直径入液段(4)的流道直径,使进入加速段(5)的燃油运动速度增加,提高雾化效果;旋流槽(6)个数为三个,沿喷嘴副旋流器(1)的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旋流槽(6)旋向一致,旋流槽(6)的作用是将燃油运动方向沿喷嘴副旋流器(1)的轴向改为周向;所述喷嘴主旋流器(2)的轴线处开有细牙螺纹孔(8),用以与喷嘴副旋流器(1)的细牙螺纹(7)连接构成副油路;在喷嘴主旋流器(2)的外部上设有六角螺栓头(9);喷嘴主旋流器(2)的中间设有细牙螺纹b(10),细牙螺纹b(10)与喷嘴外壳(3)相连;喷嘴主旋流器(2)的下方设有六个旋流槽(11),沿周向均匀分布,六个旋流槽(11)的旋向一致且与旋流槽(6)的旋向相同;喷嘴主旋流器(2)端部设有副油路喷孔(12);所述喷嘴外壳(3)为圆柱形,主油路入口(13)设置在喷嘴外壳(3)的顶部;主油路入口(13)处设有细牙内螺纹c(14),细牙内螺纹c(14)与细牙螺纹(7)相配合,实现供液管路的连接;喷嘴外壳(3)的内侧设有细牙螺纹d(15),细牙螺纹d(15)与细牙螺纹b(10)相配合,实现喷嘴外壳(3)与喷嘴主旋流器(2)的连接;主油路喷孔(16)设置在喷嘴外壳(3)的底部,用以形成大喷雾锥角与大流量的燃油喷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油路离心式喷嘴,其特征在于:该离心式喷嘴包括喷嘴副旋流器(1)、喷嘴主旋流器(2)和喷嘴外壳(3);所述喷嘴副旋流器(1)分为入液段(4)、加速段(5)和旋流槽(6)三部分,入液段(4)、加速段(5)和旋流槽(6)顺次连接;入液段(4)的外部设置有细牙螺纹a(7),入液段(4)通过细牙螺纹(7)与喷嘴主旋流器(2)的内腔连接;加速段(5)处的流道直径入液段(4)的流道直径,使进入加速段(5)的燃油运动速度增加,提高雾化效果;旋流槽(6)个数为三个,沿喷嘴副旋流器(1)的中心呈周向均匀分布,旋流槽(6)旋向一致,旋流槽(6)的作用是将燃油运动方向沿喷嘴副旋流器(1)的轴向改为周向;所述喷嘴主旋流器(2)的轴线处开有细牙螺纹孔(8),用以与喷嘴副旋流器(1)的细牙螺纹(7)连接构成副油路;在喷嘴主旋流器(2)的外部上设有六角螺栓头(9);喷嘴主旋流器(2)的中间设有细牙螺纹b(10),细牙螺纹b(10)与喷嘴外壳(3)相连;喷嘴主旋流器(2)的下方设有六个旋流槽(11),沿周向均匀分布,六个旋流槽(11)的旋向一致且与旋流槽(6)的旋向相同;喷嘴主旋流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赵淼林家源王凯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