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屏、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2976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3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电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屏、显示装置。其中,电连接结构,通过在第一导电元件表面设置绝缘层,并通过绝缘层上开设的凹槽,实现第一导电元件与第二导电元件的电连接,能够保证第一导电元件与第二导电元件的非接触区的有效绝缘;此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在形成第二导电元件的过程中,半流动态的第二导电元件材料会更多地向该凹槽区域沉积,使得单位面积第二导电元件材料分布量多于比其他区域,由于在单位面积内,第二导电元件沉积量越多导通性就越好,从而能够达到第二导电元件与第一导电元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且接触阻抗降低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屏、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电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屏、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器件微型化、轻薄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趋势。纳米银线是采用化学法生长的直径为25nm~300nm,长度10nm~200μm的纳米材料。目前,在满足高透光率及低雾度的指标下,已经能够实现10欧姆方阻。在电路结构中,纳米银线不但能够替代大部分导电金属材料,而且可以采用涂布或可打印技术进行布线,避免采用技术难度大、工艺成本高的溅射、蒸镀、光刻等工艺,能够有效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纳米银线成膜后需在表面涂布一层保护层(overcoating)以提高其基板附着力和薄膜张力。而保护层通常为绝缘材质,影响其以及与其电连接的导电元件的接触电阻。例如,在触控屏领域,技术人员已经研究用透光率高、阻值低的纳米银线薄膜取代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为了提高走线与触控电极的导通率,通常会增大走线与电极的接触面(pad)面积,最小需要大于0.25mm2。随着用户对无框显示的需求,窄边框设计已经成为触控显示的发展趋势,而电极走线和纳米银线电极的接触面通常设置在器件边框处,pad面积过大无法满足现有窄边框设计要求。在线路板领域,当纳米银线形成的导线等电子元件与其他元件电连接时,为了保证导通率,势必会增加接触面积,从而影响线路板密度,进而影响线路板的微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是现有技术中触控屏电极走线和纳米银线电极的接触面过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走线结构,包括层叠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所述第一导电元件上表面还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开设有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的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元件直接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上,并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电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纳米银线薄膜。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元件与所述第二导电元件的接触面积为0.01mm2-0.1mm2。可选地,所述纳米银线薄膜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的表面上设置有保护层。可选地,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50~500nm,所述凹槽的开口面积大于底面面积。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屏,包括形成在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和电极走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形成在所述电极走线远离基板的一侧;所述电极走线上表面还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开设有露出所述电极走线的凹槽;所述触控电极直接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上,并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电极走线电连接。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为纳米银线电极。可选地,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50~500nm,所述凹槽的开口面积大于底面面积。可选地,所述电极走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的接触面积为0.01mm2-0.1mm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技术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屏。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电连接结构,包括层叠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第一导电元件上表面还形成有绝缘层,绝缘层上开设有露出第一导电元件的凹槽;第二导电元件直接形成在绝缘层上,并通过凹槽与第一导电元件电连接。通过在第一导电元件表面设置绝缘层,并通过绝缘层上开设的凹槽,实现第一导电元件与第二导电元件的电连接,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一导电元件与第二导电元件的非接触区的有效绝缘;另一方面,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在形成第二导电元件的过程中,半流动态的第二导电元件材料会更多地向该凹槽区域沉积,使得单位面积第二导电元件材料分布多于比其他区域,由于在单位面积内,第二导电元件沉积越多导通性就越好,从而能够达到减小第二导电元件与第一导电元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且有效降低接触阻抗的效果。2.本技术提供的电连接结构,通过在纳米银线薄膜远离第一导电元件的表面上设置有保护层,达到提高其基板附着力和该纳米银线薄膜张力的目的。3.本技术提供的触控屏,包括形成在基板上的触控电极和电极走线,触控电极形成在电极走线远离基板的一侧;电极走线上表面还形成有绝缘层,绝缘层上开设有露出电极走线的凹槽;触控电极直接形成在绝缘层上,并通过凹槽与所述电极走线电连接。通过将电极走线靠近基板设置,触控电极设置在电极走线的上方,从而避免了触控电极表面的保护层对该触控电极与电极走线接触面积的影响,进而减小了触控电极与电极走线的接触面积。4.本技术提供的触控屏,其中,触控电极为纳米银线电极。通过采用纳米银作为电极材料,由于纳米银具有较好的挠性,从而为实现柔性、可弯折触摸屏提供了基础。5.本技术提供的触控屏,通过将绝缘层的厚度设置为50~500nm,在保证触控电极与电极走线非接触区的有效绝缘的基础上,能够减小该触控屏的厚度;此外,通过将凹槽的远离第一导电元件的开口面积大于凹槽靠近第一导电元件的底面面积,达到在触控电极与电极走线有限的接触区域内,增大触控电极与电极走线的接触面积的目的,从而可以提高触控电极与电极走线的导通率,能够实现制作窄边框触控屏的目的。6.本技术提供的触控屏,电极走线与触控电极的接触面积为0.01mm2-0.1mm2,通过减小电极走线与触控电极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将电极走线做细,进而能够制作出窄边框的触控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电连接结构的一个具体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3中触控屏的电连接结构的一个具体实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图1:1a-基板;2a-第一导电元件;3a-第二导电元件;4a-保护层;5a-绝缘层;图2:1b-基板;2b-电极走线;3b-触控电极;31-纳米银线层;32-保护层;5b-绝缘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技术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技术将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或“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层叠设置在基板1a上的第一导电元件2a和第二导电元件3a。其中,第一导电元件2a上表面还形成有绝缘层5a,绝缘层5a上开设有露出第一导电元件2a的凹槽;第二导电元件3a直接形成在绝缘层5a上,并通过凹槽与第一导电元件2a电连接。其中,第一导电元件2a和第二导电元件3a选自但不限于导线、电极、焊盘、薄膜晶体管等导电元件,所有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导电元件2a通过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结构及应用其的触控屏、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所述第一导电元件上表面还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开设有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的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元件直接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上,并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所述第一导电元件上表面还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开设有露出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的凹槽;所述第二导电元件直接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上,并通过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元件为纳米银线薄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元件与所述第二导电元件的接触面积为0.01mm2-0.1mm2。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银线薄膜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元件的表面上设置有保护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50~500nm,所述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贵洲陈建平李维国朱盛祖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