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079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通过设置在后车体上的旋转机构进行控制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柱和移动轨迹柱;所述旋转柱连接于所述后车体,所述连接杆通过移动轨迹柱连接于所述旋转柱;当所述旋转柱和移动轨迹柱的配合关系改变时,所述连接杆将对应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发明专利技术的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能够适应不同体型的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
技术介绍
滑行车作为人们出行必备的一种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滑行车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滑行车可以代替人的步行,不仅方便实用还提高行走的效率。但是大多已有的滑行车只能实现单一的代步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多样化玩法,单一功能的滑行车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现有的滑行车一般都是只能采用一种状态进行行驶,现有公开号为CN20465991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平衡车,包括机身、设置于所述机身下方两侧的两个车轮、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车轮外侧的两个踏板和与所述机身相连接的方向控制杆;机身内设有控制系统,所述车轮和所述方向控制杆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踏板与所述自平衡车之间通过铰链连接,非驾驶状态踏板可竖向贴合同侧机身收起,减小整个车体的尺寸,两个车轮为可差速的同轴平行轮,既方便自平衡车转向又符合轮胎的基本工作形态,延长轮胎寿命,确保行驶安全;方向控制杆为可伸缩杆或可折叠杆,既适合不同身高的人群,又能在非行驶状态下将方向控制杆折叠在一定尺寸内;整体设计合理,体积小,操作方便,通过性和便携性好,使用起来体感舒适,符合长时间行驶的需求。该专利为了让滑行车适合更多人群的使用,设置了可伸缩杆,但这还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更多体型的用户使用的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通过设置在后车体上的旋转机构进行控制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柱和移动轨迹柱;所述旋转柱连接于所述后车体,所述连接杆通过移动轨迹柱连接于所述旋转柱;当所述旋转柱和移动轨迹柱的配合关系改变时,所述连接杆将对应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柱上设置有旋转移动限位槽,所述移动轨迹柱通过旋转移动限位槽配合于所述旋转柱;所述旋转移动限位槽的各部远离前车体的距离是不同的,当所述旋转柱旋转时,所述移动轨迹柱将在旋转移动限位槽内进行移动,带动连接杆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本方案中,该旋转柱上设置有旋转移动限位槽,该旋转移动限位槽整体上沿车身的轴向曲线延伸,该移动轨迹柱在进行间距调节时,能够在旋转移动限位槽内进行移动,而前车体和后车体之间的间距将由移动轨迹柱与旋转移动限位槽的配合位置决定。进一步的,所述后车体包括用于固定后左车轮的后左车体,和用于固定后右车轮的后右车体;所述后左车体和后右车体之间设置有设置空间,所述旋转机构和连接杆的部分设置在所述设置空间处;所述设置空间的后侧设置有连接后左车体和后右车体的连接壁,所述旋转柱通过连接壁连接于所述后车体。本方案中,该设置空间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设置旋转机构和连接杆的部分结构,而该连接壁则用于固定和限位该旋转柱。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旋转柱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通孔中,所述旋转柱由所述通孔向连接壁的后侧延伸出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处设置有能够控制旋转柱旋转的旋转轴。本方案中,该旋转柱在通孔内可以进行旋转,而通过延伸部处的旋转轴能够较为省力和方便的进行旋转,而转动旋转柱将能够改变移动轨迹柱和旋转移动限位槽之间的配合位置,该旋转移动限位槽沿轴向曲线设置则是为了让旋转轴在旋转时,能够借助曲线槽壁进行省力旋转。进一步的,所述后车体包括用于固定后左车轮的后左车体,和用于固定后右车轮的后右车体;所述后左车体和后右车体之间设置有设置空间,所述旋转机构和连接杆的部分设置在所述设置空间处;所述设置空间的前侧设置有连接后左车体和后右车体的设置壁,所述设置壁上开有移动孔,所述连接杆套接在所述移动孔处;所述连接杆包括连接于所述前车体的套筒,以及用于设置移动轨迹柱的移动底座;所述移动底座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移动轨迹柱包括与第一底座配合的第一螺丝柱,以及与第二底座配合的第二螺丝柱;所述第一螺丝柱和第二螺丝柱可旋起或落下,以松开或者压紧所述旋转移动限位槽的各部。本方案中,当需要进行前车体和后车体的间距调节时,旋起该第一螺丝柱和第二螺丝柱,则该第一螺丝柱和第二螺丝柱和旋转移动限位槽之间压紧状态被解锁,可进行相对移动,此时,旋转机构旋转,则能够改变第一螺丝柱和第二螺丝柱和旋转移动限位槽之间的配合位置,由于旋转移动限位槽的各处与前车体之间的距离不同,故而,将通过第一螺丝柱和第二螺丝柱带动连接杆在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上进行运动,运动至需要位置后,落下螺丝柱即可再度压紧,完成间距调节。进一步的,所述前车体靠近后车体的侧面设置有两个凸起的固定块,所述连接杆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固定块。前车体通过固定块和螺丝与连接杆进行连接,该固定块和连接杆可固定或者锁死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前车体包括前独轮,所述前独轮为从动轮或驱动轮;所述前车轮的轮盖向两边分别延伸设置有第一前踏板和第二前踏板;所述后左车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后踏板,所述后右车体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后踏板;所述第一前踏板和第二前踏板可沿板的根部向上或者向下翻折。本方案中,驾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第一前踏板、第二前踏板、第一后踏板和第二后踏板中的任一一个或两个来帮助驾驶操作;踏板能够可以设置有传感器,通过感应驾驶者的压力,而帮助完成加减速和转向等操作;踏板可翻转,便于携带或者储存。进一步的,所述前车体上设置有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向上配合设置有扶手,并向后倾斜设置有座椅支撑杆;所述座椅支撑杆的末端设置有底座。本方案中,该扶手可以帮助驾驶者进行平衡的控制,也可以通过内设传感器或者架设速度控制结构等帮助驾驶者完成驾驶操作;而该座椅支撑杆,则能够让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能够坐下来,避免长时间站立操作而造成的疲劳问题等。进一步的,所述扶手和座椅支撑杆可拆卸并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支撑底座。本方案中,该座椅支撑杆和扶手其实是可拆卸地装配到支撑底座上的,而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同进行不同的角度调节,不管高矮胖瘦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其需求,这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适应更多人群的需求,而且,在需要时,可以将该座椅支撑杆可以卸下或者调整至垂直状态,这将更适合相对高超的驾驶技巧,并适宜存放。本专利技术的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由于具备前车体和后车体,且前车体和后车体通过连接杆连接,并且,该连接杆能够通过设置在后车体上的旋转机构进行控制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故而,该前车体和后车体之间的间距可调,当驾驶者身形较为高大时,可通过旋转机构,控制该连接杆向后运动,使得该前车体和后车体之间的间距增大,驾驶者能够拥有较大的驾驶空间;而相对应的,当驾驶者的体型较为娇小时,可通过旋转机构,控制该连接杆向前运动,使得前车体和后车体的间隔缩小,让体型娇小的驾驶者也能够完成驾驶;而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简单,易于实现,有利于降低成本;另外,该旋转机构包括旋转柱和移动轨迹柱,通过调节两者之间的配合关系和配合位置,可以通过移动轨迹柱控制连接杆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从而调节前车体和后车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通过设置在后车体上的旋转机构进行控制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柱和移动轨迹柱;所述旋转柱连接于所述后车体,所述连接杆通过移动轨迹柱连接于所述旋转柱;当所述旋转柱和移动轨迹柱的配合关系改变时,所述连接杆将对应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和后车体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通过设置在后车体上的旋转机构进行控制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柱和移动轨迹柱;所述旋转柱连接于所述后车体,所述连接杆通过移动轨迹柱连接于所述旋转柱;当所述旋转柱和移动轨迹柱的配合关系改变时,所述连接杆将对应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柱上设置有旋转移动限位槽,所述移动轨迹柱通过旋转移动限位槽配合于所述旋转柱;所述旋转移动限位槽的各部远离前车体的距离是不同的,当所述旋转柱旋转时,所述移动轨迹柱将在旋转移动限位槽内进行移动,带动连接杆向靠近或者远离前车体的方向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旋转机构旋转调节车身长度的滑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体包括用于固定后左车轮的后左车体,和用于固定后右车轮的后右车体;所述后左车体和后右车体之间设置有设置空间,所述旋转机构和连接杆的部分设置在所述设置空间处;所述设置空间的后侧设置有连接后左车体和后右车体的连接壁,所述旋转柱通过连接壁连接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源创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