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动力臂旋转进行车身长度调节的滑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69213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0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动力臂旋转进行车身长度调节的滑行车,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靠近后车体的端部设置有移动杆,所述后车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一限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导向槽,以及用于控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动力臂;所述动力臂的旋转运动,将带动移动杆沿车身轴向往返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进行调节车身长度、以适应不同体型的驾驶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动力臂旋转进行车身长度调节的滑行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代步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动力臂旋转进行车身长度调节的滑行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滑行车一般形态固定,当然也有能够根据驾驶者体型不同而进行调节的滑行车,如公开号为CN20465991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自滑行车,包括机身、设置于所述机身下方两侧的两个车轮、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车轮外侧的两个踏板和与所述机身相连接的方向控制杆;机身内设有控制系统,所述车轮和所述方向控制杆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踏板与所述自滑行车之间通过铰链连接,非驾驶状态踏板可竖向贴合同侧机身收起,减小整个车体的尺寸,两个车轮为可差速的同轴平行轮,既方便自滑行车转向又符合轮胎的基本工作形态,延长轮胎寿命,确保行驶安全;方向控制杆为可伸缩杆或可折叠杆,既适合不同身高的人群,又能在非行驶状态下将方向控制杆折叠在一定尺寸内;整体设计合理,体积小,操作方便,通过性和便携性好,使用起来体感舒适,符合长时间行驶的需求。该专利为了让滑行车适合更多人群的使用,设置了可伸缩杆,但这还不够。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
技术介绍
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进行调节车身长度、以适应不同体型的驾驶者的滑行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动力臂旋转进行车身长度调节的滑行车,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靠近后车体的端部设置有移动杆,所述后车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一限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导向槽,以及用于控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动力臂;所述动力臂的旋转运动,将带动移动杆沿车身轴向往返运动。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一垂直于导向槽设置的支撑柱;以及一端设置在支撑柱底部,另一端连接在移动杆上的往返动力杆;所述动力臂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柱的中部,另一端活动连接于往返动力杆;当所述动力臂旋转时,所述往返动力杆沿车身轴向往返运动。本方案中,该动力臂实际上是通过往返动力杆实现对移动杆的连接和控制的,该动力臂旋转时,该往返动力杆将对应活动,而该往返动力杆的活动,则带动移动杆向前或者向后运动,从而实现滑行车车身整体的长度可调。进一步的,所述往返动力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下端活动连接于支撑柱的底部,上端活动连接于第二杆的下端;所述第二杆的上端活动连接于移动杆靠近后车体的端部;所述第一杆沿杆身开有一动力槽,所述动力臂通过一动力件活动连接于动力槽;当所述动力臂旋转时,动力件在动力槽内移动,第一杆受力活动,第二杆在第一杆的推动下沿车身轴向移动,带动移动杆运动。本方案中,该往返动力杆不是一体不变的结构,而是由第一杆和第二杆配合构成的,该第一杆活动连接于动力臂,通过动力件接收动力臂的旋转力,并带动第二杆活动,而该第二杆则带动移动杆运动,从而带其沿车身轴向向前或向后运动,进而调节前车体和后车体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身形的驾驶者。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槽沿车身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孔,所述移动杆的杆身上对应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当所述移动杆运动到需要的位置时,通过配合设置的固定螺丝,将限位孔和定位孔固定即可锁定移动杆的运动。本方案中,该导向槽和移动杆对应设置有限位孔和定位孔,而该固定螺丝,则用于在移动杆达到预定位置时,将限位孔和定位孔固定,而锁定移动杆的位置,从而将前车体和后车体之间的间距固定下来,以便驾驶者操作。进一步的,所述后车体的后边向上延伸出一固定板,所述导向槽的后端固定于所述固定板。本方案中,该后车体的后端设置有一凸起的固定板,用于固定该导向槽。进一步的,所述前车体设置有前独轮;所述后车体包括用于固定后左车轮的后左车体,和用于固定后右车轮的后右车体;所述后左车体和后右车体的下底面通过设置底盘连接,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所述设置底盘上。本方案中,该本方案中,该前车体设置有独轮,而后车体设置有双轮,如此,整个滑行车将为三轮车,三轮车利用三角形最稳定的特点,可以保证平衡性,可以让平衡感很差的驾驶者也能够轻松完成驾驶操作;另外,该设置底盘,以及设置底盘之上的空间,则用于设置移动机构以及相关的器件;当然,该空间的剩余部分也可以用于设置其他的器件,以更充分的利用该空间。进一步的,所述前车轮的轮盖向两边分别延伸设置有第一前踏板和第二前踏板;所述后左车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后踏板,所述后右车体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后踏板;所述第一前踏板和第二前踏板可沿板跟向上翻折。本方案中,驾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第一前踏板、第二前踏板、第一后踏板和第二后踏板中的任一一个或两个来帮助驾驶操作;踏板能够可以设置有传感器,通过感应驾驶者的压力,而帮助完成加减速和转向等操作。进一步的,所述前车体上设置有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向上配合设置有扶手,并向后倾斜设置有座椅支撑杆;所述座椅支撑杆的末端设置有底座;所述的前独轮为驱动轮或从动轮,所述后左车轮和后右车轮为驱动轮。本方案中,该扶手可以帮助驾驶者进行平衡的控制,也可以通过内设传感器或者架设速度控制结构等帮助驾驶者完成驾驶操作;而该座椅支撑杆,则能够让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能够坐下来,避免长时间站立操作而造成的疲劳问题等。进一步的,所述扶手和座椅支撑杆可拆卸,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撑底座。本方案中,该座椅支撑杆和扶手其实是可拆卸地装配到支撑底座上的,而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同进行不同的角度调节,不管高矮胖瘦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其需求,这使得本专利技术的滑行车适应更多人群的需求,而且,在需要时,可以将该座椅支撑杆可以卸下或者调整至垂直状态,这将更适合相对高超的驾驶技巧,并适宜存放。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置有前车体和后车体,该前车体和后车体是通过移动杆和移动机构连接在一起的,而移动杆能够在移动机构的控制下沿着车身轴向进行运动,使得前车体和后车体之间的间距变得可调;当驾驶者身形较为高大时,可以将移动杆前移,使得前车体和后车体之间的间距变大,驾驶者能够拥有较大的驾驶空间;当驾驶者身形较为娇小时,可以将移动杆后移,此时,该前车体和后车体之间的间距较小,驾驶者能够进行操作控制;而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简单,易于实现,有利于降低成本;另外,本方案中,设置了导向槽,用于限制移动杆的移动轨迹,使得该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而不会错位;而该动力臂,则是用于控制移动杆移动的装置,动力臂往不同的方向旋转,该移动杆将对应表现为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附图说明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动力臂旋转进行车身长度调节的滑行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动力臂旋转进行车身长度调节的滑行车,其中,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靠近后车体的端部设置有移动杆,所述后车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一限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导向槽,以及用于控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动力臂;所述动力臂的旋转运动,将带动移动杆沿车身轴向往返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动力臂旋转进行车身长度调节的滑行车,其中,包括:前车体和后车体;所述前车体靠近后车体的端部设置有移动杆,所述后车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一限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导向槽,以及用于控制移动杆沿车身轴向运动的动力臂;所述动力臂的旋转运动,将带动移动杆沿车身轴向往返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行车,其中: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一垂直于导向槽设置的支撑柱;以及一端设置在支撑柱底部,另一端连接在移动杆上的往返动力杆;所述动力臂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支撑柱的中部,另一端活动连接于往返动力杆;当所述动力臂旋转时,所述往返动力杆沿车身轴向往返运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行车,其中:所述往返动力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第一杆的下端活动连接于支撑柱的底部,上端活动连接于第二杆的下端;所述第二杆的上端活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源创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