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872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中间腔和中间通道;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进入中间腔;中间通道连通中间腔与第二压缩部的内腔,中间通道的底端端口位于中间腔的底部,以利用补气冷媒和/或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将位于中间腔内的积油输送至第二压缩部的内腔内,当仅利用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将位于中间腔内的积油输送至第二压缩部的内腔内时,至少一部分的中间通道位于压缩机的壳体组件的外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中间腔中的积油被排出中间腔的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缩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以及对环保的重视,在冬季采暖更多使用空调热泵等环境友好型取暖方式,因此,空调低温制热能力和能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为适应北方寒冷地区的采暖,空调系统对制热能力和能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双级增焓压缩机在低温环境下能大制热量,以及能适应运行温度范围宽的特性,使其在空调热泵系统中的应用越趋广泛。现有双级增焓压缩机(见图1),经常会在中间腔内出现大量积油,中间腔内的积油不能及时排出,将引起二级缸瞬时吸入过量积油,进而出现第二压缩部压油现象,导致压缩机的第二压缩部的阻力矩波动大,使电机力矩输出不平稳,引起瞬时电流增大,甚至导致压缩机停机。同时,由于压缩机的第二压缩部的压缩阻力大,因而第二压缩部的滑片头部受力大,进而导致滑片与滚子脱离,出现滑片撞击滚子或槽底孔,影响压缩机可靠性。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部10’、第二压缩部20’、中间腔30’、中间通道40’、补气通道50’、第一法兰60’、第一盖板70’、隔板80’、壳体组件90’与增焓部件100’。其中,第一压缩部10’排出的积油在与中间腔30’的腔壁接触就会附着凝结,逐渐堆积;中间腔30’的出口设置在最上端(即中间通道40’的底部端口位于中间腔30’的上部),积油随经过中间腔30’缓冲后的中压气体排出的量有限。当中间腔30’积满油时,第二压缩部20’抽吸气体,气体的总量减少而产生真空,进而直接将积油吸入第二压缩部20’中,因此就会出现瞬间的大量吸油的现象。另外,由于第一压缩部10’流出的冷媒只将积油的液面部分的积油带到中间通道,因而中间腔中的积油被排出中间腔的速度低。即现有技术中,中间腔中的积油被排出中间腔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中间腔中的积油被排出中间腔的效率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中间腔,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进入中间腔;中间通道,中间通道连通中间腔与第二压缩部的内腔,中间通道的底端端口位于中间腔的底部,以利用补气冷媒和/或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将位于中间腔内的积油输送至第二压缩部的内腔内,当仅利用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将位于中间腔内的积油输送至第二压缩部的内腔内时,至少一部分的中间通道位于压缩机的壳体组件的外部。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用于输送补气冷媒的补气通道。进一步地,补气通道与中间腔连通且位于中间腔的下方。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壳体组件,中间通道位于壳体组件的内部,补气通道沿第一压缩部的径向布置,中间通道沿第一压缩部的轴向布置。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与补气通道连通的增焓部件,补气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第二通道段,第一通道段的一端与增焓部件连通,第一通道段的另一端与第二通道段的一端连通,第二通道段的另一端与中间腔连通,其中,第一通道段的中心线与第二通道段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中间通道内的引流结构,引流结构的一端伸入至中间腔内。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法兰,设置在第一压缩部的下方,第一法兰的下侧具有第一凹腔;第一盖板,设置在第一法兰的下方,第一盖板的朝向第一法兰的一侧具有第二凹腔,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共同形成中间腔,补气通道的补气口开设在第二凹腔的底壁上。进一步地,第一盖板上还设有凹槽,补气通道经凹槽与第二凹腔连通。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中间通道内的引流管,引流管的朝向第二凹腔的一端设为倾斜状。进一步地,第一压缩部包括第一气缸,第二压缩部包括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叠置,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之间的隔板以及位于第一气缸下方的第一法兰,中间通道形成在第一气缸、第二气缸、隔板和第一法兰的组合体上。进一步地,第二气缸上设有第一通孔,隔板上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第一气缸上设有与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一法兰上设有与第三通孔连通的第四通孔,其中,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与第四通孔的内壁面形成中间通道。进一步地,第一法兰的远离第一气缸的一侧具有第一凹腔,第四通孔与第一凹腔连通或者相隔离。进一步地,中间通道的入口端位于中间腔的底部。进一步地,中间通道包括第一流道段和与第一流道段连通的第二流道段,第一流道段位于壳体组件的外部,第二流道段位于壳体组件的内部,第一流道段的远离第二流道段的一端与第二压缩部的内腔连通,第二流道段的远离第一流道段的一端位于中间腔的底部。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法兰,设置在第一压缩部的下方,第一法兰的下侧具有第一凹腔;第一盖板,设置在第一法兰的下方,第一盖板的朝向第一法兰的一侧具有第二凹腔,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共同形成中间腔,中间通道的入口端开设在第二凹腔的底壁上。进一步地,第一盖板上还设有凹槽,中间通道经凹槽与第二凹腔连通。进一步地,压缩机还包括补气通道,补气通道分别与中间通道和第二压缩部的内腔连通。进一步地,第二压缩部包括第二气缸,补气通道开设在第二气缸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压缩机为前述的压缩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由于中间通道的底端端口位于中间腔的底部,因而,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将中间腔中的积油挤压入中间通道,进而积油随补气冷媒和/或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进入第二压缩部的内腔内而被排出。由于中间腔中的积油被冷媒挤压入中间通道中,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只将中间腔中的积油表面的部分积油带入中间通道而言,本申请中积油输入中间通道的速度较快,中间腔中的积油被排出中间腔的效率较高;当仅利用从第一压缩部流出的冷媒将位于中间腔内的积油输送至第二压缩部的内腔内时,至少一部分的中间通道位于压缩机的壳体组件的外部,当位于壳体组件的外部的中间通道发生故障时,方便对位于壳体组件的外部的中间通道进行清理或者更换新的中间通道。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双级增焓压缩机的剖视图;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图2的压缩机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隔板和第一法兰等部件装配后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图3的第一盖板的立体图;图5示出了图3的第一盖板的剖视图;图6示出了图3的第一盖板的主视图;图7示出了图3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隔板和第一法兰的组合体的立体图;图8示出了图3的第二气缸的立体图;图9示出了图3的第一气缸的立体图;图10示出了图3的隔板的立体图;图11示出了图3的第一法兰的立体图;图12示出了图2的引流管的剖视图;图1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压缩机的剖视图;图14示出了图13的压缩机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隔板和第一法兰等部件装配后的剖视图;图1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三的压缩机的引流管的剖视图;图1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四的压缩机的第一气缸、第二气缸、隔板和第一法兰等部件装配后的剖视图;图17示出了图16的第一法兰的剖视图;图18示出了图16的第一法兰的立体图;图19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五的压缩机的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部(10);第二压缩部(20);中间腔(30),从所述第一压缩部(10)流出的冷媒进入所述中间腔(30);中间通道(40),所述中间通道(40)连通所述中间腔(30)与所述第二压缩部(20)的内腔,所述中间通道(40)的底端端口位于所述中间腔(30)的底部,以利用补气冷媒和/或从所述第一压缩部(10)流出的冷媒将位于所述中间腔(30)内的积油输送至所述第二压缩部(20)的内腔内,当仅利用从所述第一压缩部(10)流出的冷媒将位于所述中间腔(30)内的积油输送至所述第二压缩部(20)的内腔内时,至少一部分的所述中间通道(40)位于压缩机的壳体组件(90)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压缩部(10);第二压缩部(20);中间腔(30),从所述第一压缩部(10)流出的冷媒进入所述中间腔(30);中间通道(40),所述中间通道(40)连通所述中间腔(30)与所述第二压缩部(20)的内腔,所述中间通道(40)的底端端口位于所述中间腔(30)的底部,以利用补气冷媒和/或从所述第一压缩部(10)流出的冷媒将位于所述中间腔(30)内的积油输送至所述第二压缩部(20)的内腔内,当仅利用从所述第一压缩部(10)流出的冷媒将位于所述中间腔(30)内的积油输送至所述第二压缩部(20)的内腔内时,至少一部分的所述中间通道(40)位于压缩机的壳体组件(90)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用于输送补气冷媒的补气通道(5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通道(50)与所述中间腔(30)连通且位于所述中间腔(30)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壳体组件(90),所述中间通道(40)位于所述壳体组件(90)的内部,所述补气通道(50)沿所述第一压缩部(10)的径向布置,所述中间通道(40)沿所述第一压缩部(10)的轴向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与所述补气通道(50)连通的增焓部件(100),所述补气通道(50)包括:第一通道段(501);第二通道段(502),所述第一通道段(501)的一端与所述增焓部件(100)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段(50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段(502)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通道段(502)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间腔(30)连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道段(50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通道段(502)的中心线之间具有夹角。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中间通道(40)内的引流结构,所述引流结构的一端伸入至所述中间腔(30)内。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一法兰(60),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缩部(10)的下方,所述第一法兰(60)的下侧具有第一凹腔(61);第一盖板(70),设置在所述第一法兰(60)的下方,所述第一盖板(70)的朝向所述第一法兰(60)的一侧具有第二凹腔(71),所述第一凹腔(61)和所述第二凹腔(71)共同形成所述中间腔(30),所述补气通道(50)的补气口开设在所述第二凹腔(71)的底壁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70)上还设有凹槽(72),所述补气通道(50)经所述凹槽(72)与所述第二凹腔(71)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中间通道(40)内的引流管(110),所述引流管(110)的朝向所述第二凹腔(71)的一端设为倾斜状。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部(10)包括第一气缸(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圣吴健杨欧翔邹鹏柯达俊罗惠芳刘喜兴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